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改版打亂發布時間
常有讀者朋友錯過文章更新
将 " 智谷趨勢 " 設為星标
保持聯系,一起前行
◎智谷趨勢(ID:zgtrend) | 夏蟲 暴雨
猜想一:GDP 增長能恢複到 5% 以上嗎?
2023,普通人拼多多,國家拼經濟。拼到什麼程度?看官方将 2023 年經濟增速定到多少。
經濟學家們也分成了兩派,有 " 高 5 派 " 和 " 低 5 派 "。不過,體制内的專家或國内學者,大多還是 " 高 5 派 ",主張經濟增速應保持 5% 以上。甚至有專家稱"GDP 增長 5% 是底線 "。
幾天前,國家統計局發布 2021 年 GDP 最終核實數同比增長 8.4%,上修 0.3 個百分點,比初步核算數足足增加了 5567 億元!
别看隻有 0.3,小小的數字暗藏玄機。意味着 2022 的 GDP 增速可以更低,由于 2022 年經濟基數較低,就給 2023 留了更大的反彈空間。
2022 年中國經濟呈現較大波動,第一、二、三季度增速分别是 4.8%、0.4%、3.9%,前三季度 GDP 累計增速為 3%。四季度不少人陽在家,所以 2022 全年增速要超過 3.5%,壓力不小。
我更傾向于認為,2023 年 " 超 5" 是底線。5%,是中美經濟能否逆轉的關鍵點,也是中國人信心和預期的關鍵點。
過去大家認為中國經濟趕超美國是毫無懸念的,隻是時間早晚的問題。2019 年底中國 GDP 占美國的比例為 66.8%,但到 2021 年底這一比例已升至 76.1%。但 2022 年前三季度下降到 68.3%,可以預見全年将出現一定幅度的下滑。如果要回升至 2021 年 76.1% 的高點,則要麼 2023 年中國經濟實現明顯高于 5% 的增速,或者是人民币對美元升值 5%。
5%,有可能嗎?
猜想二:疫情會在今年五月份結束嗎?
新冠病毒與人類長期共存,已經成為醫學界的共識。
眼下,國内主要流行的是 BA.5.2 和 BF.7,二者都屬于奧密克戎 BA.5 支系。感染康複後,體内産生的抗體能讓人們在短時間内不會再重複感染同一毒株。
然而,與這兩種毒株相比,目前國際上主要流行的 BQ.1.1、XBB 等新毒株的免疫逃逸能力更強,這意味着放開後,人們感染新毒株的可能性依舊存在。
作為一種 RNA 病毒,新冠病毒注定會持續變異,并且朝着會 " 傳播力強、緻病力弱 " 方向進化。
至于中國的疫情究竟能在什麼時候結束?我個人樂觀地認為,或許就在 5 月份。
參考新加坡的防疫過程,2021 年 9 月新加坡正式開始轉變,從清零轉向放松,在這個過程中也迎來了第一波陣痛期,持續了 3 個月左右。
到今年 3 月份,新加坡迎來第二波疫情。雖然這波由奧密克戎帶來了新的一輪感染高峰,但新加坡還是毅然邁向與病毒共存的道路。從政策的轉向到社會新秩序的建立,耗時約莫在 5 個月左右。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面向全國講話中,強調了國民心理的調整," 我們必須敬畏病毒,但不能被它吓壞。"
中國也是如此。眼下,國内針對新冠的第三款口服藥獲批上市,共有 13 款獲批的新冠疫苗,整體的醫療體系也在加緊調整完善。
盡管不能完全擺脫疫情的困擾,但是在中國人的心理上和經濟生活上,都将走向新的道路。
曾經的 " 疫情導向型 " 社會,也将重回正軌。
猜想三:珠三角長三角會出現 " 新型用工荒 " 嗎?
2023 年,東西南北中,發财還到廣東嗎?
