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顧潇)從企業管理崗位辭職,專心鑽研锔瓷手藝,揚州的黃愛國憑借着锔瓷技藝,被評爲廣陵區級非遺傳承人。他說:" 锔瓷能幫物主修複心愛之物,更是補一顆‘惜物之心’,也算是成人之美。"
" 這就是一隻普通的小花盆,但是對它的主人來說卻有着不同尋常的意義。"3 月 9 日,現代快報記者來到揚州市廣陵區仁豐裏曆史文化街區一間名叫 " 人需小記 " 的小店時,主理人黃愛國正忙着給一隻花盆打 " 锔釘 "。" 敲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力道,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把瓷器敲碎。" 花盆是一名女大學生送來的,是奶奶留給她的紀念,由于不慎從窗台上打落在地,碎成了 13 塊。" 送來的時候小女孩非常傷心,我想一定要幫她把這個念想修好。" 經過黃愛國幾天的忙碌,花盆逐漸恢複往日的模樣。
△黃愛國在锔瓷
黃愛國大學畢業後進入一家企業,憑着出色的工作能力,一直幹到了企業管理層。雖然平時非常忙碌,但他對中國傳統文化非常癡迷。黃愛國直言,自己小時候就在家人的潛移默化下,對锔瓷産生了情結。" 過去,東西破了碎了,人們都舍不得丢掉,能修的修、能補的補。锔瓷就和修傘等一樣,是吃飯的手藝。以前我爺爺就有锔瓷的手藝,家裏至今還保留有爺爺的锔瓷物件。" 黃愛國告訴記者,锔瓷是一項獨特的民間絕活,承載的是 " 惜物惜福 " 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是中華民族勤儉持家的精神。
機緣巧合之下,黃愛國結識了一位文物修補專家,從而對锔瓷有了更深的了解,便決定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一頭鑽下去就是 20 多年。10 年前,正值事業頂峰的黃愛國辭去了工作,專心傳承中國傳統文化。2022 年,黃愛國來到仁豐裏開了一個小小的工作室。工作台上,放滿了小錘子、小羊角砧等迷你的工具。" 這個小榔頭是找茬對縫用的,敲一敲縫補處會更加平整,角度尺是量瓷器厚度的,打眼時不能超過原先的厚度 ……"
俗話說," 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 "。" 锔瓷這項技藝既需要有相應的工具,更需要一定的技藝水平,要做到恒心、耐心、細心。" 黃愛國介紹,锔瓷的第一個步驟叫找茬對縫,找到破損的茬口,将破損的碎片嚴絲合縫,中間不留空縫,然後用麻繩進行固定," 随後就是用金剛鑽打眼,動手前可要好好設計,在哪打眼、打幾個釘、用哪種锔釘都要考量,打眼的力度、角度、深度都有講究,稍有不慎就會對原瓷器造成二次傷害。打眼後用锔釘固定,瓷器才算穩固,再用雞蛋清、瓷粉等材質對縫隙處進行填補,反複打磨直至瓷面平滑,修複工作才算完成。"
△黃愛國修複的部分瓷器
" 瓷器價格有高低,但喜愛與價格無關。锔瓷能幫物主修複心愛之物,更是補一顆‘惜物之心’,也算是成人之美。" 黃愛國表示,锔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讓更多人知曉這項技藝是我最大的心願。"
憑借着锔瓷這項技藝,2022 年黃愛國獲評廣陵區級非遺傳承人。除了锔瓷工藝,仁豐裏曆史文化街區還潛藏着古琴、木偶、編繩等多個領域的非遺傳承人,讓這條街巷氤氲着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蘊。
(編輯 蔣文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