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 " 活法 " 的時代,如何活出自己、找到新的生活方式?
這是一個 " 建設 " 的時代,如何停止年齡焦慮、實現精神的青春化?
這是一個 " 碎片化流動 " 的時代,爲什麽說一定要抱有堅定的單身信念,才會比較從容?
這是一個 " 三代文明重疊 " 的時代,爲什麽很多人仍然生活在套娃的最裏層?
今天上午,複旦大學人文學者梁永安老師坐客混沌,與大家分享了當下中國的時代特征,共同想象未來三十年的社會狀況,并一起探尋當代年輕人的精神結構。
在相遇中,窺見靈魂。
以下爲課程筆記:(篇幅所限,内容僅爲課程十分之一,請前往 APP 看完整課程)
授課老師 | 梁永安 複旦大學人文學者
編輯 | 混沌商業研究團隊
支持 | 混沌前沿課
中國當下已步入 " 活法 " 時代
以色列作家尤瓦爾 · 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一書中講到,人類社會的發展被三個基本要素所牽引 :
第一,工具。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從銅器時代到鐵器時代,再從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時代到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氣時代,工具不斷革新發展着。
第二,技術。科學技術是一個可以改變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力量。
第三,認知。在原始社會,富有神秘主義色彩的神話傳說、民間信仰對人們認識事物起着主導作用。進入宗教時代,宗教開始構建人們對世界的認知。人文主義興起之後,社會普遍推崇人的經驗和理性,強調人的尊嚴和價值。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人的恩格爾系數很高,溫飽問題是大家面臨的最大挑戰,人們仍然生活在一個解決 " 活着 " 的時代,講究共同性、整體性,追求集體主義,個人的想法和風格都需要讓步于國家、民族和社會,以最大限度地形成一個集合的力量。
今天 , 我們的生活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跨越了溫飽,步入了一個 " 活法 " 的時代。活法時代,最大的變化就是認知。什麽是生命?什麽是世界?什麽是社會?歸根結底會落實到一個價值選擇的問題。價值是充滿個性、高度異質化的東西。我們對不同價值的選擇就構成了個人生活的具體方向,落實到實踐就形成了不同的活法。
我們現在尚且處在活法時代的初級階段,而 " 怎麽活 " 恰恰是中國人到目前爲止的一個很大的短闆。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春種秋收,與自然聯系密切。那時候考上舉人就可以免征稅賦,所以大家的理想就是在文化上做人上人,家裏出個進士可就了不得了。人們的生活理想都是闆塊式的,高度類同的。
……
篇幅所限,本文内容僅爲課程十分之一,
點擊海報,觀看完整課程!
三代人活着,相互看見
從改革開放到現在,短短 45 年,我們的文明卻發生了三次變遷,從農業文明邁入了工業文明,又進入了後工業文明。在這個時代裏,有從鄉村到城市的人,有從小城到大城的人,有從國内到國外的人,有網絡世界的原住民,也有全球化潮流下的數字移民。這個讓三種文明得以相互看見的時代,是其它人類共同體未曾擁有的,也讓中國的年輕人在内心深處沉澱了很多豐富的東西,這種豐富性是求學、工作、旅行都無法實現的,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
今天,90 後、00 後的這些年輕人是被農業社會的最後一代人養育出來的。上一代人,也就是現在四五十歲、五六十歲的人,完成了兩個奇迹 :
第一個奇迹是工業化的奇迹。他們付出了比全球同齡人高出幾倍的辛苦,在幾十年的時間内實現了國家全面的工業化。這種巨大的付出卻帶來了價值單一性的問題,各式各樣的流水線消解了文化藝術、生活方式上的複雜性。
