以下文章來源于燃燒的島群 ,作者群主飛龍
本文是 " 燃燒的島群 " 第 788 篇原創文章,作者:群主飛龍。
全文共 4780 字,配圖 17 幅,閱讀需要 14 分鍾,2022 年 3 月 30 日首發,2023 年 12 月 19 日重發,内容略有增删改。
本文收錄在 " 潛艇戰史 " 專輯裏
圖 1. 1942 年,甲型指揮潛艇 " 伊 -11" 号的艇員正在甲闆上操練," 伊 -12" 号屬準同型艇,水下排水量高達 4150 噸,可搭載 100 名艇員持續作戰 60 天以上
甲改 -1 型遠洋潛艇 " 伊 -12" 号在 1941 年度 "〇追計劃 " 中決定追加建造,并于 1942 年 11 月 5 日在川崎神戶造船廠開工,當時編号爲 " 第 620 号潛水艦 "。1943 年 7 月 5 日,改編号爲 " 伊 -12" 号,歸屬橫須賀海軍鎮守府。1943 年 8 月 3 日,下水開始舾裝,1944 年 3 月 5 日,工藤池上少佐(海兵 56 期,曾任 " 伊 -20" 号艇長)被任命爲舾裝長。
圖 2. 這張最經典的模型彩繪上展現了甲型潛艇 " 伊 -9" 号和海中型潛艇 " 呂 -35" 号,可見甲型潛艇指揮塔前方巨大的機庫和彈射器,甲闆炮因此被設置在指揮塔後方
甲型潛艇可謂日本海軍巡洋潛艇在太平洋戰争爆發時的登峰造極之作(潛特型除外,這個巨物構思于戰争爆發後山本大将的奇思妙想),出于遠海潛艇作戰的統一指揮考慮,甲型潛艇擁有特别巨大的艇體和續航能力,爲了容納額外的司令部人員,艇内空間也更加寬敞,就連少将級别的潛水戰隊司令都能夠登艇 " 親臨前線,指揮作戰 "。說實在的,在潛艇上搭載将軍級别的指揮官純屬胡來,受潛艇通訊和偵察能力限制,其能夠獲得的資料訊息肯定不如在岸上。而且巨大的甲型潛艇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建造和使用,是對本就并不寬裕的海軍潛艇部隊資源的占用和浪費。
圖 3. 潛特型大型載機潛艇可以看做是甲型的進一步放大版,爲此特意設計了偏向左側的指揮塔(以免破壞機庫的連貫性),但是重心偏離中線的設計必然導緻水下平衡性的失衡,類比陸軍馬鹿搞的 " 歪把子 " 機槍(大正 11 年式),日本人對搞不對稱的武器似乎過于标新立異
圖 4. 潛特型(伊 -400 型)潛水艇的模型彩繪,這裏隻表現了一架 " 晴岚 " 大型艇載攻擊機,實際上,三架晴岚應該是力求同時出擊以獲得最大戰鬥力
不管怎麽說,日本人還是把甲型潛艇這種巨物給搞出來了。純種的甲型潛艇包括在 1937 年 "〇三計劃 " 中列入的 " 伊 -9"、" 伊 -10" 号,和 1939 年 "〇四計劃 " 中列入的 " 伊 -11" 号,三艘均在 1942 年 6 月前建成入役,并參加了夏威夷戰役的潛艇作戰。
1941 年,鑒于戰争爆發在即,日本海軍又在 "〇追計劃 " 中列入兩艘甲型潛艇,在 1942 年的 "〇五改計劃 " 中追加三艘甲型潛艇,并在原來的設計基礎上做了修改,主要是簡化主機系統,提升續航力,稱爲 " 甲改 -1 型 "(僅建成 " 伊 -12" 号一艘)。從 " 伊 -13" 号開始,還将載機能力提升到兩架,稱爲 " 甲改 -2 型 "。
圖 5. 在 1942 年通過的 "〇五改計劃 " 中最終建成的 " 甲改 -2 型 " 潛艇 " 伊 -13" 号和 " 伊 -14" 号,爲了容納兩架艇載機而特意延長了機庫,實際上,連日本人都在後期發現将軍級别的軍官登上潛艇 " 親臨一線指揮作戰 " 純屬扯蛋