返鄉潮即将來臨,很多省份忙着出海搶訂單時,長三角、珠三角已經打響招工 " 第一槍 "。又是到人家門口跨省招工,又是猛砸 " 大禮包 " 請打工人就地過年,說白了就一個目的——節後穩崗留工,把 " 訂單 " 敲定成 " 定單 "。
但返鄉潮逆向而行的 " 搶人 "、留人背後,一個趨勢不容忽視:吸納了全國半數以上農民工的東部地區,農民工總量已從 2015 年 16439 萬人減少到 2021 年 15438 萬人,短短 6 年減少了 1000 萬人。僅珠三角地區,過去 4 年間就減少超 500 萬人。
三年疫情,更是加速新一輪農民工回流。比如河南,在 2022 年 10 月新聞發布會上透露,全省新增返鄉創業 137 萬人、帶動就業 900 多萬人。另一組官方數據顯示,截至 2022 年 6 月底,返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率達到 90.7%。
很多農民工,已經不需要丢下孩子和老人跨省打工了,本地就有就業機會。那是否意味着,2023 年珠三角、長三角的 " 用工荒 " 會加劇?
或許,我們要擔心的是 " 新型用工荒 "。
一方面,随着産業鍊的全球重組,國内的生産訂單可能會減少,用工規模會萎縮。
另一方面,打工人對漲工資是有期待的,但當勞動力成本上升到臨界點,工廠老闆會狠下心上機器人。畢竟一台機器人抵得上 10 個工人。
以後缺的就不再是流水線上的農民工了,而是懂得操作自動化機器的技能型人才。
猜想四:2023 年,工作會更好找嗎?
經曆過這三年聽得耳朵都起繭的 " 今年工作不好找 " 後,這可能是還在找工作的年輕人最為關心的一個問題了。
但很抱歉的是,我們隻能給一個相對不那麼樂觀的答案。
鑒于 2023 畢業生人數首破千萬,人人都說今年是 " 最難畢業季 "。
然而,今年的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将達到 1158 萬人,再創曆史新高,就業無疑會再 " 卷 " 出新高度。
去年,不少大學生選擇了稍避鋒芒,暫時回避這個擁擠的就業競争時代。如中國政法大學《2021-2022 學年本科教學質量報告》就顯示,截至 8 月 31 日,2088 個本科生中,僅有 163 人簽約就業,占畢業去向落實總數的 8.7%。
都不就業了,剩下的人去哪兒了呢?——深造。數據顯示,1547 名本科生都選擇了繼續深造,或讀研或出國留學,這人數是選擇就業人數的 9 倍。
都說衆人拾柴火焰高,眼下卻是就業門檻被堆得越來越高,就業預期也被推高。
與此同時,房企和互聯網大廠們還在降本增效階段,或關閉産品線,或取消校招。2022 年最後一個月,字節、B 站、小米和知乎都傳出了優化的消息。
當然,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老祖宗告訴我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現在外賣、家政和房産中介等相對低端行業的學曆高端化,越來越明顯。
輕體力勞動活也突然走俏,如保安、保潔、保姆這 " 吉祥三寶 " 成了不少年輕人感興趣的理想職業,他們在這個時代選擇提前進入人生下半場。
這些工作機會,深入鑽研,也能成為一行專家。
猜想五:中國會迎來 60 年來首次人口負增長嗎?
中國很快将失去這個世界第一。
聯合國預測印度人口數量将在 2023 年 4 月中旬超過中國,成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
" 第一人口大國 " 易主,這并不意外。因為中國人确實 " 生不動 " 了。
從 2021 年末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披露的數據來看,已經有超一半人口在負增長,整年全國新增人口隻有 48 萬。
2022 更不樂觀。育齡女性數量持續下降,年輕一代生意意願持續低迷。根據七普數據,2021 年育齡女性數量比 2020 年減少 450 多萬人,2022 年又比 2021 年減少約 400 萬人。
從各地目前已公布的數據看,2022 年出生人口普遍比去年同期下降。比如山東德州,2022 年 1-9 月出生 23256 人,同比下降 9%;安徽阜陽,截至統計年度 6 月,全市出生 42473 人,較去年同期下降 18.6%。
2022 年的新生兒數量尚未公布,但跌破 1000 萬是必然的,甚至可能逼近 900 萬。
考慮到人口老齡化的因素,疊加 2022 年龐大的感染人群…… 2022 年可能出現了 " 超額死亡 "。
這一減一增,我們預測中國可能在 2022 年就迎來 60 年來首次人口負增長。
2023 年會扭轉頹勢嗎?
