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醫保支付方式改革、醫療服務價格改革等,正在重塑公立醫院内部的運營邏輯。
曾幾何時,骨科穩坐醫院内部創收科室的頭把交椅,風光無兩。當其他科室隻有主任級别才有機會參與行業交流會時,在骨科,一度排都排不過來。各大骨科耗材公司早就覆蓋了各級醫院,連二級醫院都成爲兵家必争之地。
如今在一些醫生同行眼裏,骨科卻成了一個 " 民生科室 "。醫生們眼巴巴地期待着,集采砍下的骨科耗材的費用,能讓相應手術的醫療服務費用有所上漲,醫生獲得合理收入。
而昔日一度是一些醫院 " 爲應付檢查,而不得不設 " 的中醫科等科室,正在憑借較高的利潤率和醫保友好,被面臨生存壓力的公立醫院重新重視起來,上演了 " 孔雀東南飛 " 的一幕。
多位受訪者向我們一一細數了當下中醫科在公立醫院中的種種優勢——中藥飲片享有 25% 加成;多在門診治療、幾乎不受支付方式改革(DRG/DIP)限制;醫療服務價格改革提高了中醫診療價格;不需要大型設備、更多消耗人力成本,所以成本也很低 ……
種種利好之下,中醫科給醫院帶來了實打實的收入,開始引起院長們的注意力,成爲了不少醫院大力發展的新着力點。
被院長重視的中醫科
" 這幾年我們意識到了中醫的重要性。以前,中醫科更多作爲綜合性醫院不得不配備的科室,中醫力量儲備也不太足。但現在情況變了。"
說這句話的人是江蘇阜甯縣人民醫院院長計成阜,從 2023 年下半年起,阜甯縣人民醫院開始重視起中醫科室。中醫師的培養需要時間,這家醫院就從可以更快見效的中醫護理入手,拓展了穴位埋線療法、艾灸、針灸等治療。
" 患者很喜歡這些護理服務。"計成阜說,此前,該院中醫護理服務有午休時間,後來有患者提出他們隻有中午才方便前來治療,該院就增加了這一時段的護理服務。
" 我們前期的探索,應該說嘗到了甜頭。" 計成阜總結道。
讓阜甯縣人民醫院思路發生轉變的原因在于,當下公立醫院的生存壓力。雖然阜甯縣人民醫院基本保持收支平衡,還略有盈餘,可以用來采購新設備、增加職工福利," 但可以說虧損的風險在時刻威脅着我們 "。
這種困境不是阜甯縣人民醫院所獨有的。2023 年底,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郝曉甯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目前一半以上醫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負債問題 "。
造成負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公立醫院的無序擴張外,醫保改革對醫院運行邏輯的重塑,也在逐漸顯現。
集采、支付方式改革、醫療服務價格改革等等,所有的改革都指向降低物耗,增加人力價值。當醫保控費逐步嚴格,以藥養醫、以耗養醫等傳統邏輯不再,醫院傳統強勢科室利潤率逐步走低,醫院開始尋找新的發展方向。
" 怎樣多開展一些不依賴于藥品和設備的,更多依賴于醫護人員技術的醫療服務,是我們需要考慮的方向。" 計成阜說。
方向其實很明确,中醫科、臨床心理科、産科、口腔科等不依賴醫保或者醫保友好的科室,成爲了各級公立綜合醫院發展的重點。
在這些科室之中,又以中醫科發展前景最爲明朗,不少政策都在鼓勵中醫科的發展。
目前,中醫的支付方式改革尚處于探索階段,僅南京、廣東等地開始了探索。更重要的是,中醫以門診診療爲主,即使是針灸、理療等也在門診進行,不受支付方式改革影響。
其次,中藥飲片和中成藥雖然也開展了集采,但尚未形成規模。中藥飲片享受 25% 的加成雖一直争議不斷,但短時間内并不會被取消。不會取消 25% 加成或是因爲:中藥飲片不僅對貯存條件有着極高的要求,還存在黴變等損耗,成本較西藥和中成藥等更高,而且中藥房僅服務于中醫科,人力成本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
還有此前備受争議的中醫診療定價低的問題,近些年經過幾輪醫療服務價格調整後,不少地區的定價都來到了較高水平。比如 2019 年,湖南省調整醫療服務價格時,重點調升中醫類項目 109 個,總體價格上調幅度 15%。其中包括将中醫 " 骨折手法整複術 " 從 130 元調到 1000 元,上調了足有 6 倍多。
