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 2013/2000 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 3383 天
現代人為了生活的富足,疲于奔命,心力交瘁。
而大部分人隻有全力不停地奔跑,才能停在原地。
今天各個媒體裡,充斥着有關 GDP、通貨膨脹、通貨緊縮、财富、資産、資本市場等等的信息,你找度娘想問問這些詞背後的含義,度娘一揮手,給你甩了一大串枯燥的理論知識,讓你瞬間夢回課堂。
細心一點,你會發現,這些概念他們存在一個共同的籃子,那就是——經濟學。
複雜的未必是有效的,簡單的才可能是最重要的。
著名童話大王鄭淵潔說了這麼一句話:" 教育時,要巧妙地利用孩子的逆反 "。
對經濟學的學習也一樣。
《讀透經濟學的 8 對關鍵詞》這本書就巧妙地去除了這些枯燥,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 8 組經濟學術語剝皮拆骨,引申出經濟學思維的基本特征,最後落腳在人性上。
01
為什麼要學點經濟學?
經濟學大師弗裡德曼,非專業人士可能不太清楚,但這句話你一定知道: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這句話最早就是由他提出來的。這其實就是機會成本的概念。
你可能不用付錢就能吃一頓午餐,但你可能損失了其他有價值的事情。比如為了這一頓免費的午餐,損失了一單大生意。
機會成本是比較隐性的,因為沒有顯性出來,所以我們很容易去忽視它。
而相對的,另一個概念,沉沒成本,就是比較顯性的,但是因為你的前期投入,你會難以割舍,所以也很容易掉入沉沒成本陷阱。
比如,一對結婚三十年的夫妻,别說什麼三觀合不合的,兩人甚至都難以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聊上 5 分鐘,兩口子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湊合過呗,還能離咋地。
從理性來看,如果你的觀點是當斷則斷,趕緊離婚吧,去擁抱更美好的生活。
那麼恭喜你,你跳出了沉沒成本的陷阱。
然而現實中,很多人是做不到理性的。
非理性的時候,我們就是一群被割的韭菜。
所以,你看,經濟學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
作者說:" 我們學習經濟學、掌握基本的經濟規律、研究人類經濟演變發展的曆史,一個基本目的就是給我們以信心,讓我們對人類的未來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從而能夠使我們對生活有更堅定的信心,能夠讓我們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人生理想和追求可以更宏偉一點。"
掌握一點當代主流經濟學所揭示的一些基本規律和基本常識,嘗試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經濟學思維來思考和規劃,這也是作者寫這本書的初衷。
02
從經濟學角度談教育
作者認可一個觀點:經濟長期持續地增長,取決于教育水平,也就是人力資本發展水平。
首先,我們要知道一點,18 世紀以前,人類社會幾乎都以農耕經濟為主,經濟增長是非常之緩慢的。
假如一個公元前的人穿越到 17 世紀,他會很快适應,至少不會産生多大的陌生感。但你讓他穿越到現代社會來,他可能要瘋。一部六寸的手機,可以看遍全世界,這太沖擊他的思維了。
工業革命爆發後,經濟快速增長。就拿第一次工業革命來說。
第一次工業革命發起于英國,這不是一個偶然事件。
受到歐洲文藝複興、宗教改革和地理大發現這三次重要事件的影響,英國産生了三次重要的革命,這段曆史中,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等不斷積累壯大,共同催生了第一次工業革命。
這些底蘊從哪裡來?當然是教育。
中央電視台紀錄片《大國崛起》是這樣評述:牛頓締造了工業革命的鑰匙,瓦特拿着這把鑰匙打開了工業革命的大門。
工業革命之前,就已經出現了著名的大學,比如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等。
工業革命離不開科技的創新,科技創新來源于科學知識的積累,而知識,則來自教育科學研究的普及。
過去幾百年裡,哪個國家或地區要是實現了持續的經濟增長,無一例外地都經曆了工業革命,而工業革命靠的是什麼,是教育與科學。
說完工業革命,我們說說猶太人。
在各種媒體消息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論調:說猶太人掌握了世界上的 30% 财富,也有說他們掌握了 70% 的财富。
消息真假性咱們不知道,但我說一句猶太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民族,我想沒有人反駁。
而猶太人重視教育,舉世皆知。
03
經濟學與人性
作者說:" 我們研究經濟學的終極目的,是希望為人類的美好生活貢獻一點思想和智慧。緻力于實現美好生活的經濟學,本身也是美的科學。
經濟學之美就在于對人性美的洞察,就在于對人性本質的深刻認識。"
理解了人性,也就理解了經濟學。
關于人性本善還是性本惡,薛兆豐在奇葩說的一期裡說:
從邊際量來看,你鼓勵他多一點,他會朝善的部分多走多少;誘惑大一點,他會朝惡的方向走多少。
這是從邊際看人性的角度。
很多人覺得 " 你是誰 " 決定了你将會做什麼,事實上剛好相反,是你做了什麼,定義了 " 你是誰 "。
邊際就是新增帶來的新增。
經濟學終歸來講是一門人學,經濟學者所發現的一切規律其實就是人性的規律和人性的本質。
就像 "羊群效應",也就是社會趨同,有樣學樣,很多商家就是利用這種人性的弱點來滿足私利。
毛姆說:" 就算有五萬人主張某件蠢事是對的,這件蠢事也不會因此就變成對的。"
沒錯,所以我們需要經濟學思維,需要批判性思維來做判斷,何時該從衆,何時不該從衆。
而想要脫貧緻富,突破階層,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最好的投資,就是對人力資本的投資,也就是對自己投資。
最後的小尾巴——
吃飯,隻有親自去吃,才能飽腹;
睡覺,隻有親自去睡,才能養神;
同理,讀書,隻有親自去讀,才能有所觸動,産生共鳴。
與君共勉!
圖片:來自網絡
作者:羲珞,精讀讀友會會員。有無相生,無往不複,願這世界被人類溫柔以待。
↓免費試讀《精讀君通識詞典》前 30 個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