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2 年,22 歲的魯豫在《藝苑風景線》▲魯豫在《鳳凰早班車》
好久不見的脫口秀大會(今年改成了《脫口秀和 Ta 的朋友們》),請來了魯豫當常駐領笑員。
大家都說,她一人擔起了李誕 + 羅永浩兩個人的職能,點評兼具專業和大局觀。
▲彈幕超級友好
山河講自己總被 push 減肥,段子裏還插入了很多不能直說的社會議題,魯豫誇她内容高級,更鼓勵所有女孩 " 不用按尺寸去生長,可以按心情去成長 "。
治愈又有力量。
節目播出後,山河特意發微博表白魯豫," 她真的太好了,她懂脫口秀,她更懂我們的表達 "。
第一賽段,魯豫把複活卡給了顔怡顔悅,但第二賽段也中肯的指出她們的問題,缺少活靈活現講故事的鋪陳,過多的理念非常挑戰現場觀衆的理解力。
溫柔得一針見血,雙胞胎誇她是 " 神仙姐姐 "。
Kid 的段子用上了 ppt 輔助,雖然現場效果不錯,但魯豫沒有拍燈。
她用國外演員瑞奇 · 熱維斯的例子,說明 ppt 之于脫口秀的意義應該是更深一層的思考和震撼,而不是單純的烘托氣氛。
直接表示這對其他選手不公平。
言之有物,有理有據,童漠男驚歎于魯豫比自己這個脫口秀從業人員看的專場還要全,
廣智誇她對好多演員的評價太準了,張駿更是直接發微博表白:魯豫老師的點評精準到可以幫我改稿。
不僅如此,魯豫反應極快,也很有梗。
廣智講了很多自己和志勝的境遇對比,好笑裏也有一絲辛酸。魯豫的點評又給段子上了一番," 廣智,你真的不用眼紅,因爲眼睛再紅,志勝也看不出是什麽顔色。"call back 了志勝的色盲梗。
這周的節目裏,她在開場秀 cue 到女喜劇演員的困境," 一旦女孩好看了以後,你猜怎麽着,有人說連賈玲都不好笑了。"
她還大膽開麥,說脫口秀舞台上的女演員太少了,需要先把數量搞起來," 因爲目前看來,論比醜的話,的确比不過各位男演員。"
▲鏡頭直接切給了現場男演員們,導演組很懂哈哈哈
當滿屏飄着 " 魯豫多說話,我們愛聽 " 的時候,社交平台上也開始出現很多 " 以前其實隻是跟風黑 " 的反思。
大家想起來,魯豫曾經是國内被吐槽最多的女主持人," 尬聊 "" 無知 "" 情商低 "" 複讀機 ",一個主持人不該有的缺點,好像她都占全了。
對她的質疑,從業務能力延伸到容貌上,聲勢浩大,持續多年。
魯豫傳播範圍最廣的槽點,是那句——真的嗎?我不信。
有幾段采訪,常常被當作魯豫 " 無腦尬聊 " 的佐證:
采訪姚明的時候,聽到對方說自己在上海生活的時候自己掃地洗碗、洗衣服疊衣服,魯豫的回應是:"(你)洗衣服?我不信。"
周迅興奮地聊到一下子見到很多喜歡的演員,說 " 你能想象我的那種開心吧?" 魯豫冷漠:我不能想象。
周星馳說起拍《長江 7 号》自己說自己很英俊時,張雨绮就笑。魯豫說,同樣的話你要一說我們就會覺得很好笑啊。
星爺明顯生氣了,反問你覺得很好笑嗎?