應該不會,中國新生兒的數量可能在 2023 年創下新低。因為要考慮新冠疫苗注射因素和未來經濟預期,很多女性不願意在 2023 年懷孕。
可以預見,中國人口負增長的連鎖反應将像海嘯般席卷而來:幼兒園一孩難求,教師這個鐵飯碗不再香,奶粉企業最好轉型賣避孕套。
猜想六:今年房價還會再漲嗎?
今年的房價,究竟是 " 漲漲漲 " 還是 " 跌跌跌 "?
從來沒有一樣東西像房子一樣,能在這麼大程度上牽動全體中國人敏感的神經。
事實上,繼被政策和市場痛毆兩年有餘後,房地産真的要重回曆史舞台了。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報告公文中,支持消費的排序是:住房、新能源汽車和養老服務,房地産喜提第一。
與此同時,讓多頭們都不敢想的是,年末房地産竟然再被重申 " 支柱 " 地位。
遍觀總體形勢,明年二季度開始,房地産的強勢崛起,已經是闆上釘釘。
然而,不管是從出生人口、居民杠杆率還是城鎮化率來看,房地産已經進入中年時期,即存量時代。
需求減少,大量房子過剩,就意味着上一輪的普漲行情再難重現,因此明年必然是 "K 形複蘇 " 的一年——說白了就是分化。
行業上,憋屈了三年的地産人會發現,今年還有不少房企會消失,另一部分國資屬性或是優質民營房企,則會站穩腳跟,持續吞并更多市場份額。
樓市上,我們會迎來一場地方跟老百姓錢包之間的大型拉鋸戰,刺激政策還将陸續有來,但并不是每個地方都能如願以償。
區域分化、地段分化、産品分化則成為主旋律。一二線城市核心地段房産溫和增值,其餘或随大市走動,或加速下墜。
因此,大城市宜抓緊做好置換,小城市則無需過多關心房價。
猜想七:互聯網大佬們會高調回歸嗎?
大佬們的一舉一動,牽動全球目光。
2022 年關将至時,互聯網大佬們在内部總結大會上紛紛發飙,尺度也是驚天,似乎在助力媒體完成年度 KPI。
先有騰訊馬化騰怒斥 " 騰訊内部貪腐問題觸目驚心 "" 要砍掉該砍的業務 "" 買量是踩坑 ";
再有京東劉強東痛批 " 中高層拿 PPT 欺騙自己 "" 要回歸商業本質 ";
後又有阿裡巴巴張勇用最嚴厲的内部信,敲打阿裡雲,稱 "「客戶第一」的價值觀,從來都不是高高挂在公司牆上的标語 "。
大佬們密集發聲,注定 2023 年會是互聯網大調整之年。
在中國經濟全力追求複蘇的檔口,大家期待這些互聯網大佬能帶領平台企業走出谷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态化監管水平。支持平台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争中大顯身手。
從 " 防止資本野蠻生長 " 的反壟斷時期,到支持平台企業大顯身手,在僅僅一年多的時間裡,平台企業的身份就判若霄壤。
這些迹象都在表明,在反壟斷期戰術性歸隐的互聯網大佬們,似乎要重出江湖了,更多參與到大廠的實際業務中來。甚至有媒體稱 " 現在的懸念是另一位馬總何時回歸 "。
不過我們預測,大佬們并不會高調回歸,畢竟都是深谙經濟運行的聰明人。他們在幕後,也許從未離開過。
猜想八:2023 年大家會報複性消費嗎?
