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與一些朋友聊到智能手機的内置廣告問題時,我們曾達成了一種共識。那就是如果一款手機價格非常親民、或者說它的硬件利潤率非常低, 那麽廠商通過廣告來獲取後續營收的行爲,便多少是可以理解的,可如果一款機型本身價格就已經非常昂貴,或者它的硬件配置、性能明顯與價格不匹配,也就是說其硬件利潤率并不低的情況下,那麽廠商再在其中内置大量的預裝軟件和廣告,就多少有點 " 沒道理 " 了。
然而,現實中顯然并沒有這麽理想。事實上,無論是我們的經驗、還是從網友、各媒體的實測結果來看,許多品牌智能手機的預裝應用數量、内置廣告推送情況,都與它們的價格和 " 性價比 " 似乎沒有什麽直接的關系,甚至會有一些入門級機型的預裝 App 反而更少、廣告推送也更罕見。
爲什麽會這樣?首先是性能制約
想必大家都知道,現在許多入門級機型的硬件配置和旗艦産品差得已經不是一倍兩倍,而是落後 50 倍、還是 100 倍的問題。比如一個直接類比的例子,就是現在一些售價數百元的機型所搭載的 MT6765V 主控,它的 GPU 浮點性能就隻有聯發科旗艦平台 MT6985 的 1/80 左右。
但問題在于,這些手機使用的第三方 App 并不會有區别,也不存在 " 微信低配版 "、" 抖音入門版 " 之類的東西。而且即便有,消費者自己也未必就一定會去安裝。
那麽站在手機廠商的角度來說,就算他們再不樂意,也不可能真的讓入門級手機卡到用都沒法用的程度。所以就出現了低價機型反而預裝 App 更少、推送廣告更少,高性能機型因爲算力 " 足夠 ",所以預裝 App 和推送廣告更多更頻繁的現象。
其次,消費者的 " 口味 " 也很重要
前面我們曾提到,無論是哪個手機廠商,顯然都不會敢讓自家的入門機型卡到完全不能用的程度。所以也一定會去做 " 優化 ",并盡量地讓這類産品雖然能明顯用出性能不足的感覺,但多少還是可以正常使用。
原因很簡單,因爲入門級機型的用戶絕大多數可能并沒有體驗過高端産品,所以哪怕慢一點、卡一點,隻要還能正常使用,也不會有太大的不滿。
相比之下,定位高端、配置更高的機型所要面臨的情況,就會更複雜一些。
比如有些機型主打的就是遊戲玩家、性能愛好者、極客,那麽對于這類消費者來說,Ta 們大概率用過各種各樣的高端産品,知道某個級别的硬件配置 " 應該 " 有着怎樣的表現。所以此時如果手機廠商在這類産品上塞進過多的廣告、推送、預裝 App,拖慢了速度,那麽相應的消費者就會很容易發現。
正因如此,對于這部分的機型,相關廠商其實普遍會比較 " 謹慎 ",雖然一樣會有預裝 App、有推送廣告,但往往不會做得太過火,甚至有時候可能會刻意推出一些限制預裝、減少推送的型号,來迎合部分消費者的喜好。
最後,這也涉及到廠商對消費者的 "PUA"
然而還有一部分定位更高、售價更高、偏商務向的機型,它們的預裝、推送策略就不那麽令人開心了。
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爲對于這部分産品的目标消費群體來說,Ta 們雖然可能一直用的都是最好、最貴的手機,但卻未必會對硬件配置、性能這些有多麽熟悉,以至于在實際使用中快一點、卡一點,也未必感受得出來。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手機廠商自然也就有了更多的 " 膽量 " 去增加預裝 App 的數量和推送廣告的頻率。
而且更進一步地說,當這種情況常态化之後,它甚至就會成爲一種潛移默化的、對消費者的 "PUA"。也就是說,這部分消費者可能會 " 習慣 " 預裝軟件和推送廣告的存在,甚至反而可能會覺得這些 " 很方便 ",不需要自己動腦筋就能接受到各種信息。後續要是再讓他們去使用 " 純淨版 " 的系統或是無推送的機型,Ta 們反而可能就會覺得不好用、不方便了。
而這,也算得上是一種略帶諷刺意味的市場競争策略了吧。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