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東方 IC)
經濟觀察報 社論 8 月 31 日,兩條新政落地。一個是國務院發布通知,決定提高嬰幼兒照護、子女教育、贍養老人等 3 項個稅專項附加扣除标準;另一個是央行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宣布調整優化差别化住房信貸政策,開啓了存量房貸利率下調之門。
這兩條政策均着力于給居民減負。以個稅政策爲例,有媒體計算過,如果 3 歲以下嬰幼兒照護專項附加扣除、贍養老人、子女教育這三項附加扣除都能享受到,納稅人每月的專項附加扣除金額最高可提高 3000 元。如果按照 3% 的個稅稅率計算,每月最多能比以前少繳 90 元個稅;存量房貸款利率的下調,也可以切實減輕居民月供負擔。
目前中國經濟面臨多重的困難和挑戰,有關部門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擴大内需特别是提振消費的政策。不過應該看到,疫情三年的沖擊加劇了居民部門資産負債表的負擔。而當經濟預期轉弱後,其影響在政府、企業和居民部門均有所體現,但居民所受影響是最明顯的。所以居民部門不僅消費後勁不足,還反複呈現出修複自身資産負債表的趨勢,比如提前還貸潮,比如所謂的 " 防禦性儲蓄 "。也因此,相當一部分居民不敢花錢、不願花錢、花不起錢。
那些正在承受現實壓力的家庭,更需要的是松口氣、緩一緩。在這種情況下,不論是更低的利率還是更豐富的消費品供給,恐怕都難以調動他們消費和借貸的熱情。
就此而言,我們不認爲降低存量房貸款利率、提高個稅抵扣标準就能讓老百姓松開 " 錢袋子 ",短期來看,這對拉動消費未必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很顯然,它有助于幫助萬千家庭度過一段緊日子——哪怕一個月省下百十來塊也會讓很多人心裏踏實一些;中長期來看,伴随經濟複蘇和預期的好轉,當居民收入持續增長,大家願意花錢、敢花錢了,在房貸、個稅方面省下的錢,就有可能投入其他消費——對于更美好的生活,人們總是充滿期待。
因此我們認爲,這是應對當前中國經濟問題的一個好思路——傳統的刺激性政策自有其功用,但是這種面向居民的普惠、平等的減負型政策同樣不可或缺,在當下甚至更爲緊要。
過去十年,中國居民部門杠杆率上升明顯,家庭資産負債表處于一個比較緊張的狀态。而在接下來的數十年時間裏,随着中國人口撫養比的攀升,家庭的壓力也勢必增加。目前中國面臨的内需不足問題,與居民部門的高杠杆和未來将要面臨的高負擔密切相關。所以就政策選擇而言,我們相信,爲居民部門減負應該成爲更長時期内的政策選項。
在這方面,決策部門可以做更多。比如,此前很多專家、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建議增加個稅抵扣項目、進一步調整個稅起征點。有關部門或許動作應該更快一些。醫療、教育等領域的減負更爲關鍵也更爲複雜,需要破,也需要立。在這些領域,減負型政策比刺激性政策更考量施政者的智慧,也需要決策者的魄力。
但是,如果這些政策可以讓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的負擔降一點,就可以讓人們更輕快、更少後顧之憂地投入到經濟社會生活中去,從而更容易被激發出無限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