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竹芒 震谷子
《繁花》火了。
開播十四天,每一天的播放和話題都在霸榜。
大結局當晚,豆瓣 17 萬網友打出了 8.3 的高分,近一半的人打出滿分。
劇中耳熟能詳的 " 汪小姐 "" 三羊 "" 繁花 "" 不響 " 等已被申請注冊商标,單與 " 繁花 " 相關的商标就有超 200 個被申請。
" 繁花周邊 " 成爲市場香饽饽,排骨年糕搜索量暴增七倍,寶總最愛的泡飯訂單量大漲 110%,至真園原型苔聖園酒家除夕年夜飯已約滿,平日用餐也基本爆滿,不再接受預約。
和平飯店同款 72 号的 " 英國套房 " 改名爲 " 英國繁花套房 ",1.68 萬一晚還連日告罄。
劇集内外,《繁花》的成功,不僅是原著拿下了茅盾文學獎,也不止是拍電影的王家衛在降維打擊,而更是故事所在的那個年代,特别讓人珍惜和回味。
那是一個遍地機會的春天,那是一個中國人初嘗金錢狂熱的時刻,那是一個百家争鳴文體兩開花的時候。
90 年代初的中國,人們走出了思想的争論,擠在最繁華的都市中心,身邊彌漫着财富的氣息,夢想着生活一定會變得更好。
我無比懷念這樣一個繁榮、激烈、向上、奮鬥的年代。《繁花》隻是悄悄打開了通往這段記憶的大門。
一個敢于做夢的時代
1992 年,東方風來滿眼春,一位 88 歲的老人,在 1 月 18 日到 2 月 21 日,走遍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發表了不少講話。著名的 " 南方談話 ",終結了那幾年的思想大論戰。
許多人至今仍然記得:" 發展才是硬道理。"
一個遍地機會的發展時代,向人們走來。
聽完 " 南方談話 " 的華西村吳仁寶,當晚把村幹部召集起來,會議開到淩晨兩點,下令動員一切資金,囤積原材料。他一面四處高息借貸,一面要指标、跑鋁錠,村裏當時以每噸 6000 多元購進鋁錠,三個月後,漲到 1.8 萬多元每噸。
中國一棟最高的國際貿易中心大廈擠進了 300 家公司," 一層 25 個房間,最多擁擠着 20 多家公司,有的一張寫字台就是一家公司。"
據《中華工商時報》的統計,當年度全國至少 10 萬黨政幹部下海經商,成爲中國現代企業制度的試水者。
對于初次創業的人來說," 一隻龍蝦,就是一個機會 "。
《繁花》中至真園原型苔聖園酒家老闆娘回憶," 不僅是上海人,全中國的人,如果要談生意,不可能是在辦公桌上談成功的,都是在飯桌上談成的。"
人們擠在黃河路,要在最氣派的飯店,結識最 " 有面 " 的人,談成最牛的生意。
于是 1993 年,黃浦區政府爲了招商引資,在 755 米長的黃河路,開了一百多家飯店。
一道創意菜,可以叫上一千元的價,相當于普通工人三倍的工資,一個包間低消,至少兩千元。盡管如此,依舊賓客盈門,車馬骈阗。
就像苔聖園的總經理、店長們回憶的那樣:
90 年代的黃河路,出租車一溜排滿整條路。
鋪滿整條路的,還有霓虹燈。随便頭往上一擡,基本上都能看到頭頂的霓虹燈。
這裏仿佛沒有日夜,店家早上十點開門,直到夜宵,大家一直吃到早上六七點鍾。夜晚一個台子翻三四遍甚至四五遍都有。
煙花炮仗從各家各戶一輪輪地放,放幾個鍾頭,一家放得比一家響。整條街走不動道,因爲煙花紙堆得像地毯那麽厚。
豆瓣網友 "JIE" 回憶,90 年代的上海隻能用 " 瘋狂 " 形容,黃河路上談生意的老闆給小費出手就是百元鈔票,而 90 年代初工資才一百多,到 1995 年,全國職工平均月工資也不到五百。
工薪階層理解不了,工資一個月才幾百塊,衣服要穿夢特嬌,香煙要抽萬寶路,一個大哥大 2 萬塊。弄堂裏有好幾台大哥大,平時根本沒什麽人打電話,但他們就是要有。
這種似乎難以被理解的腔調和派頭,卻是當時談生意的标配。
就像《繁花》裏的 " 老克勒 " 爺叔,請來甯波紅幫裁縫,給胡歌飾演的阿寶量身定制一身噱頭十足的西服:
" 西裝一定要講料作,一定要英紡純羊毛的;
夏天嘛,派利斯、凡立丁;
冬天嘛,法蘭絨、軋别丁、舍維呢 ……"
要做到 " 遠看、近看、站着、坐着都好看,走起路來不好看,不靈 "。
整饬完成,就該去飯店裏談生意了。
《繁花》裏的至真園盛大開業,服務員高喊 " 黃金寶地,喜接四海賓客,吉星高照,笑迎八方财神 "。