" 新十條 " 發布後," 陽康 " 們躺滿了三亞的沙灘,報複性旅遊似乎開始了。
比旅遊人更忙的是銀行人,報複性存款更早到來。
數據顯示,截至 2022 年 10 月,2022 年全年居民存款餘額暴增 12.7 萬億,創下曆史新高。如果再減去貸款餘額,前 10 個月的時間,老百姓就往銀行存了 9.3 萬億,接近過去十年居民淨存款增加的總和。
10 個月時間,就堆出了過去 10 年的存款總和。說明許多人,其實是手裡有 " 糧 " 的,那 2023 年會報複性消費嗎?
可能有點懸。
麥肯錫最新發布的《2023 年麥肯錫中國消費者報告》顯示,中國消費市場呈現出 " 選擇更明智,消費未降級 " 的消費趨勢,消費者們并沒有在選擇品牌和産品時妥協,而是更加謹慎的進行權衡,更積極地尋找折扣和促銷。
說白了,2023 年還是利好拼多多的一年。大家對換手機、換汽車等大件消費會更謹慎。
一個好消息是,特斯拉、蘋果,都一改過往的 " 高冷 " 範兒,頻繁降價開啟卷網模式。各大渠道都有不少撿漏機會,為 " 吃土打工人 " 送來福音。
當然,我們也期待其他配套措施的跟進,消除三座大山,讓消費者無後顧之憂,真的迎來報複性消費。
猜想九:俄烏沖突會結束嗎?
俄烏沖突,恐怕是去年最大黑天鵝。
你知道俄烏打了多少天了嗎?
去年 2 月 24 日,普京宣布對頓巴斯地區發起特别軍事行動,标志着俄烏沖突全面爆發。
這是一場人類三十年未有的大沖突,而這場大仗已經進行了 312 天,徹底改變了我們所生活的世界——
全球股市、彙市、能源、糧食和各種原材料都發生極大動蕩,歐洲和西方國家的關系陷入僵持,雙方的制裁手段也在不斷升級,從限制出口到各行各業,經濟上的 " 分割 " 大勢十分明顯。
這也對全球經濟造成了較大拖累。IMF 指出,俄烏沖突使全球經濟複蘇遭受巨大挫折,其影響将導緻 143 個經濟體今年的經濟增速預測值被下調。
而最新的動向,是俄羅斯策動烏東四州獨立并入俄羅斯。因此,在美國依舊給予烏克蘭軍事支援的情況下,烏克蘭的反侵略軍事行動必定會繼續堅持下去。
在這個大背景下,俄烏雙方很難重回談判桌上。
2023 年,不确定性從未遠離。
猜想十:2023 年會比 2022 年更好嗎?
當新的一年鐘聲響起,這三年,才算真正翻篇。
自由追尋詩和遠方,自由擁抱愛人的生活,在陽光下放聲大笑的生活,真的要來臨。我們可以真切地活在每一個具體的瞬間。
今年,一定不會比 2022 年更糟糕了。
或許不能一夜暴富,不能飛黃騰達,但祝願每一個溫馨小願望都能實現。2023,還是要滿懷希望!
2023 年,大家都有什麼願望呢?歡迎大家留言。
智谷評論區風水獨好,許的願望都會成真!
原創不易,感謝有你!
一起轉發出去,讓更多人看到。
☞智谷趨勢為中産階級的資本覺醒服務,幫助更多人獲得财富。據悉,帝都深處的人也會在睡前打開這個号。宏觀經濟、商業邏輯、企業興衰、産業轉型……這裡有最真實的中國,有許多人難以察覺到的趨勢信号。
更多精彩經濟趨勢分析
請關注"智谷趨勢"
最近智谷趨勢開通了視頻号。
掃碼關注,一起吃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