但在完整的節目裏,你會發現,這裏其實是星爺誤會了,他以爲魯豫嘲笑他的長相,而魯豫的意思是,同樣的話,喜劇演員說出來就會很好笑,其實是一句贊美。
沒有公衆人物逃得過切片式的斷章取義,包括發問的主持人。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太多嘉賓在魯豫面前最大程度的暴露了真實的自己,以至于《魯豫有約》成了所有娛樂記者不得不看的資料庫。
比如她會直接問梁安琪," 你真的可以忍受 4 個太太共享一個丈夫麽?" 對方仍然覺得她很真誠。
王健林願意在她的鏡頭前随意的說出:定個能達到的小目标,比方說,先掙它一個億。
樸樹抱怨有段時間 " 看不到希望,有強烈的不平衡,憑什麽大家就把我忘掉了?" 魯豫說:沒有人忘掉,是你不帶我們玩了。
劉翔參加 48 次比賽,取得 36 次冠軍,6 次亞軍,3 次季軍,可人們隻記得北京和倫敦的退賽。
于是魯豫問他 " 所謂的世态炎涼、人情冷暖那時候能感受到嗎?" 劉翔一直按捺着的情緒一下子就釋放出來了。
大家黑轉粉之後才咂摸出來,過去的嘲弄其實有邏輯 bug 啊。她要真的能力不行,《魯豫有約》也不會這麽長壽吧?
2001 年,中國電視媒體集中進入爆發年代。也是這年,《魯豫有約》正式開播。
迄今爲止,《魯豫有約》做了 3000+ 集,采訪了 10000+ 人,《時代周刊》曾将它評爲 "15 年來,中國最具價值的電視節目之一 ",魯豫也被 CNN 報道爲 " 中國奧普拉 "。
而在這之前,魯豫已經在央視做過《藝苑風景線》的欄目主持人,
在鳳凰衛視主持過很多重大新聞直播節目,比如香港回歸,澳門回歸,戴安娜王妃葬禮,美國總統大選,911 事件等等。
直播和說新聞的節目形式,塑造了她理性和精簡的語言風格,也鍛煉了她采訪主持的基本功。
魯豫的采訪從來不提前跟嘉賓串詞兒,錄制節目也不帶手卡不用提詞器,每天幾十頁的稿子全靠硬記,包括字幕裏的錯别字,10 個裏有 8 個都是她發現的。
傳統媒體人的嚴謹和專業,讓她在脫口秀節目裏遊刃有餘。無論是文學素養和邏輯思維,還是格局,深度,控場能力,她都輕松拿捏。
在流行跨界的主持圈,魯豫其實是個挺特别的存在。她幾乎沒有參與過拍戲、唱歌、帶貨直播,隻專注在采訪主持這一件事情上。
但在這件事上,她足夠鑽研,同時也跟得上時代的變化。
早在 2015 年底的時候,自媒體剛剛興起,對行業來說還很小衆,魯豫有約就開始在做一些自媒體創業者的訪談了。這是她一個新聞人的敏感。
▲筱懿說," 我記得她當時做足了準備功課,提出的問題都直奔主題 "
而對脫口秀的關注和對喜劇的的積累,魯豫更是從很早就開始了。
在《還是要相信》那本書裏,她就寫過:上大學了,開學第一天,我從廣院,也就是現在的中國傳媒大學圖書館借了人生中第一本英文讀物,書名叫 "Laugh Till It Hurts(笑到痛)",是美國著名喜劇演員、歌手卡羅爾 · 伯内特的自傳。
所謂的信手拈來,口吐蓮花,背後其實是幾十年的的積累和沉澱。
很多觀衆都注意到,魯豫總在點評裏 " 夾帶私貨 ",她說自己看了孟川的書,跟豆豆說 " 我聽了你的播客,全部聽完了 ",告訴大家顔怡顔悅的播客很優秀。
這些是比專業的點評更讓人動容的時刻,是給這些落寞離場的年輕人最直接的肯定,真誠、溫暖,甚至有些浪漫。
▲羅永浩在觀後記裏也特意提到這個時刻
很多演員在不同的采訪裏都提到一個細節,在今年的節目錄制之前,魯豫和大張偉特意來現場給他們加油打氣,好多人都沒忍住掉了眼淚。
比賽重啓不易,大家都很緊張。但 " 無論如何,大家都回來了 ",共同取暖,一起作戰,彼此支撐。
網絡世界對一個人的評價,是那麽的以偏概全。
就像魯豫自己在書裏寫的," 人見人愛的人多半沒有那麽好,而那些被群嘲、被狂踩的人,似乎也沒那麽糟。"
不必妖魔化一個人,更不必神化一個人。放下成見,全面地去看待和欣賞,其實最終留在我們心裏的,還是那些美好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