從湖南省醫療服務價格指數的分類變動情況來看,以 2018 年爲基期,3 年來價格指數漲幅最高的是中醫類 177.8,較漲幅第二位的診察類 127 高出 50 多個點,中醫類價格指數顯著高于其他類别,體現出醫保對中醫藥技術的支持力度。
這些中醫診療更多消耗的是人力成本,不需要大型設備,物耗占比極低,利潤率較高,可以給醫院帶來實打實的收入。
在醫保政策之外,2024 年,國家衛健委等多部門還聯合發布了《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指南 2024 版》,其中提到三級綜合醫院全部設置中醫臨床科室,并根據臨床專科發展和建設情況設立中醫病床,原則上床位數不低于醫院實際開放床位數的 5%。
在政策的鼓勵下,選擇中醫的患者數量也有所增長。" 集采和支付方式改革之後,來看中醫的人确實增加了。" 一家醫院的中西醫結合科主任李爲(化名)表示。
數據也佐證着這一變化。
無論是中醫類醫院、中醫類門診部還是非中醫類醫療機構中醫類科室的中醫醫療服務量,在近幾年間都有迅速增長。根據曆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3 年,全國中醫類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 15.4 億,比上年增加 3.1 億人次(增長 25.3%)。中醫類服務量占醫療服務總量(不含村衛生室)的比例也迅速增長,2021、2022 和 2023 年分别爲 16.9%、17.2% 和 18.8%。
中醫科室,正越來越成爲醫院不可忽視的存在。
中醫科能緩解醫院的生存壓力嗎?
通過數據能觀察到:越小的醫療機構裏,中醫科愈能發揮高利潤的創收作用。
《2022 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顯示,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中醫科室診療服務量占機構整體診療量之比持續上漲,兩者從 2015 年的 7.9%、5.4% 分别上漲到 2021 年的 9.9% 和 8.4%。
2023 年,提供中醫服務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占同類機構的 99.6%,鄉鎮衛生院占 99.6%。換句話說,我國絕大部分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覆蓋了中醫服務。
在不少基層醫院,中醫服務因爲患者量多,正被當作醫院特色進行建設。
浙江的一家鄉鎮衛生院,一直将中醫科當作特色科室," 我們中醫是内外科都看,一些腫瘤病人到杭州開藥方之後,還會拿藥方給我們看能不能調整。" 該院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該院一年中藥營業額可以達到兩三百萬元," 此前收入更高,能達到四百萬 "。
當地的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建設了一座旗艦中醫館,使用面積達 400 多平方米,有 4 名中醫醫師,可以開展中醫骨傷接骨、針刺、灸法、頸肩腰腿痛推拿康複治療等中醫藥診療服務。" 中醫骨傷科已經做出了品牌效應,各個地方的人都會來,不止是區域内的 "。該中心院長表示。
但走出小區域,中醫科在多數的大型三甲醫院裏,當下仍是錦上添花的存在。
" 對于綜合醫院來說,中醫科收入所占份額不大,它的提升不足以影響到醫院整體的收入。" 一家縣級醫院的院長告訴《健聞咨詢》,中醫醫師的收入更多依賴于中藥和中醫技術,就連檢查也多采用望聞問切等傳統辦法,檢查檢驗相對較少,能給醫院帶來的經濟效益非常有限,但中醫中藥的廣泛應用,不僅能給患者減輕經濟負擔,也能給醫院帶來非常明顯的社會效益。
李爲也認爲,中醫科室雖然這兩年火熱了不少,但 " 中醫科室的發展對醫院整個營收而言杯水車薪 "。在他所在的醫院,中醫科收入一直在全部科室中排名墊底。