另一個奇迹是培養出來跟自己思維想法、生活方式完全不一樣的一代人。以情感爲例,很多母女在婚戀方面的想法天差地别,有的媽媽總是催着女兒去相親、讓她們放低眼光,而有的女兒拒絕戀愛、排斥婚姻,甚至選擇出國人工授精生個孩子。有太多太多曆史上從未出現的狀況湧現出來。
如果按照老一代的想法,現在的年輕人衣食無憂,應該幸福感很強才對。但是在全球化的發展下,年輕一代對生活有了新的定義,走出了物質主義。這也是年輕一代的光榮,曆史的偉大進步。不過對于中國的年輕人來說,這樣的進步也帶來了一個困境。拿法國人舉例,年輕人要選擇自己的生活路徑,有大量可以參照的原型,喬治 · 桑、杜拉斯、波伏娃等等。但中國青年沒有這個原型,沒有自己的精神依托,現代靠不上,傳統也靠不上。
年輕一代正在創造自己的生活
在當下這個時代,我們要明确意識到,在繼續發展經濟建設的同時,也要開始進行人的建設。活法時代就是人的建設的時代。
我們今天的活法太單一,過度的類同、内卷帶來了很多不必要的問題。一旦擺脫這樣的邏輯,放棄無盡的攀比,找到自己的活法,我們就會發現自己内在的能量原來如此充沛。
目前中國人的一個普遍問題是,繼承了農業社會 "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 的想法。我們想把一件事情做好,但是我們的展開度相當差。這個世界不再是 " 條條大道通羅馬 ",而是 " 出了羅馬路條條 " 的時代。活法背後就是價值選擇。
生活不是現成的東西堆出來的,而是創造出來的。
真正的年輕、真正的活法、真正的認知,是一個過程、一種實踐。隻有做一件與衆不同的事情,在深陷于巨大困難之時咬牙堅持,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才能真正見識到自己。自我不是一個空想的東西,是過程造就了你。
過去我們崇拜這個科學家、那個大畫家,看到的都是終端,而忽略了前端,也就是他們進行人生選擇的過程。20 世紀末,美國人的漢字激光照排技術在世界遙遙領先,北大的王選教授看到中國人自己的東西還需要依賴美國人的技術,下決心要做激光照排,要無愧于自己的文明。他帶領着團隊奮鬥了八年之久,連春節都不過,最後攻克了這項技術,後來美國 IBM 宣布退出漢字激光照排的世界競争。
今天中國人進入到一個選擇的時代,應當重視自己的人生過程,這是一個人最寶貴的、最美好的東西。這個過程不是随大流,不是都要去大廠、都要去考公,它不是一個千篇一律的存在。
……
篇幅所限,本文内容僅爲課程十分之一,
點擊海報,觀看完整課程!
未來的中國社會
未來,中國社會将進入到扁平化狀态,也就是中産化狀态之中。所謂中産化,就是國家的人均 GDP 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現在中國的人均 GDP 是 12800 美元,正處于從人均一萬美元進入到兩萬美元的關鍵階段,預計在六七年内達到人均兩萬美金,在 2035 年左右實現初步現代化,繼續推進人均 GDP 的增長。
中國人有兩個性格特性,一是勞動性,二是學習性。如果沒有學習性,就不可能在全球化的潮流之中吸收各樣的技術、思想和觀念。如果沒有勞動性,我們也很難實現長期主義。我想這兩點也構成了未來發展的一個較爲明确的方向。
人不能活在曆史的邊緣。曆史的邊緣就是泡沫,是消費主義和一些相對的快樂。曆史的核心則是社會繞不過去、必然要發生的事情,中産化趨勢就是未來不可逆轉的方向。
新型的生活方式:每個人都要活出自己
中産化是一種新的經濟空間和文化空間,意味着富有多樣性的新型的生活方式。個人在未來的中産化社會裏有沒有價值,關鍵在于有沒有自己的話語、風格、特色、積累。
在中産化的社會裏邊,一個人身上最寶貴的東西就是文化财富。爲什麽我們現在城市裏的咖啡館那麽多?咖啡館的本質是一個交流空間,咖啡隻是一個低級需求,高級需求是人和人的相遇。在這種互動之中可以形成知識的流動和認知的更新。我們今天中産化過程也是個盲人摸象的過程。每個人都有自己特别的生活經曆和體驗,通過交流形成拼圖,形成對這個世界的一種認識。
現在有很多人都趨于保守主義,喜歡農業社會那種簡單樸實的生活,但這種春種秋收的生活取向也是長期主義的體現。另一種人更接近現代主義,追求自由、注重探索。這兩者之間并沒有優劣,無論做出什麽樣的選擇,隻要經過自己的思考和判斷就可以,因爲世界的終極要義就是各得其所。
