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談《風流一代》這麽多年一路拍過來,感覺應該用一個更加寬闊的視野去理解我們的生活。
密鑰僅爲 22 天的《風流一代》公映結束,發行方沒有延長密鑰,賈樟柯發布 15 分鍾告别視頻,回顧了影片在拍攝、剪輯、上映各個階段遭遇的挑戰與困難。與此同時,電影甚至沒有多等一天,直接上了視頻平台。
《風流一代》把影迷的心傷透了。從一開始賈樟柯就打出了 " 拍攝 22 年,上映 22 天 " 的營銷噱頭。然而看過電影之後,會發現雞零狗碎的劇情,基本隻是簡單粗暴的按照時間線串聯起來,而各色各樣的素材,則像極了賈樟柯過往電影的邊角料,将當時剪剩下的素材拼湊起來就構成了這部電影。熟悉的唱歌跳舞、反複用過的畫幅變化,DV 拍出來的 4:3 的粗劣畫面當成個性,不說話的趙濤當成特點,葉倩文的插曲當成個人标簽,前後 22 年的時間線成了最大賣點,而戴口罩、棉簽檢測則成了電影所謂的 " 大尺度 ",但透過表現看本質,《風流一代》到底給觀衆留下了點啥?
啥都沒有。
對電影的喜歡或不喜歡,是個人問題,但不喜歡的人多了,至少能反映出這部電影沒那麽出色。三萬多觀衆在豆瓣給《風流一代》打出 6.3 的分數,這差不多是賈樟柯執導的電影裏評分最低的一部,要知道那部隻是對着鏡頭講話的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都有 6.7 分,再往前,2018 年的《江湖兒女》拿到 7.6 分。
個人觀點,《風流一代》是賈樟柯所有導演的電影裏品質最差的一部,也是我最不喜歡的一部。6.3 的豆瓣評分,說明不少觀衆和我一樣不喜歡。
但也要承認,拍電影本身是很私人的事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創作風格、個人表達,所以才會有各色各樣的電影,按照自己喜好創作沒問題,但拿出來上映就讓人很生氣,這樣的電影不應該直接上電影頻道,或者在地方博物館循環播放嗎?爲什麽要讓觀衆花一樣的票錢看這種東西?打個比方,我本來是想吃一頓好飯,可是錢給了,上來一盤潲水拼出來的殘羹剩飯,還不能要求退錢。
而至少從目前來看,《風流一代》很可能會讓賈樟柯第一次遭遇巨虧。
" 賈樟柯的電影不賣座,但一直不虧錢 ",多年來在圈内傳爲佳話。
他過往的電影确實都是盈利的。第一部長片《小武》就在國際大放異彩,最終淨利潤 500 萬,賈樟柯賺到了第一桶金,也讓他認識了北野武,雙方開啓了長達 20 年的合作。
于是第二部《站台》北野武投資了 500 萬,并負責他電影版權的海外發行,這部分就足以讓賈樟柯收回成本。之後《三峽好人》雖然在内地被同期上映的《滿城盡帶黃金甲》打的七零八落,但版權銷售到 75 個國家,收回 4000 多萬。2015 年的《山河故人》投資高達 4000 多萬,但賈樟柯根本就沒有票房壓力,還玩版權預售就已收回成本。
拍廣告、做平遙電影節,賈樟柯賺得盆滿缽滿。
而一次次成功的背後,賈樟柯的兩個合作夥伴,法國 MK2 電影公司和日本北野武工作室始終與他站在一起,負責他電影的海外發行,他們是賈樟柯最堅實的後盾。
但這一次《風流一代》,兩個合作夥伴都沒有出現在電影的出品方列表裏。
有理由懷疑,兩個合作夥伴不但沒有參與電影的制作,也沒有繼續承擔電影的海外發行。
這樣的選擇也可以理解,畢竟國外發行商不是做慈善,買到電影版權,目的也是要在各自的本土市場上映從而獲利。
但公開數據表明,2018 年的《江湖兒女》,北美票房 20.9 萬,韓國票房 1.3 萬。《山河故人》的海外票房,隻有韓國的 7737 美金。
賈樟柯是賺錢了,卻苦了海外的發行商。
而随着全球經濟不景氣,以及電影市場不景氣,到了這一次的《風流一代》,海外發行受阻再正常不過,而且《風流一代》在戛納轉了一圈顆粒無收,賣相也沒有那麽好。
因此,這一次賈樟柯不得不把籌碼押在内地市場,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在戛納轉了一圈,賠了夫人又折兵,獎沒拿到,倒是讓電影遭遇盜版,這讓原本就很艱難的票房雪上加霜。
于是除了策劃營銷噱頭,強調 " 拍 22 年,上 22 天 " 外,賈樟柯馬不停蹄的路演,幾乎一直跑到上映最後一天,共去了 20 多個城市、67 家影城。
換來了 1029 萬票房。
過千萬的票房,分到片方手上隻有可憐的 353 萬。《風流一點》的出品和聯合出品第一位都是賈樟柯自己的西河星彙,他是真金白銀投了錢進去。且不說這些年的時間成本,賈樟柯帶着團隊拍了電影、去了戛納、開會制定宣發策略、做各種物料、調動兵馬排兵布陣、20 多個城市的路演,不知道這 353 萬夠不夠花?
沒有海外版權的收益,《風流一代》虧損幾成定局。而且,電影如果賣掉海外版權,片方一定會不遺餘力的宣傳,比如 6 月份的消息是發行權被北美兩家公司買下,但至今過去半年,再也沒有傳出新的買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