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華商韬略,作者|王洪臣
2023 年 4 月 15 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參加助選活動,突然,一個筒狀物被扔到了他腳下。
52 秒後,現場傳出了爆炸聲。
盡管安然無恙,但在岸田文雄身後,還有一顆更大的 " 炸彈 ",正在冒煙。
全球第一 " 異類 " 央行
美東時間 2022 年 12 月 20 日深夜,正盯着屏幕的華爾街交易員們,突然坐直了身體。
分時圖上,日本 10 年期國債的收益率,在幾分鍾内飙升了 21 個基點至 0.467%,日元彙率急升,日股、A 股、港股都随之暴跌。
做空日本國債、做多亞洲股市的倉位,都因此硬扛了一次不小的浮虧。
把大家打得措手不及的 " 罪魁禍首 ",是日本央行——當天,日本央行突然宣布,将 10 年期國債收益率的目标上限,從 0.25% 提高到 0.5%。
區區 0.25% 的變化,爲什麽在全球金融市場引起了如此波瀾?
一個可能性的信号是:日本央行要轉向了。
在經濟大國的央行裏,日本央行一直是個特立獨行的存在。最大的特點,就是它大尺度、長周期的寬松政策。
所謂的寬松政策,目的是增加市場上的貨币供應量,刺激消費者們消費。所以它的常見手段,包括了國家直接發行貨币、在市場上公開發行買賣證券、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和貸款率。
簡單講,如果央行降準降息、大量印錢,市場上流通的貨币,就會大大增加。它還有個形象的别名:放水。
提到放水,很多人都能想到美聯儲,但日本央行才是極緻。鼓吹 " 可以無限印鈔 " 的現代貨币理論(MMT),日本央行是最早的真正實踐者。
在安倍晉三擔任首相的時代,爲主導日本經濟複蘇,主推了以寬松爲核心的 " 安倍經濟學 ",核心有三招:貨币寬松、靈活的财政政策、一攬子增長戰略。
簡單說,就是央行甩開膀子印錢,政府想方設法花錢。
作爲安倍内閣 " 最後的武士 ",剛剛卸任的央行行長黑田東彥,執掌日本央行長達 10 年之久,也将放水做到了極緻,搞出了一場金融史上大手筆的貨币試驗。
2013 年 3 月,剛就任行長的黑田東彥,就把已有的寬松政策再推進一步,要 " 超越時空、突破曆史、史無前例 ",還專門起了個日本特色的名字:異次元量化寬松。
在 " 異次元量化寬松 " 的指導下,日本央行不僅親自下場購買國債,還直接購買股票、公司債券、指數基金 ETF、房地産投資信托基金等各種高風險資産,快速推升資産負債表。
堅信 " 貨币政策沒有止境 " 的黑田東彥曾立下 flag,要在兩年時間裏,實現 2% 通脹的目标,擺脫長期困擾日本經濟的通貨緊縮。
但是,深陷低欲望、老齡化、蕭條的日本社會,并不給他面子。
着急的黑田東彥把政策再向前推了一步:2016 年,日本央行曆史上首次實施負利率政策。
爲了瘋狂放水撒錢,黑田東彥又打出全球首例 " 王炸 " 政策,系統性的将長期國債利率控制在零附近。
但是整個日本經濟并不太吃這一套,通脹率仍在 1% 左右徘徊。以至于黑田東彥在首個 5 年任期中,連續 6 次推遲通脹目标期限。
進入第二個任期,黑田東彥仍然堅持印錢、壓利率的寬松政策,但日本的通脹水平仍持續低迷。
與長期寬松政策相伴随的,是日本央行突破常規的現狀。
目前,日本央行的資産負債表規模已經達到 734 萬億日元(約爲 5.49 萬億美元),占 2022 年日本 GDP 規模超過 130%,爲全球的最高水平。
日本政府的債務總額已超過日本 GDP 的 260%,同樣高居全球首位。
目前,按日本央行所持日本國債市值計算,已超過發行餘額的 50%,這一比例在 10 年前隻有 11%。
把一多半日本國債攥在自己手裏,這已經突破了正常的金融安全範圍。
而且,日本央行還直接持有日本上市公司股票,目前超過了總市值的 7%,是很多上市公司的最大單一股東。
手握如此多的風險資産,對日本央行來說,破産已并非絕不可能。這也讓一些經濟學家發出警告:2023 年全球金融最大的 " 黑天鵝 " 制造者,很可能是日本央行。
黑田東彥可以卸任,但卻留下了一個大難題:這場史無前例的寬松貨币實驗,該如何收場?
