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鵬高管離職,是美國人搞出來的事?我們講脫鈎,就連人才也要脫鈎?這是最近聽到的一種說法。
大家好,我是曹安同學。今天聊一個事,脫鈎問題,對電車出口到底有哪些影響?
先看一組數據:今年上半年,我國汽車出口了 214 萬輛,同比增長 76%,超過了日本同期出口的 202 萬輛。
對,你沒聽錯,在出口這個維度上,我國已經超過了日本。
再劃個重點,新能源汽車出口占比是 25%,接近國内市場的新能源滲透率。
結論很清楚,我國汽車出口有點猛,電車出口也很猛。
但是,在這個脫鈎理論橫行的世界裏,你做的好,肯定會動某些人的蛋糕,某些人也肯定會找理由給你添堵,到底堵在哪?我們又能怎麽辦?
01
脫鈎的影響
中美脫鈎,目前看,已經不限于 " 加關稅 " 那麽簡單了,就連民間交流,也有點困難重重。
去年三月起,因爲俄烏在打仗,美國和俄羅斯互相看不順眼,怎麽辦,我先禁止你的飛機從我領空上飛。
按理說,這和中國沒啥事。但是,中美之間的航班,其實要經過俄羅斯領空,因爲那樣距離更短。但美俄這麽一搞,就得繞路了,原本穿越俄羅斯,走北極航線,單程大概需要 15 個小時,現在繞路,就會增加到 18 個小時。
特别是從美國起飛的返程航班,不管你什麽航司,必須得繞路。多出來的 3 個小時,都是成本,最終還得消費者來承擔。
有一組數據很誇張,今年一季度,我國入境旅遊接待僅有 5.2 萬人次,對比 2019 年同期 370 萬人次,懸殊巨大。(數據來源:21 世紀經濟報道)
所以,最近你能聽到一種聲音," 老外不來中國了 "。
如果連民間交流也開始受限,脫鈎的影響就很大了,特别是對一些高端人才而言,它可能會逼着你站隊。
科學無國界,在這種背景下就不靈了,因爲科學家有國界。
去年 10 月,美國出台了針對中國半導體行業的限制條款,提出美國人員在沒有許可證的條件下,如果支持中國先進芯片的研發或生産,将會受到民事或刑事處罰,有可能取消美國公民或永久居民身份。
對高端人才進行限制,老美的手是真黑。所以,也有很多聲音猜測,這次小鵬自動駕駛負責人吳新宙離職,可能和美國的人才限制有關系。
直接點說,别想騎牆,趕緊站隊。
中國企業想出海,也是困難重重。
甯德時代的電池不是很猛嗎?福特本來想拉着甯德時代在美國合資建廠,你知道條件有多苛刻?50 比 50 的股權?門都沒有!最後,就真的隻是名義上的合資,甯德時代隻能委屈巴巴,以 " 技術支持 " 的形式協助福特在美國建電池廠。
中國的汽車賣到美國呢?也很難!
今年 7 月,蔚來老闆李斌就吐槽過,馬斯克來中國,我們給他那是紅毯級别的禮遇,但中國電車要想賣到美國,卻是一道又一道關。
美國佬非常支持電動車發展,但它要做這個世界的王,它知道電動車背後是巨大的産業蛋糕,隻想把全球市場割兩半,中國的歸中國,中國以外的歸美國。
去年,美國推出了《通貨膨脹削減法案》,就是想搞貿易保護,加強制造業回流。電動車是重頭戲,美國非常希望建立起自己的電動車産業鏈。
看看條款就知道了,這個法案說,要想在美國獲得電動車補貼,那就必須在北美完成組裝,而且,部分電池的原材料必須來自美國,或者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
而一旦被查出來自 " 外國敏感實體 ",那就會取消補貼資格,也不會有稅收抵免。
到底在針對誰?不用多說了。
02
歐洲的選擇
美國油鹽不進,歐洲又會怎麽選擇?
回到電車出海這件事,對我們來說,歐洲是非常重要的 " 潛力股 "。歐洲人喜歡環保,電動車增長也蠻快,從 2018 到 2022 年,歐洲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年均增長率達到了 58%。
中國電車出海,歐洲這個市場得去搶。
不過,話說回來,汽車是歐洲的重磅産業,他們真的願意讓我們去分蛋糕嗎?
這條路啊,也沒有那麽簡單。
" 嘴炮大神 ",Stellantis 的 CEO 唐唯實,特别喜歡把中國汽車搞成敵對勢力。他在今年的 CES 展上就說了,歐洲汽車正處于與中國競争的十字路口,如果歐洲汽車找不到應對中國汽車進軍歐洲的辦法,那必然會有一場 " 可怕的戰鬥 "。
它把你當敵對勢力了,那不得搞點事防着你?
今年 6 月,歐洲搞了一個《電池法》,明确表态,将來入歐的工業電池必須有碳足迹聲明和标簽,以及數字護照。在無形中,增加了中國電車出海的成本壓力。
當然,我們也前置地做了一些準備,一些中國電池企業,已經在當地建廠了。
更狠一點的,是擔心歐盟對中國電車搞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站在它的角度來說,中國電車大批湧入歐洲,肯定會威脅當地的汽車産業。
就連德國人,也不裝了。
今年 7 月,德國發布了 " 中國戰略 "。講的是,德國要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強調 " 技術主權 ",對抗中國 " 全球市場和技術的支配地位 ",還要加強對華投資審核。
以大衆投資小鵬這件事來看,明面上,是大衆對小鵬技術實力的認可,特别是對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的技術認可。
但從暗面講,這也是大衆 " 輕量化投資 " 的一種做法,它直接采購中國車企的平台來造車,主要面向中國市場,和自己搞平台相比,肯定縮減了資本投入。
奧迪用智己的平台,捷達用零跑的平台,自上而下,全了。在大衆的腦門上,就一個字 " 省 "。它正在把中國市場變成一個區域市場,用中國市場最省錢的辦法,解決中國市場的問題。
陰謀論一點講,它并非在加大對中國的投資,而是在考慮輕量化撤退。
一直說脫鈎,這個趨勢,暗戳戳地流動,而且正在全面進行中。中國電車出海是好事,但能走多遠,還不知道,保持謹慎,保持清醒,保持低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