中産化後人們的物質生活大緻趨同,社會就進入了低欲望階段,那種巨大的攀升動力就消失了。中國社會完全不是無欲望狀态,因爲我們社會的階層差距還是非常大的。北師大前年做的抽樣調查顯示,中國有 6 億人每月的可支配收入在 1000 元左右。龐大的底層社會,充斥着階級焦慮、身份焦慮,從而形成一股強大的推動力向上攀升,攀升的過程中大家集中全部資源朝着一個目标突破,所以人們的生活方式就變得單一了。
人類已經嘗試了那麽多生活,我們不要重複走老路,要站在世界文明的巨人肩膀上,在這個過程裏學會創造、學會選擇,有對自己獨有價值的一種追求。
身體流動,精神不流動
中國社會的流動性很強,但都是身體流動,精神不流動。目前來說,人和人之間的差異性還不太大。不同民族或不同地域的人身上有些新鮮的東西,但大家的思維模式還是類同的。我覺得精神的流動性是當下需要特别追求的事情,特别是這代年輕人,他們身上的多樣文明需要在交流中互相照亮、彼此發現。
社會城市化
改革開放 45 年,有 4 億農民進了城,城市人口從 19% 增加到 69%。在未來,人們的生存空間将進一步向城市聚攏。城市化本應是多樣文化互相交織,互相點燃,最後形成一種新的創造的過程,問題是來到城市的這些農民隻是被當作簡單的勞動力,他們身上的地域文化、家族文化、民間信仰都在城市中隐形了。
精神年輕化
農業社會是個尊老社會,勞動相對簡單,因此自然年齡增長帶來的經驗性的東西被看得很重。進入新時代,精神年齡的重要性突顯出來了。自然年齡對人的規定性是不可逆的,但隻要你對世界永遠抱有好奇,充滿探索的精神,你就永遠算得上是年輕人。
我曾請作家白桦來學校做講座,他騎着個摩托車就來了,那時候他已經 70 歲了。複旦醫學院的陳仲偉教授,60 多歲才開始學騎摩托。香港企業家龔如心,70 多歲的老太太,頭上還紮着朝天揪,就像一個七歲小女孩。他們都有一種無所顧忌的精神青春化。
精神青春化的一個基本要點就是要做到自我尊重。我們的文明強調尊重他人,但這種尊重是相對的,一旦宣布這個人是敵人、是邪惡分子,這份尊敬便蕩然無存。曆史的判定飄搖不定,但作爲一個自尊的文明人,應該有一個恒定的内在價值指引着我們的行動,不期待外部的肯定,也不畏懼外界的壓力,從容地活着。
縣城的發展和年輕人的下沉
過去中國的縣域發展是比較不足的,好的資源都集中在大城市,但是現在博物館、美術館、劇場、音樂廳、大型的商業綜合體都下沉到縣城裏了。生活空間、文化消費都在變化,不過仍然缺少人,缺少有創造性的年輕人。現代元素如何與在地傳統一起交織出新的縣城氣質?在這方面我們還需要更多人加入想象。
孤膽英雄往往無法創造出一個時代,總是需要衆人拾柴,共同發力去做一點新鮮事。如果中國 2800 多個縣城都成長得朝氣蓬勃,就可以直接帶動中國 41000 多個鄉鎮的發展,推動整個社會的徹底轉變。
新鄉民出現,現代生活方式下移
18 世紀,工業革命後的英國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城裏人往鄉下跑,鄉下人往城裏跑,呈現出一種對流狀的遷移。十幾年前,日本出現了一種新潮流,在東京、大阪這些大城市打拼的青年人紛紛返鄉。
将來中國青年一代一定會出現一個回鄉潮,産生很多新鄉民。新鄉民不等于新農民,新鄉民可以在鄉鎮這個空間裏做一些新的嘗試,進行現代生活方式的下移,在不斷的往複之中把形形色色的文化因子、思想觀念、科學技術帶過來。
未來中國社會仍将持續發展
美國的一個政治理論家跟我說,以美國人的觀念看,中國這個國家有點奇怪。根據西方媒體的信息,中國有生态危機、階層差距各種問題,應該早就崩潰了,爲什麽經濟還在不停地增長。
我說,不能光看這些,要看看中國人的國民性,這種勞動性、學習性才構成了中國的發展基礎。過去中國一直在開展大規模的基礎建設,現在積累了一些資本之後,開始研發一些先進的東西,比如管道高速磁懸浮這些。你要看到中國人在彎道超車時的創造力。
當下年輕人處在這樣特殊的曆史階段,會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遇到巨大的問題。社會制度、組織機制的問題會催生出偉大的政治家,龐大的經濟體量會孕育出偉大的經濟學家。偉大的文學家、偉大的藝術家也會不斷湧現。曆史就是這樣創造出來的,先是出現宏大的問題,再誕生出偉大的人。
當下年輕人應該打破的精神結構
美國 25 歲以上的人口中,25% 是碩士畢業,8.9% 是博士畢業。而中國 14 億多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差不多 2 億人,其中專科生占比高于本科生。人的知識結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對世界的認識,也決定了他們的興奮點和注意力。