140 年曆史上最難做的行長
負責解題的,是黑田的繼任者——植田和男。
日本政界有個傳統:講究世家。曆史上的曆任首相和内閣高官,大多是世代從政。央行行長也不例外,它的人選,基本隻有兩種可能,央行内部的老人,大藏省(現财務省)的退職官員。
上世紀 70 年代後,這種 " 輪流坐莊 " 的人事安排成爲慣例,其背後是 " 日銀系 " 與大藏省之間深層次的權力争奪。
這兩派的鬥争,一度主導了日本經濟的命運。
1985 年 9 月,著名的《廣場協議》簽訂後,日元大幅升值,圍繞貨币政策," 日銀系 " 與大藏省的矛盾升級。
當時,大藏省空降的央行行長澄田智認爲,應顧及日美大局進行降息。而以副總裁三重野康爲首的 " 日銀系 " 則反對降息,認爲将導緻國内通脹和資産泡沫。
但是,日本央行當時仍爲大藏省下級單位,官大一級壓死人," 日銀系 " 是不是要認慫?
不要小看日本人搞事情的腦回路。
爲扳倒大藏省,拿到央行自主權,一個賭國運的絕招出爐:自爆,即制造一場泡沫,并将它刺破,讓日本經濟置于死地而後生!
央行前行長、" 日銀系 " 的前川春雄站了出來,提出了一個非常激進的改革計劃,他要用貨币政策,搞一場大型曆史性危機,大到足以克制大藏省、政治人物和既得利益集團。
于是,各懷鬼胎的大藏省與 " 日銀系 ",聯手大吹泡沫。日本就此進入制造業空心化與金融惡性炒作的瘋狂時代。
僅以地産爲例,1989 年,日本地産泡沫達到驚人的 2000 萬億日元,同期比日本大 30 多倍的美國隻有 500 萬億日元。
一個東京市的地價,足以買下整個美國。
日本人買走了全世界 70% 的奢侈品,夜店中甚至擠滿了從西方來打工的白人女性,懷抱洋妞的日本人自信心爆棚,寫出了一本《日本可以說不》的暢銷書。
隻有幕後操盤的人明白," 自爆 " 的時機到了。
1989 年 12 月,三重野康換莊上位,這位 " 平城之鬼 " 毫不耽擱,快速上調央行基準利率,從 1% 爆拉至 6%。
1990 年 1 月開始,日本股市崩盤、房地産崩盤……日本徹底告别經濟奇迹。日本民衆被吹起來的欲望泡沫,又被無情澆滅,由此徹底進入低欲望社會。
雖然央行官僚們弄巧成拙,搞衰了日本經濟,但内鬥的目的達到了。
1998 年,大藏省被扳倒,以往的人事慣例停擺,此後連續 3 屆央行行長均爲 " 日銀系 "。
但是,安倍晉三上位後,面對一派獨大不聽話的 " 日銀系 ",他選擇了出身财務省的黑田東彥,又讓行長之位的争奪回到了傳統框架。
日本政治、經濟各派勢力,都死死盯着行長大位,勾心鬥角,暗流洶湧。
目前,延續了十年的 " 安倍經濟學 ",已讓現任首相岸田文雄表現出了反感。他希望的是,日本央行逐步取消 " 安倍經濟學 " 的遺留政策,跟随全球邁向貨币政策正常化。
不再做全球央行中的異類,這是岸田文雄對日本央行的期待。
所以,跳出數十年 " 輪流坐莊 " 的傳統,選擇一位符合自己期待的行長,對于想要開啓新時代的岸田文雄來說,順理成章!
大任就這樣降到了植田和男的頭上。
植田和男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師從著名經濟學家費希爾。同門之中,有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歐洲央行前行長德拉吉等諸多名人。
1998 年至 2005 年,他曾擔任日本央行貨币政策委員會委員,爲央行的貨币政策提供理論支持。但大部分的時間,植田和男都在學術圈度過,曾擔任東京大學經濟學教授,
在美國前财政部長薩默斯眼中,植田和男就是 " 日本的伯南克 ",後者以量化寬松聞名,在 2008 年帶領美聯儲挺過了那次的嚴重危機。
這樣一個幹淨、專業的學者背景,很符合岸田首相的要求。植田和男也以開創曆史的大黑馬姿态上位。
但他腳下的路,并不好走。一位前日本央行官員對植田和男的命運,做出了一個殘酷的預測:
" 無論誰被選中,都将是日本央行 140 年曆史上最棘手的一屆。"
" 植田最大的任務,将是理清、清理黑田東彥的複雜實驗性貨币政策。" 現任野村綜合研究所分析師菊内說。
他需要面對的,看起來是前任留下的爛攤子,實質上卻是整個日本過去數十年盤根錯節的派系和弊端。
這一潭深水,沒有官僚世家背景,沒有政治資源積累的植田和男,真能搞得定嗎?
