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華社 25 日推出的新一期 " 中國經濟圓桌會 " 大型全媒體訪談節目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國民經濟綜合司副司長李慧認爲,當前我國一些地區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還比較低,下一步要把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補齊城鎮建設中的短闆弱項,提高潛力地區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水平,釋放城鎮化所蘊含的巨大内需潛力,并在這一過程中提高人民群衆的生活品質。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在很多人看來,是一個并不重要的話題。隻要戶口遷到某個城市,也就成爲這個城市的市民了,還有什麽好說的呢。顯然,這是對城鎮化、城市化不了解、不熟悉的表現,也是對農村居民需求不了解的表現。這樣的想法,放在三十多年前城市戶口非常吃香的時候,還是能夠成立的。那時候,農村居民隻要擁有一個城市戶口,就會被認爲一步登天了。随着經濟社會發展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城市就業難度越來越大,農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城市的吸引力已經出現了大幅減弱現象。對很多農村居民來說,已經對城市戶口不太感興趣。形成小城市居民不羨慕大城市戶口,農村居民不羨慕小城市戶口的新格局。
但是,由于城鄉差距依然存在,城鎮化、城市化仍然是解決居民就業和收入增長問題最主要的手段之一,也是擴大消費需求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鼓勵農業人口向城市轉移、向城鎮集聚,也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十分重要的目标之一,如果不能有效實現農業人口向城市轉移、城鎮集聚,很多現實問題無法解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壓力也會大大增強,因此,必須加快農業人口向城市轉移、城鎮集聚步伐。
需要注意的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尤其是轉入城市的新市民,他們對進入城市後的要求比他們的前輩高得多。譬如就業、子女上學、看病、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等,都會成爲他們考慮的内容。如果達不到這些方面的要求,很多農村居民會選擇仍然在城市打工、農村生活,仍然會出現嚴重的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等方面的問題,會讓城鄉仍然處于割裂之中。
但是,要想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顯然也不能單純由城市來改變、城市來爲進城人員創造條件,而必須城市與農村共同推進,一起來創造條件。對城市來說,最主要的是在城市公共設施、公共事業、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等方面下功夫,在城市就業環境上做文章,讓農業轉移人口能夠不因爲進入城市而地位下降、福利降低,不出現嚴重的心理失落現象。特别是學校和醫院等公共設施、公共服務,要能夠爲農業轉移人口提供平等服務、公平機會。
但是,如何才能讓農業轉移人口具有就業機會,可能就不隻是擴大城市就業渠道、增加就業機會的問題了。在城市現有就業壓力也很大的情況下,如果要讓農業轉移人口具有更多的就業機會,還必須讓農業轉移人口有一定的技能水平,能夠在進入城市後,比較方便地找到自己的就業崗位。否則,隻能像他們的父輩一樣,從事艱苦、繁重,甚至比較危險的行業。顯然,這是新一代農村青年、農村居民心有不甘的事。
這也意味着,在很多農業人口在沒有向城市轉移前,當地政府就應當有意識地依據城市産業發展、就業崗位需要,加強對農村勞動力、農業人口的培訓,讓他們掌握某些方面的技能,從而能夠比較方便地在城市找到自己的就業崗位。如此,農業人口轉移的效率就會提高,轉移後成爲城市市民的概率也會大大增強。
所以,要想剖解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難題,就必須多管齊下,要結合農業轉移人口的特點,解決他們的就業、孩子上學、看病、社保等方面的問題,而不是把所有問題都堆積到他們進入城市之後再解決,那樣就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隻有先謀劃好、規劃好、部署好,把矛盾化解在未發生前,把問題解決在剛剛發現時,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