1944 年 5 月 25 日," 伊 -12" 号完工并被編入第十一潛水戰隊開展訓練,工藤中佐(5 月 1 日晉升)被任命爲首任艇長。9 月 20 日,從神戶出發前往吳港,在此之前," 伊 -12" 号上有可能已經安裝了一部 " 二二式三型 " 電探(對海搜索)和 " 一三式 " 電探(對空搜索)。
9 月 30 日,抵達吳港。當天,聯合艦隊司令部下達命令:" 先遣部隊指揮官派遣’伊 -12 ’号于 10 月上旬出發,前往美國西海岸及夏威夷海域進行爲期 2 個月的破交戰 "。
圖 6. 在海軍碼頭停靠的一艘甲型潛艇,在戰争初期,仍在極力想扮演好 " 潛水戰隊旗艦 " 這一尴尬角色
10 月 4 日,依照聯合艦隊的命令,先遣部隊指揮官迫不及待地向 " 伊 -12" 号發布了 " 實施這次破交作戰 " 的命令。同一天," 伊 -12" 号結束訓練,改隸爲第六艦隊的一艘直屬潛艇,并立即從濑戶内海西部出發,經日本海于 10 月 7 日夜到達北海道函館附近海域稍事停留一晚,10 月 8 日,駛離函館開往美國西海岸。
該艇出發後便失掉聯系,其活動情況及所獲戰果,在戰時隻能是根據通信情報所作的推斷。
據戰後調查," 伊 -12" 号于 10 月 30 日在距離夏威夷群島瓦胡島以東 1000 海裏的北緯 29 度 55 分,西經 141 度 25 分海域擊沉了 7176 噸的自由輪 " 約翰 · 約翰遜 " 号(John Johnson),這艘潛艇當時的表現可謂窮兇極惡。
圖 7. 美國在二戰期間大量建造的萬噸級自由輪,其數量遠遠超過軸心國潛艇部隊的破交速度
當天 21 時 05 分,正在單獨從舊金山駛往檀香山途中的 " 約翰 · 約翰遜 " 号滿載 6900 噸食物、140 噸爆炸物(正是這些物品導緻了後來的劇烈爆炸)和滿甲闆的卡車,以 8.9 節航速行駛。突然遭到一條來自右舷的魚雷直接命中,另一條魚雷從其船尾 50 碼外(約 45 米)通過并在左舷 2 英裏外的海上爆炸。
劇烈的爆炸導緻這艘可憐的自由輪開始快速進水,不得不以備用電台發出求救信号。三分鍾後,艦橋開始倒塌,被命中十分鍾後,船體斷裂爲兩截。由于 1 号和 3 号救生艇在爆炸中損壞,幸存的船員登上 2 号和 4 号救生艇并棄船逃生。共有 4 名水手和 5 名軍人在攻擊中失蹤。
30 分鍾後," 伊 -12" 号浮出海面,開始炮擊這條 " 自由輪 " 仍在漂浮的船體。發射 8 發炮彈後,這艘日本潛艇試圖撞擊 2 号救生艇,吓得部分幸存船員跳海逃生。不過也許是救生艇太小了,巨型的 " 伊 -12" 号與救生艇擦肩而過,日本人開始用其 25 毫米防空炮瘋狂地射擊救生艇,然後再次試圖撞擊 4 号救生艇,6 名水手被殺,但幸運地是 4 号救生艇也沒有被撞上。
圖 8. 由于自由輪采用流水線制造預制件,然後統一拼裝的建造方式,導緻船體結構強度不足,受到攻擊時容易斷裂,不幸的是在 " 約翰 · 約翰遜 " 号上又重現了這一嚴重缺陷
圖 9. 關于二戰潛艇的創作,絕大多數描繪的是德國潛艇擊沉盟軍船隻的場景,與日本潛艇破交戰相關的畫作少之又少
次日 1 時 05 分," 約翰 · 約翰遜 " 的兩截船體發生了劇烈的爆炸,火焰沖上 700 英尺高的空中,艉部那截船體仍然在水面漂浮。自由輪的殘骸和幸存者被泛美航空的一架飛機發現,攻擊發生 24 小時後,一艘在舊金山外海巡邏的美國巡邏艦 " 阿古斯 " 号(USS Argus,PY-14)趕來救起了幸存者。
部分資料顯示," 伊 -12" 号随後發報宣稱 " 擊沉了兩艘船 " 并獲得了兩個戰果。