一萬一筒的煙花,開業時直接頭也不回放掉三個,還請來港星溫兆倫壓軸,那時的他正是全民追捧的偶像,《我本善良》中亦正亦邪的 " 齊浩男 " 成爲經典角色。
" 海甯皮草少爺 "、" 黃河路小王子 " 魏總,一出場就和阿寶搶生意,生意還沒完全談成,就請全餐廳 88 桌客人吃 " 霸王别姬 ",一梭哈下來消費三萬五。
戲裏戲外,所刻畫的風起雲湧的十裏洋場,盡是當時人們對未來的期待。就算生意沒談成," 霸王别姬 " 白請了,但是這些生意人堅信,隻要名氣打出去了,流出去的錢,總會流回口袋。
敢于做夢,鑄成那一代人豪橫的底色。
一個敢于搞錢的時代
1990 年年末,深交所和上交所相繼開辦,那時的上交所還隻有 8 隻股票,12.34 億元市值。一面從舊貨市場淘來的銅鑼,敲響了上證交易所的第一記開市鑼聲。
許多人仍然會想起當年的 " 牛市 ",尤其在當下。
1992 年 5 月,上證指數從 20 日的 616 點連日上竄,到 25 日已高達 1420 點,新上市的幾種股票從二三十元漲到二三百元。
7 月,股價繼續狂漲,市盈率在幾百倍以上翻騰。當時有外國媒體評論:上海出現世界上最貴的股票!
行情之下,一批人像 " 寶總 " 一樣,靠股票緻富。
上海一個隻有半個足球場大的文化廣場,被上證包下作臨時交易場所,股民們席地而坐,聽着廣播每五分鍾播報的一次行情,然後委托下單,電話交易。
上海證券交易所在文化廣場開設股票買賣臨時委托點,該委托點占地面積近 1 萬平方米,最高日交易達 6000 人次。圖源:《人民日報》1992 年 8 月 21 日,新華社記者柳中央攝
到 1992 年 8 月,股票已經從最初的無人問津變成炙手可熱,爲此深交所還發布《新股認購抽簽表發售公告》,買新股,隻能抽簽認購,憑身份證辦理,一個認購者可持有 10 張身份證,一證可買一張抽簽表,每張抽簽表可認購 1000 股。
公告一出,來自全國各地的身份證寄往深圳郵局,其中最大的一個包裹高達 17.5 公斤,裏面放了足足 2500 張身份證。一個當時常住人口隻有 60 萬的深圳,兩日内一下湧進 150 萬人。沒有邊防證進不了特區的人,靠農民帶路鑽鐵絲網,每位 40 元。
每一個紛至沓來的人,臉上都寫滿了 " 狂熱 " 二字。
南京大學還成立 " 股票實踐交易行 " 實驗課,學生 " 紅馬夾 " 忙着舉牌競價," 黃馬夾 " 緊張地記價、配價,每星期日交易一次,領略股市變幻。
就連魯迅筆下的 " 閏土們 ",也當上了股東。
浙江紹興縣,84 歲老農徐阿壽(右二),用 3000 元錢買了錢興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 6 股股票,嘗到了當股東的滋味,喜不自禁。圖源:《人民日報》1993 年 5 月 31 日,王偉民攝。
連帶着教授炒股的書,也暢銷熱賣。根據人民日報記載,1992 年,股票書至少出版了七八十種,《股票,叩擊中國大門》《股票市場沉浮錄》《亞洲證券市場》給股民帶來啓蒙,一般都能印上幾萬冊,幾乎沒有哪家出版社有書砸手裏。
《繁花》裏的阿寶,盡管身無分文,創業的起點爲 " 負 "。但在爺叔的指點下,不懼負債,借來一萬多,連好兄弟陶陶的金鏈子也搶來當掉賣錢,全部購入電真空股票。
後來,深圳大量收購,股價升五倍,破三百八十元。
而真正讓阿寶蛻變成寶總,則是因爲認購證。
當時一張認購證 30 元,勸退不少人。但大戶們經過計算後,發協如果發行量在 200 萬份的話,将認購證的申購成本攤到股票中去,就是絕對超值的。
于是,人們紛紛擠進發售點,阿寶的好友 " 蔡司令 ",爲了幫助阿寶買進認購證,被閥門夾住腿,依舊高喊阿寶進去。
4 個月後,認購證升值 160 倍,寶總就此立足。
" 小錢 " 炒股票," 大錢 " 炒房地産。股票和房地産,這兩個發達國家發展史上的最佳投資選擇,也被當年的中國弄潮兒選中。
1992 年,也是中國房地産巨頭集體井噴的一年,綠地、碧桂園、萬達、恒大紛紛成立。
在酒店、飯店,大哥大裏傳來的聲音都是 "XXX 急需資金 X 千萬,現在投進去,年底分房,回報率 70%,怎麽樣?做不做 "
曾就職于國家體改委的馮侖,也在 1992 年 5 月直奔海南,不要 " 鐵飯碗 ",改要房地産。
那時的海南開發到了近乎狂熱的地步,前一年 6 月海南的公寓房還是 1200 元每平方,到 1992 年 6 月,這個數字已經上漲到 3500 元。