一個人擁有獨特性和創造性的前提是具備很好的生命意識、選擇意識,但我們國家教育水平的不足嚴重限制了這件事的發生,大家還普遍面臨着焦慮和選擇的趨同。
大時代小格局
生活是一個套娃,最外層是世界,不同的國家、民族和信仰。往裏一層是國家,國家的目标、意志、制度。再往裏一層是社會,社會生活豐富多彩,差異性很大。但是很多人隻活在套娃的最裏層,格局很小,對生活的所有想象就是衣食住行、結婚生子。
三代文明重疊的時代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大時代。你要意識到,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你聯動着社會、聯動着國家,也聯動着世界,不要被小框架限制住了。
高欲望低價值
美國有一個著名企業家,叫舍伍德 · 安德森。36 歲那年,他在和秘書交代工作時,突然說不下去,腦子一片空白。他一下子沖出去,跑到河邊,問自己爲什麽要追求成功、追求金錢?他沒有辦法回答這些問題。
後來他發表了短篇小說集《小城畸人》,他發現很多人都在追求着某種東西,但卻沒有自己的理解,不過是一個幻象,毫無價值可言。
有職業無事業
職業是養家糊口的東西,而事業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那種充沛的價值感會驅動着人們停不下來。我有一個朋友原先在電視台工作,但有一天忽然發現,這種一味追求高商業效益的生活并不是自己向往的,于是毅然辭職去記錄那些即将消亡的事情。《格薩爾王》是一百多萬行的古老史詩,需要六天六夜才能唱完,現在已經沒有多少人能唱出來了,所以他就跑去青海拍老藝人唱《格薩爾王》。他還記錄了很多山川河海、不同民族的生活,積攢了一萬多小時的素材。他把整個生命都投入進去了,雖然吃了很多苦,但他特别高興,覺得做了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才算是真正地活過。
身流動心固化
今天很多人身體在流動,心卻是固化的。目标的單一化導緻一切都以金錢爲考量标準,沒有吸收到多元的東西,精神裏沒有活力,也沒有特質。
我覺得一個人的審美非常重要。人的自由和個性很大程度上是在審美中而不是在實用性中體現出來的。審美很講瞬間,比如旅途中看中了一件喜歡的工藝品,你就在那一瞬間感受到了美,給你帶來了價值,你買下它的時候可能會感覺自己很自由,是性情化的。明朝文學家張岱說,人無癡不可交。一個人沒有癡迷,沒有性情,那就沒有真實,不可交往。但是很多人會在價錢上來來回回地讨價還價,被生活捆綁慣了,連旅行的時候也把自己搞得很局促。
有年輕無青春
青春是一種亞文化,講的是區别,包含塗鴉、搖滾、街舞、漫畫、二次元等形形色色的内容。現在的年輕人現在太缺乏亞文化了,沒有體驗過群體性的力量和熱情,沒有在青春階段跟世界有一個深層互動,十幾歲的 " 老年人 " 不在少數。
敢于做常人不敢做的事,這是一件可貴的事情。我在西藏的時候,很多年輕畫家跑到拉薩去,想要在那個自然的環境中激發出自己身上蘊含的可能性。我們說如果人有 100% 的潛能,很多人一輩子隻能發揮出 10%。年輕時代就是最大限度地釋放出自己的可能性。
戀愛其實體現了一種青春精神,現在很多人談戀愛談得老氣橫秋,一上來就問房子、車子。我有時候覺得我們中國人談戀愛談得太晚了,腦子裏的現實感已經很強了,會不由自主地考慮很多外部條件。
我覺得有兩個年齡最适合談戀愛,一個是 14 歲,很青澀的愛情,我們從來沒見過兩個初二的學生戀愛在談買房、買車,盡管未來會有很多情況緻使無法走到一起,但這一輩子終究知道什麽叫真戀。很多人回溯自己的情感經曆,最大的悲哀就是這輩子再也體嘗不到純戀。
另一個黃金戀愛年齡是 40 歲,這時候有了豐富的人生經曆,總算知道自己是個什麽樣的人,适合過什麽樣的生活,适合和什麽樣的人在一起,而不是根據一些亂七八糟的标準進行選擇。
人最可怕的是精神的衰老和固化,現代社會的可能性多了、選擇面大了,但很多人想要追求确定性。傳統社會才有确定性,現代社會是小徑分岔的花園,每一天都有嶄新的、無窮的可能,因而有荒誕、有悖論、有錯亂、呈非線性,這是現代社會的本質,其中蘊含着巨大的自由,我們應當要有承受這種自由的力量和精神。
如何 " 年輕 " 地活着?