11 月 2 日,一直美國海軍的反潛特混艦隊——第 12.3 反潛大隊受命搜索并擊沉這艘日本潛艇。艦隊的核心是一艘護航航母 " 科雷吉多 " 号(USS Corregidor,CVE-58),由克拉倫斯 · 小麥克拉斯基上校指揮,值得一提的是,小麥克拉斯基上校在中途島海戰時任 " 企業 " 号航空母艦的艦載機聯隊長,他指揮的兩個俯沖轟炸機中隊摧毀了兩艘日本航空母艦 " 赤城 " 和 " 加賀 " 号,爲美國人提前鎖定了這場戰争的勝局。有意思的是,小麥克拉斯基上校仍然有機會爲這場戰争再做出一個貢獻。從 " 科雷吉多 " 号上起飛的 TBM-1C" 複仇者 " 式俯沖轟炸機攻擊了一艘身份不明的潛艇,兩天後,又攻擊了可能是同一艘潛艇。不過,攻擊效果不明,可能未能命中。
圖 10. 德國潛艇的破交戰
11 月 13 日,在洛杉矶西南偏西 100 英裏處,一艘海岸警備隊小艇 " 洛克福特 " 号(Rockford,PF-48)和一艘布雷艦 " 阿登特 " 号(USS Ardent,AM-340)正在護航六艘從檀香山前往舊金山的運輸船。12 時 32 人," 阿登特 " 号在船隊前方取得了一個聲呐接觸信号。12 時 41 分," 阿登特 " 發射了兩輪 " 刺猬彈 " 攻擊,沒有聽到爆炸聲。13 時 08 分," 洛克福特 " 号也發射了一輪 " 刺猬彈 ",15 秒鍾後,聽到三聲清晰的接觸聲,接下來,無數的水下爆炸聲傳來。刺猬彈的特點是隻有接觸到水下物體才會引爆,一旦起爆,有可能因爲水壓壓爆附近的其他炸彈,因此殺傷潛艇的能力極強。
圖 11. 擊殺 " 伊 -12" 号的美國海軍布雷艦 " 阿登特 " 号(USS Ardent,AM-340)
圖 12. 盟軍在二戰後期大量裝備的反潛利器 " 刺猬彈 ",一次可最大齊發 24 枚,形成一個覆蓋面,令水下的潛艇難以逃脫
圖 13. 刺猬彈攻擊後的照片,注意這裏隻是刺猬彈剛剛入水時濺起的水花,并非命中目标後的爆炸水花
爲保證擊毀," 阿登特 " 号和 " 洛克福特 " 号又投擲了一輪 " 刺猬彈 ",潛艇的信号消失在北緯 31 度 55 分、西經 139 度 45 分。大量的燃油污迹和氣泡夾雜着潛艇殘骸浮出海面,在殘骸中能夠分辨出柚木質地的木闆、栓皮地毯和上過漆的木闆碎片,甚至還有一件帶有日文符号的儀表箱碎片,這些都說明了這艘潛艇的講究。
參戰的兩艘護衛艦都因爲确定擊沉了日本潛艇而受到嘉獎。
圖 14. 盟軍士兵在重新裝填刺猬彈,這種武器是日軍到投降時都沒能參悟出來的 " 奇巧淫技 "
圖 15. 刺猬彈剛剛入水時形成的環形彈着覆蓋面
圖 16. 刺猬彈命中水下目标後才會起爆,這樣可以避免傳統深彈爆炸對聲呐的幹擾,可以從是否起爆來判斷有無直接命中,可大幅提升擊殺率
1944 年 12 月 19 日,第六艦隊司令部發報要求 " 伊 -12" 号返航,未收到回複。但是,第六艦隊拒絕承認 " 伊 -12" 号的損失,而是把從盟軍情報探聽到的少量發現潛艇的報告理解爲 " 伊 -12" 号的活動,直到 1945 年 1 月 31 日,鑒于 " 伊 -12" 号已經離開日本本土港口接近 4 個月,遠遠超過其續航能力,才不得不認爲潛艇及其 114 名艇員全部失蹤。但直到 1945 年 8 月 10 日,也就是臨近日本投降時,才将其除籍。
" 伊 -12" 号是太平洋戰争末期,日本海軍利用所剩無幾的大型遠洋潛艇實施的一次遠航破交作戰。對日本人來說,花費了兩年多時間和巨大代價建造而成的大型遠洋潛艇,在第一次戰鬥巡邏時就沒有意義地被浪費掉," 伊 -12" 号的悲慘命運或許促進了對 " 合理使用 " 潛特型載機潛艇的大讨論。
圖 17. 美國海軍的 " 獅魚 " 号潛艇,後甲闆停靠了一架大型直升機的照片
- 完,敬請期待下一篇! -
- 給本站投稿隻需要輸入關鍵詞 " 投稿 " -
- 加入粉絲群,隻需輸入關鍵詞 " 加群 " -
如果您覺得本站還不錯,請掃這裏關注、收藏、轉發三連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