有人在深圳寶安購入一塊荒地,未動一草一木,便已溢價幾百萬元。
錢,仿佛被大風刮來,毫不費力。
國民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時期,1991 年,我國 GDP 爲 2.1 萬億,1992 年,這個數字變成 2.6 萬億,到 1993 年底,這個數字首次突破了 3.5 萬億。
在這個如同繁花争豔的進取時代,每個人對獲取财富的信心,登峰造極。
以至于當時有媒體指出,經濟有些 " 過熱了 "。
一個敢于呐喊的時代
" 不必過份多說 自己清楚
你我到底想要作些什麽
不必在乎許多 更不必難過
終究有一天你會明白我 ……"
《繁花》的終極預告中,一曲《無地自容》,讓人再次感受那個時代的跳動。
王家衛說:" 它代表了那個時代無數個阿寶的生命力,激情澎湃,悲喜交集 "。
從 91 年黑豹的《無地自容》,到 92 年唐朝樂隊的《唐朝》,再到 93 年指南針樂隊的《選擇堅強》,三張專輯,帶領着中國搖滾邁向巅峰,更讓人和時代一起,熱血沸騰。
1991 年黑豹樂隊《無地自容》MV
一個群星璀璨的時代,向人們揮手。
" 歌神 " 從許冠傑變成了張學友,再加上劉德華、黎明、郭富城," 四大天王 " 成爲一代人的記憶。
靠 " 冬天裏的一把火 " 成爲全民偶像的 " 費翔 ",也被《繁花》請來演唱,讓新品牌 " 三羊 " 在滬聯燃起 " 熊熊大火 ",成爲炙手可熱的品牌。
音樂領域的重磅不斷,影視作品也别開生面。
1992 年,一部中國電影榮獲第 49 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大獎——金獅獎,女主鞏俐也憑此成爲中國大陸首位威尼斯影後。
這部片子就是張藝謀導演的《秋菊打官司》,講的是一個西北山村的一個農民,因爲與村長起争執被踢傷下體無法再幹農活,村長從未表态。妻子秋菊氣不過,找村長理論卻不得理會,爲争口氣,一紙訴狀層層上告,從鄉裏到縣裏、市裏,最後向人民法院起訴。
中國老百姓面對不公的那股 " 認死理 "、" 讨個說法 " 的精神氣質,躍然熒幕,成爲時代的注腳。
這一年,王朔也成爲一種現象。不論是他主筆的單本長篇、小說集,還是收錄 15 本作品的《王朔文集》,都賣斷貨。
他着手寫作的《編輯部的故事》也在 1992 年上映,至今仍是中國情景喜劇的頂尖之一。
光怪陸離、三教九流,改革開放下人生百态在這間編輯部内一一呈現。
主演葛優那句 " 勇敢地去做你認爲正确的事情,不要被世俗的流言蜚語所困擾,記住,要像荷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 " 依舊是經典片段。
《編輯部的故事》截圖
那一年,報紙剛剛告别 " 鉛與火 " 的舊式印刷技術,采用彩色印刷。早出報早投遞多渠道發行,成爲報社深化改革,自負盈虧的新路子。
體育場上,中國體育健兒,一次次在世界面前刷新認知,隻有一個運動員參賽的年代一去不複返。
1992 年的巴塞羅那奧運會上,莊泳爲中國奪得該屆奧運會首金,這也是中國隊第一枚奧運會遊泳金牌。
女子跳闆決賽中,第一代 " 跳水皇後 " 高敏在多輪落後的不利局面下,頂住壓力,成功衛冕。年僅 14 歲的伏明霞也一舉奪冠。
到次年,馬家軍長跑神女足下生風,腳踏世界紀錄,碧池小花翻江倒海,技驚寰宇。
從百姓到國家,都在發出時代的呐喊,試圖向世界展現一個全面、真實、鮮活的中國。
結語
一條黃河路,道不盡一個時代的繁華。
霓虹入眼,萬花如海,一個又一個傳奇在 90 年代初的中國輪番上演。
城市激蕩轉型,個人命運轉折,狂飙突進,也大浪淘沙。在改革的春風下,人人隻争朝夕。
也許對于其他地方的中國人而言,當年的社會面貌不像《繁花》裏的上海那樣光彩奪目。
但那仍然是每一個平凡人都能夠做夢、通過奮鬥改變人生的時代。
就像路遙在《平凡的世界》裏說的那樣:
"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個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爲他生活的那個世界而奮鬥。"
參考 :
人民日報圖文數據庫
吳曉波:激蕩三十年
大象放映室:激蕩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