要實地去看世界
身處在當下這個時代,我們非常有必要汲取知識,了解世界。既要武裝自己,學習近代史、了解科技,也要打開自己,去旅行、去看見。網絡上他人分享的世界與自己親眼所見的世界大不相同,我們要打破這種純粹美好卻又極爲虛假的想象。我們需要進行自我的認知變革,成爲一個真正有力量、有格局的人,再對這些信息進行客觀合理的判斷。
今天很多從事公共事業的人,是在用一個小算盤做天下的大事。一些媒體每天都在尋找那些花邊新聞,意識不到自己在這個時代的生存需求是什麽。每個人内心深處都充滿了疑問、焦慮,解決這些問題是人們的需求。然而,除此之外,還需要建立格局、突破認知,去發現、深挖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事情。
要敢選擇,也要能堅持
在過去農業社會,你想要過得與衆不同,想要離經叛道,99.9% 都會滅亡。但是今天的社會不一樣了,這個社會有很多變化的可能,也有很多空白的區域,因此,做第一代開拓者,你其實有很大的空間。進行一次全新的探索,你有 70% 的失敗率,30% 的成功率。失敗後重新前進,又會增長一些新的可能性出來。人生不可能處處都會失敗。今天年輕人的幸運之處是,打開新局面的概率比傳統社會不知道要高多少。關鍵在于你能不能堅持,敢不敢選擇。
找到自己最喜歡的那件事兒
我一直說,我們年輕人最關鍵兩點,一是找到自己最喜歡的那件事,一是找到自己最喜歡的那個人。今天的社會是一個快速打開的世界,年輕人并沒有相應的成熟度去做這些選擇,因此這兩點的實現都比較有難度。我覺得,找到自己最喜歡的那件事可能是更爲緊迫的,因爲中國社會現在發生的最大變化就是需求轉換,恩格爾系數從 1978 年的 50% 降到了去年的 30%,而那時候的人均 GDP 才 220 美元,去年已經達到 12800 美元了,可以想象巨大的投入從飲食流向了别的領域,尤其是新型的生活方式之中。
中國人大多數的需求都具有很強的替代性,還沒有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日本人很愛閱讀、插花、飲茶、看相撲、國際旅行這些,他們的報紙是全球發銷量最高的,這是他們形成的生活習慣。老首爾大學附近半平方公裏有三百多家小劇場,這是年輕人自我釋放、互相點燃的空間,非常有青年文化的氣質。在法國的咖啡館裏,經常跑進來兩個人就地表演《等待戈多》、《秃頭歌女》這些現代荒誕派經典戲劇,基礎條件就是如此簡單,但又很有藝術感,受到整個社會的歡迎。
我們要敢于嘗試,敢于想象,去看看世界已有的東西,再看看我們中國原有的東西,爲社會從物質需求向精神文化需求轉換提供一些新空間。
抱着堅定的單身的心态尋找愛情
現在的男女都是碎片化流動,我們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人,而是在路上的人。什麽是在路上的人?心理學上有個詞叫人格面具,就是隻呈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而自己一路的成長都被藏起來了,導緻人和人之間的了解程度比較低,也難以深入,愛情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所以我說,在當今社會一定要有堅定的單身信念,才會比較從容。如果你覺得結婚是必須的,那麽愛情就變成了一個次要的事,房子、車子、收入則變成了重要的考量,很多事情都有了具體的時間期限。如果你認定這輩子必須有愛情,那麽你就要知道一個人的愛情可能會在 20 歲、30 歲來,也可能在 60 歲、70 歲來,無需緊迫,在人生的過程中可以專心且從容地做事。
年輕人在這個世界上做事的餘地很大,遇上你喜歡的人的概率也不小,你其實不需要用傳統的眼光約束自己,給自己設定時間表,比如 30 歲前必須結婚,爲解決問題而結成的婚姻裏隐藏的危機是很大的。
……
篇幅所限,本文内容僅爲課程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