更何況,現在的日本,已經沒有太多的容錯空間。
日元轉向," 炸彈 " 深埋
因爲,日本已經走到了關鍵的十字路口。
2023 年 3 月 30 日,《窮爸爸,富爸爸》作者、華爾街金融家羅伯特 · 清崎發出警告,稱日本央行可能是下一個倒下的全球超級大行。
他曾精準預測 2008 年雷曼兄弟破産,以及不久前的瑞信信貸 " 爆雷 "。
他認爲,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場正面臨着嚴重問題。日本央行與衍生品市場的緊密聯系,使其處于更脆弱的地位,并可能對全球經濟産生更大的影響。
清崎的理由在于,日本央行長期推行超級寬松的貨币政策,爲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場提供了龐大的資金。如今,全球衍生品市場規模已高達 1000 萬億美元,日本央行是主要融資方,一旦出現風吹草動,後果不堪設想。
金融衍生品,巴菲特口中的 " 大規模金融毀滅性武器 "。
警告并非空穴來風。
在黑田東彥掌權的十年中,日本央行購買了 465 萬億日元(約合 3.6 萬億美元)的日本政府債券,而日本私人投資者的累積淨流出超過了 220 萬億日元。
日本瘋狂印錢,GDP 還能位居全球第三,且沒有出現惡性通脹,世界第一大海外淨資産規模是其底氣之一。
但是,流向全球市場的日本資金,也極大改變了全球資金格局。
如今,日本投資者是美國政府債券的最大外國持有者。日本資金占到澳大利亞、荷蘭本國債券和股票中 10% 以上的份額,占到美國、英國、法國、新加坡、巴西、印度、南非 5-10% 的份額。
一旦日本退出寬松,日元資金班師回國,對本就因美聯儲加息而風聲鶴唳的全球金融市場,必将又是一次重擊。
本文開頭,黑田東彥之所以提升國債收益率目标上限,就是受到了回流資金的壓力。
但是,如果日本資金回國,美國會允許第一大戶日本大舉抛售美債嗎?
在日子同樣不好過的美國面前,日本并沒有多少金融自主權。
同時,日本利率上升,持有國債的本國銀行或金融機構就會浮虧,一旦虧損到達一定程度,日本銀行業就要提防矽谷銀行破産的教訓。
此外,日元還是世界主要套利交易的借貸貨币,如果政策改變過快,釀出交易套利崩盤也不奇怪。
以上種種,都是植田和男需要精妙規避的各種 " 炸彈 ",而日本央行幾乎可以确定,無法再像以前那麽玩下去。
過去一個财年,在美聯儲、歐洲央行紛紛加息的沖擊下,日本央行對日本國債的直接購買量達到 136 萬億日元(約 1.02 萬億美元),幾乎是上一年的兩倍。
國際炒家們緊盯日本,資金暗流湧動,日本央行的回旋空間越來越小。
另一方面,日本國内的通脹已開始走高,一旦從極度通縮轉爲惡性通脹,日本同樣難以承受。數據顯示,日本 2023 年 2 月剔除生鮮食品及能源影響的 CPI 同比上升 3.5%,創下自 1982 年 1 月以來新高。
而在年度工資談判之後,主要工會和雇主達成了一項初步協議,将總工資提高 3.8%,這是 1993 年以來的最大工資漲幅。
此前,黑田東彥曾表示,工資需要持續增長 3%,日本央行才會開始貨币政策正常化。
雖然他沒有明确指出哪個工資指标,但這場談判的結果,已經可以爲植田和男提供理由。
目前,關于日本央行何時改變政策,各界開始了吹風。
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41% 的日本央行觀察人士認爲 6 月份将采取緊縮措施,高于 2 月份的 26%。此外,日本前副财務大臣榊原英資表示,日本央行可能會在 10 月份之前加息。
政策改變似乎已不可避免,如何謹慎地避開前路中的各種 " 炸彈 ",成爲植田和男的最大考驗。
從 " 改革 " 到 " 改回來 ",這同樣是一場史無前例的貨币實驗。
參考資料:
[ 1 ] 《日本那個絢爛,瘋狂,卻又轉瞬即逝的時代》江平舟
[ 2 ] 《日元王子》紀錄片
[ 3 ] 《安倍之死背後的日本 " 自殘式 " 改革》酷玩實驗室
[ 4 ] 《日本央行黑田時代正式落幕 超寬松政策時代随之結束?》第一财經
[ 5 ] 《日本埋下的三萬億美元大坑》陶冬
[ 6 ] 《日本央行要轉向了嗎》環球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