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專家預測,2023 年養老金上漲的幅度将下滑至 3.5% 左右。其實,廣大退休人員關心漲幅,更關心四類退休群體之間的平衡問題。目前,我國有四類退休群體:
一等人是公務員事業編(事退人員),平均退休金 5000 元以上;二等人是企業退休(企退人員),養老金中位數 2500 元左右;三等人是購買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農村退休老人,全國平均 188 元每月;四等人是沒人養老的低保、無業、拾荒等老人群體。
所以,企業退休老工人呼籲:從 " 共同富裕 " 的理念出發,從體現弱有所扶的初心出發,可按照收入水平進行 " 分級 " 上漲:因為企退人員養老金的全國平均水平隻有 3000 元,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退休金平均在 5000 元以上。
退休工人這個呼籲,社保專家反對理由:第一條:讓低收入的多漲、高收入的少漲,違反養老金 " 多繳多得、長繳多得 " 的市場經濟規律。第二條:讓低收入的多漲,對高收入群體不公平。第三條:現在的繳費基數是社平工資的 60%-300%,工資高的人也不願意多繳費了。
社保專家的反對意見,從底層邏輯來分析,立場不對,結論就不可能正确。從國家的初心和使命來看:如果社會上大量做出曆史貢獻的退休老工人隻有一兩千元的養老金,連蔬菜和豬肉都買不起," 共同富裕 " 哪去了?
PS:也請有關部門聽一聽退休老工人的心聲:
【1】社會保障的前提是保障,而不是市場。
無論是哪個國家,福利是福利,社保是社保,市場是市場。比如,有些發達國家滿街都是流浪漢,說明社會保障體系好。養老金是社會保障,是退休人員的最後一道防線,不應該走市場化道路,要吸取教育市場化和醫療市場化的教訓。
【2】不敢漲這麼高比例的原因是社保基金沒錢。
不敢給低收入群體多漲,歸根到底是因為養老基金沒錢。養老基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在職人員的繳費,遠遠不夠。比如,M 國養老金規模是 GDP 的 150%;我國養老金規模是 GDP 的 10%。要反思養老基金缺錢的問題。
【3】要考慮養老金低的群體的曆史貢獻。
如果社保專家說,他們養老金水平低是因為他們以前沒本事、文憑低、工資低、繳費低。這種人看不見曆史,沒有同理心。高收入群體的既得利益也是建立老一輩産業工人 " 犧牲 " 利益的基礎上的。老一輩産業工人無私奉獻、打下的江山。高收入群體吃的就是他們 " 無私奉獻 " 的紅利。
【4】不損害既得利益群體的利益,有利于促進共同富裕。
養老金低于 4000 元的退休老人,多是一些當年支援國企建設、支援邊疆建設、支援重工業生産的老工人,他們年輕時實行 " 低工資 ",中年時趕上下崗失業,老年時又領取很低的養老金。所以,給低收入群體多漲一點養老金,本來就是在彌補曆史對他們的虧欠,并不損害高收入群體的利益。
PS:家家都有老,人人都會老。請轉發給更多的人,呼籲政策更加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