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和谷歌搶人搶瘋了,一邊給出 500 萬到 100 萬美元的天價年薪,另一邊許諾自己的 offer 薪水更高。而國内的 AI 博士也是遭到瘋搶,還沒畢業就要被幾百萬年薪挖走了。
新智元報道
編輯:Aeneas 好困
搶瘋了,搶瘋了!OpenAI 和谷歌的搶人大戰,已經進入白熱化。
OpenAI 給谷歌員工抛出了終極誘惑—— 500 萬到 1000 萬美元的年薪!以及來自微軟的用不完的算力!
這不,谷歌複仇神器 Gemini 模型的關鍵研究人才,就被挖去了 OpenAI。
而谷歌也展開了複仇,許諾會給 OpenAI 員工比上一年薪水更高的年薪,順利把開發出 Code Interpreter 的前 OpenAI 員工收入囊中。
而在國内,AI 人才也遭到了瘋狂哄搶。就在最近,第一财經報道稱,現在國内 AI 方面的應屆博士的年薪已經漲到了上百萬,甚至有些沒出校門就被挖走了。
一位北大教授表示,自己的學生還沒畢業,就已經有大公司拿着幾百萬挖人了。
OpenAI 的誘惑:股價大漲,還不缺芯
根據外媒 The Information 的消息,現在,OpenAI 和谷歌之間的招聘大戰,已經愈演愈烈。
OpenAI 開始出售員工股票,直接将自己的估值提高了近兩倍,達到了 800 多億美元。
趁着這股東風,OpenAI 的招聘者開始在谷歌挖人了——谷歌的頂級人工智能員工,被抛出了數百萬美元的橄榄枝。
OpenAI 表示,現在加入我們,就能以 270 億美元鎖定一個股票份額,而且将來還會大漲,獲利無數。
另外,OpenAI 抛出的誘惑,當然不止是股票。招聘者聲稱,隻要來 OpenAI,就不用再擔心算力資源了,開發模型的芯片保準管夠。
不過,兩邊的員工其實都默認,真正在芯片領域有優勢的,是谷歌。畢竟它在數據中心和專用的 AI 芯片上投資了大頭,已經成爲公司的重點發展方向。
而 OpenAI 要獲得芯片,還得靠和微軟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合作。
對此,Sam Altman 當然也是心知肚明。
據内部人士透露,他曾跟某些同事說過,預計在明年某個時候谷歌就會取得計算資源的優勢,而那時,OpenAI 需要微軟提供更多的芯片。
谷歌已經實現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分布式大語言模型訓練工作,涉及 50000+ 個 TPU v5e 芯片
盡管如此,OpenAI 當然還是要對外宣稱,能讓研究者快速用上英偉達的芯片,是自己的一大優勢。
總包 1000 萬刀,就問來不來
OpenAI 的招聘者是這麽跟谷歌資深 AI 研究者談條件的:如果賣出股票,他們的年薪大概是 500 萬美元到 1000 萬美元。
這個天價數字是怎麽算出來的?有人解釋,這是假定新招募的員工在股權出售結束前就加入 OpenAI,并且也取決于他們在 OpenAI 内部的級别。
他特意強調,谷歌可沒有這種水平的報價。
還有知情者透露說,OpenAI 最近在給一些初級員工加薪,因爲整個市場的薪酬都上漲了。
而且,OpenAI 的股票補償有些不同尋常。
它的股票是以利潤單位的形式分配的,這就意味着,股東可以在不收購公司或不進行首次公開募股的情況下獲得回報,隻要 OpenAI 的經營狀況良好。
雖然根據 OpenAI 今年早些時候從微軟融資 100 億美元時的股權結構,這些單位的回報可能會有上限。
但 OpenAI 已經告訴員工,公司将定期允許他們向其他投資者出售股份,SpaceX 之類的私營公司也是這麽做的。
OpenAI 目前的股票出售将是今年的第二次。要約收購完成後,OpenAI 可能會更難從谷歌手中招攬人才了,因爲股票的上漲空間可能有限。
當然,谷歌的股價也不差:由于廣告業務逐漸複蘇,雲服務器的租賃業務也已經實現盈利,谷歌股價今年已經上漲了近 50%。
據 The Information 上個的月報道,Thrive Capital 将牽頭以至少 800 億美元的估值收購員工持股。
而 OpenAI 的新估值,将是其年化收入的 60 多倍!這也讓 OpenAI 一舉成爲風險投資支持下估值最高的私營企業之一。
谷歌高級人才,都是香饽饽
OpenAI 和谷歌之間的人才争奪戰愈演愈烈,沒有平息的迹象。
自從 ChatGPT 掀起 AI 競賽以來,包括 Anthorpic、Meta 等公司,都在競相搶奪頂尖的研究人員。
但是,谷歌因爲深厚的人才儲備和前沿研究成果的發表,成爲 OpenAI 的首要觊觎對象。
據說谷歌正在開發的 Gemini 系列模型,讓全公司上下期待已久,畢竟 Gemini 是要和 GPT-4 一戰的。
OpenAI,當然要趁勢狙一把。
去年年底,OpenAI 就成功招募了十多名研究者,最近又從谷歌挖走了不少關鍵位置的研究人員。
比如,領頭 Gemini 項目的 Jiahui Yu,就很擅長開發同時包含文本和圖像的模型。
根據 LinkedIn 資料,他已經在 10 月加入了 OpenAI。
其實,ChatGPT 能順利推出,就少不了前谷歌研究人員的重要作用,其中一些還是 Sam Altman 親自招募的。
現在,ChatGPT 已經成爲一項收入數十億美元的業務。
OpenAI 全新推出的 GPT Builder,可以讓任何人都使用自然語言 0 代碼創建 GPT,這将創造數十億美元的收入