" 我們科室有 8 個人,每年将近 3000 萬的收入。說起來人均創收是很高的。但如果和醫院的其他科室相比,比如說超聲科幾十人,每年收入過億。從總額來說,中醫科的總收入遠遠不如其他科室。" 他說。
在阜甯縣人民醫院,情況也類似。" 和之前相比,中醫科收入有了增長,但橫向對比,超過内、外科是不可能的,甚至比起皮膚科,中醫科也還差不少。" 計成阜說。
這與中醫科室的曆史也有一定關系。
此前,中醫科在不少醫院是作爲政策性必設科室存在," 在較長時間裏可有可無,比較雞肋。" 一位醫院管理專家一語道破中醫科的尴尬地位。即使近些年備受關注,其地位也很難在短期内迅速提高。
據《健聞咨詢》了解,在一些綜合性醫院,中醫科通常隻有門診,沒有病房。甚至門診也處于門診大樓的邊緣位置,在夾縫裏開門診。有一家醫院,中醫科不在門診大樓裏而是在外,有患者就診時甚至會問:" 你們是外包的嗎?"場面十分尴尬。
還有一個現實是,即使在中醫院裏,仍有大量的患者采取西醫的方式進行治療。爲此,有關部門還對中醫醫院提出了 " 中治率 " 等考核指标,即患者在中醫醫院進行治療時,使用中藥産品和中醫藥治療技術的費用占患者所有看病總費用的比例。
當不同的醫院準備加大馬力發展中醫科時,人才缺乏又成了繞不過去的一道新檻。
" 現在一個難點是缺少中醫師,我們和高校簽有定向委培協議,今年我提了對中醫師的需求,但要等四五年後這批學生才能到崗。" 一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主任說," 規培周期也很長,也很有壓力,如果不規培,他們又沒有全科證。"
中醫人才短缺不止在基層。" 雖然中藥飲片有加成,但給不到科室和醫生,目前績效剛剛夠,再招一個新人的話,就不夠了。" 對李爲而言,雖然其人均效益很高,但難以擴大科室規模。
阜甯縣人民醫院近幾年專門招收了幾位中醫醫師,隻是對于中醫而言,把醫生招聘到醫院還不是結束,離 " 老中醫 " 還有很長的培養時間。
雖然國家衛健委支持非中醫類别醫師學習中醫(簡稱 " 西學中 "),來發現和培養一批能熟練運用中醫、西醫兩種診療方法的中西醫結合人才,但據《健聞咨詢》了解,囿于工作繁忙和對中醫的不理解不認可,該培訓的熱度并不高。人才,仍是限制中醫科室發展的重要因素。
受醫保約束小的科室,正成爲新的希望
除中醫科之外,在公立醫院 " 過緊日子 " 的當下,還有一些科室也正在被寄予厚望。
臨床心理科是這兩年新發展起來的科室之一,近兩年不時有臨床心理科門庭若市的消息傳出。在北京大學第六醫院,想約心理治療甚至需要 2~6 個月,以至于北大六院不得不出台自動派号功能。
和中醫科很像,臨床心理科治療也集中在門診。國家層面僅将孤獨症診斷訪談量表測評項目、精神障礙作業療法訓練兩項康複療法納入醫保,受醫保約束小,有較大發揮空間。
在此之外," 眼科效率高,像白内障是日間手術;新生兒夠多的話,産科經濟貢獻也不小,可以做特需;口腔科有醫保外項目;還有體檢、醫學美容等。" 一家縣醫院院長表示," 這幾個科室正好符合新醫療的特點,會給公立醫院帶來一定經濟的補充,但還不構成重大收入來源。"
醫院要發展哪個科室,也有學問。
" 在醫院裏,發展某個科室,實際上是醫院資源重新優化組合的過程。" 李爲說,對于優先發展的科室,除了要配足人手外,還要給予績效傾斜,吸引醫生和護士前來。
北方一座縣級醫院近些年來支持精神衛生科的發展,不少醫生都是經過培訓後從其他科室轉崗而來," 比如我們精神衛生科的主任,之前就是急診科的大夫。" 這家醫院的院長表示,精神衛生科對護士需求多,目前醫保支付還尚不完善,其收入難以支撐自身發展," 需要醫院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 "。
在人、财之外,科室發展還要配足空間。比如中醫科,針灸、理療等項目都需要門診空間,中醫科大了,就勢必擠壓其他科室的空間。要鼓勵其他科室,可能需要更大的病房和更多的床位。
" 醫院會算一筆賬,權衡利弊。" 上述醫院管理專家說," 鼓勵哪個科室發展,絕對不是一個科室的事,是院長需要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