是可忍孰不可忍,谷歌當然也沒閑着。
知情人士爆料,谷歌今年已經開始了反擊,從 OpenAI 也招聘了一些知名度很高的研究者,願意爲他們提供比前東家更高的薪水。
比如,根據 LinkedIn 資料,開發了 ChatGPT 代碼解釋器(Code Interpreter)的前員工 Matt Wiethoff,在 10 月就離開了 OpenAI,加入谷歌 DeepMind。
國内 AI 人才需求大漲,博士還沒出門就被挖走
就在最近,第一财經報道稱,現在國内 AI 方面的應屆博士的年薪已經漲到了上百萬,甚至有些沒出校門就被挖走了。
文中提到,有北大軟件工程相關實驗室的教授表示,他們的團隊已經出現學生還沒畢業,就有大公司幾百萬去挖他的人了。
對此,獵聘集團 CEO 戴科彬表示,「現在 AI 人才水漲船高。一個博士生如果是在這個領域對口,剛畢業出來,起薪 200 萬還是能看得見的,這還不算股票。」
而這也印證了獵聘大數據研究院此前的統計—— 2023 屆博士應屆生的需求,增長最多的便是 AI 大模型,達到了 430%;人工智能位居第六,爲 112.50%。
此外,根據獵聘的分析,2023 年 1-8 月,國内 AIGC 新發職位同比增長 139.76%,招聘平均年薪達到 41.09 萬元。
新發職位數量位居前五的職能分别是,算法工程師(15.47%)、産品經理(9.44%)、自然語言處理(4.91%)、圖像算法(4.86%),以及深度學習(2.37%)。
而且,這些職能的招聘薪資也都超過了 43 萬。其中深度學習、圖像算法、自然語言處理位居前三,分别爲 55.78 萬、55.10 萬、53.31 萬。算法工程師、産品經理位居第四、第五,爲 49.47 萬、43.65 萬。
獵聘表示, 國内的 AIGC 産業可大緻分爲基礎設施層、模型層及應用層。
基礎層:基礎支撐平台的搭建,包含傳感器、AI 芯片、數據服務和計算平台;
模型層:核心技術的研發,主要包括算法模型、基礎框架、通用技術;
應用層:産業應用發展,主要包含行業解決方案服務、硬件産品和軟件。
- 模型層學曆要求最高,碩博占比超 30%
由于基礎層和模型層更加側重技術,因而職位對學曆的要求也更高。
就碩博學曆來說,基礎層的需求占到了總和的 27.56%;模型層爲 30.89%;應用層爲 18.07%。
其中,模型層對博士的需求占比最高,爲 3.28%,而基礎層和應用層對博士的需求不超過 1.5%。
- 模型層高薪段職位更多
與此同時,更高的學曆需求也帶來了更高的薪酬。
據統計,模型層 60 萬以上的職位占比甚至達到了 20.95%,遠遠高于基礎層的 1.88% 和應用層的 9.52%。
相比之下,低薪段的占比更小—— 25 萬以下的職位隻占了 4.76%,明顯少于其他基礎層的 13.21% 和應用層的 11.11%。
- 平均年薪均超 33 萬,模型層高達近 47 萬
具體來說,基礎層、模型層、應用層職位平均招聘年薪均超 33 萬。
其中模型層最高,爲 46.63 萬;其次是應用層,爲 43.35 萬;基礎層位居第三,爲 33.92 萬。
谷歌開卷:一天工作竟要超過「8 小時」
外部人才争奪如此激烈,内部顯然也不會太過輕松。
根據一份内部的備忘錄,谷歌員工的平均工作時間,實際上已經超過了「正常」的朝九晚五 ……
當一名谷歌員工詢問公司是否可以安排他的工作日程,讓他在更多的日子裏工作更少的時間時,一名人力資源代表回複說:
「大多數領薪的谷歌員工在工作日的工作時間已經超過了 8 小時,在谷歌工作,沒有人是 120% 的全職員工,所以壓縮 100% 的工作時間安排并不現實。」
據報道,今年夏天,多家刊物采訪了一位收入六位數的谷歌軟件工程師,他說自己每天早上隻工作一小時編碼,其餘時間都在爲自己的初創公司工作。
這些每天工作一小時的報道在網上瘋傳,包括谷歌員工的朋友和家人。
對此,谷歌發言人 Courtenay Mencini 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谷歌員工可以要求更靈活的時間安排,并會根據他們的角色和團隊對要求進行審查。
「與任何公司一樣,有時我們的員工一周的工作時間會超過 40 個小時,以滿足最後期限的要求或向用戶提供産品和服務。」
此外,公司會根據員工的情況和經理的批準,考慮批準 60% 和 80% 的全職工作時間安排,以及其他形式的兼職工作。
不過,谷歌表示,壓縮工作周不像公司提供的其他選擇那樣靈活,也無法與整個團隊的日程安排相匹配。
在過去二十年裏,谷歌員工一直都享受着極高的福利待遇,而這些策略也被其他大型科技公司拿去借鑒,用于招攬人才。
然而在 2023 年,受到整個經濟環境的影響,有不少公司都決定縮減一些福利。
參考資料:
https://www.theinformation.com/articles/openais-new-tack-in-talent-war-with-google-promising-recruits-a-quick-stock-bump?rc=epv9gi
https://www.cnbc.com/2023/11/09/google-employees-typically-work-longer-than-eight-hours-a-day.html
https://www.yicai.com/news/101901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