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識研究所,作者:楊啓隆,編輯:丁力
沒有 8G 内存的小米 15,八十萬起步的 SU7 Ultra,不像我們認識的那個 " 小米 " 了
繼搭載着天玑 9400 的 ov 新一代旗艦接替亮相後,骁龍 8Elite 的首發機型小米 15 也于 10 月底同消費者們見面。
作爲安卓手機直闆小屏的代表系列,小米 15 雖然亮相較晚,但并不影響友商們對它的跟進與 " 圍攻 "。具體來看,OPPO 與 vivo 分别拿出了 Find X8 與 X200 Pro mini,并都花了大價錢在屏幕封裝與用戶手感提升之上,意在想要進一步瓜分小米旗艦的市場;而在天玑 9400 的加持與各類 AI、影像能力的提升之下,更是來勢洶洶。
不過,從各類爆料來看,無論從屏幕、性能、系統還是其他任何方面小米 15 都有着更強的競争力,也被官方冠以了 " 小米手機有史以來最先進、最流暢、最精緻的數字旗艦 " 的美譽,顯示出對自己産品的信心滿滿。而從市場的 " 小道消息 " 來看,有數碼博主曝出,有專門做手機殼的博主打算今年全部梭哈小米,也從側面證明了小米 15 系列機型的競争力。
那麽,小米 15 系列産品有哪些值得一看的亮點?2024 年小米手機在國内外有着怎樣的成績,又面臨着哪些挑戰?而小米集團又是否真正找到了在智能設備産業鏈之外的又一增長曲線?
第一部分:棄 8G 内存、最低價漲 500 元,小米手機高端了
在發布會的開始,雷軍先就集團在 2024 年的表現進行了回顧,并對集團業績與小米手機、小米汽車在内的各個業務、包括智駕端到端大模型在内的各類技術進行了肯定與預告。
作爲串聯人車家的核心,代表着小米自研系統能力的新一代澎湃 OS 被放在了發布會的最開始。
據官方介紹,在閉關一年後,澎湃 OS 2 在首代系統多設備統一融合的架構的基礎之下,在用戶能想到或想不到、能用到或用不到、能體驗到或體驗不到的任何 " 角落 " 都出現了提升。
具體來看,澎湃 OS 2.0 在性能、圖形、網絡、安全四個方面進行了發力,而表現在結果上就是最終使用體驗表現大幅提升;此外,得益于強勁圖形技術的提升,小米還重新設計了澎湃 OS 的 UI,帶來了全新更加複雜、更加細節的系統設計;而總結下來,就是流暢、好用,且幾乎擁有着當前所有友商已有的強大的 AI 能力。
此外,小米也分享了他們對 AIOS 的看法。除了在大模型代表的計算智慧之外,澎湃 OS 團隊還将感知和記憶、操作能力放置于智能系統同樣重要的位置,而這樣思路也同 OPPO 有着相似之處,不過不同于 OPPO 的 "AI 鍵 " 設計,小米則将這個簡化的入口交給了小愛同學。
喚醒小愛同學之後,你可以選擇你能想到的任何形式同小愛進行溝通,而整體來說,小米的 AIOS,無論從設計思路還是實現方式來說,都同 OPPO 的 AI 系統有着不少相似之處,但超級小愛也擁有更多更自由的智能化功能選擇。
超級小愛部分功能案例演示
在系統發布之後,被官方和雷總反複強調是史上最先進、最流暢、最精緻的小米 15 也随之亮相。
同各個友商發布會幾乎相同,小米 15 将同手感有關的尺寸、屏幕、邊框等要素放在了最前面。
其中 6.36 英寸的直屏、71.22mm 的寬度延續了使用兩代的良好體驗,而四曲包裹式中框、一體航空鋁邊框與一體化 3D 冷調火山口的設計、更輕更薄、大于 10cm 握持空間的機身都屬于小米 15 的新提升。
屏幕方面,小米也跟随了友商在 2024 年革新屏幕的風潮,使用了自研的 LIPO 屏幕立體封裝技術,讓其擁有了當前安卓機最窄的四等邊屏幕。此外,支持全亮度 DC 調光的護眼模式、不同于友商集體因 " 降本增效 " 而避而不談的超聲波指紋,也都安排在了标準版之上。
性能方面,依靠骁龍 8Elite 的小米 15 的能力也的确毋庸置疑。重構的 CPU、曆史最大的 L2 緩存、獨立容量提升 3 倍的 GPU、功耗大幅降低的 CPU 與 GPU,超越蘋果 A 系列芯片的 NPU,也确保了本代搭載骁龍 8Elite 産品的性能充足。
影像方面,卷到 2024 年的旗艦機,小米 15 在徕卡光學系統與 AI 攝影的幫助之下,影像能力也有着不輸于旗艦平均能力的表現。此外,5400mAh 的電池、磁吸無線充也都算是中規中矩的提升。
提前公布的價格,也從側面展現了小米的自信,相比于小米 14,相同配置的小米 15 相比于去年的價格提升了 200 元,但由于放棄了 8GB 的内存,最低價格則上漲了 500 元;而手感更好的亮銀版則要再加 200 元。
從性價比的角度來看,雖然最低價格有所上漲,但相關配置相比于友商悄悄 " 閹割 " 之外的确保證了換代不縮水,但 500 元最低價格上漲,則要讓消費者們根據自身的使用需求進行個性化的選擇了。
而 Pro 版本,則在同基礎版有着幾乎相同手感的基礎上在屏幕、影像上進行了部分提升。
屏幕方面,小米 15 Pro 則采用了不同于友商 Pro 版本,而是更大的 6.7 英寸 2K 微曲屏,同時通過技術降低了 2K 屏幕的功耗,号稱 "2K 屏幕,1.5K 功耗 ",還采用了更爲輕盈且堅固的更新一代龍晶玻璃。
續航方面,這代 Pro 擁有了比上一代大幅增加 1220mAh,增加至 6100mAh 的金沙江電池,在重度續航中相對友商有着不小的領先。此外,磁吸無線充、信号更好的小米星辰通信、無網通這樣 " 友商标配 " 的功能,也都 " 上了車 "。
影像方面,Pro 版本進一步将徕卡的光學攝影能力同移動端進行了結合,帶來了雙方聯合研發的新一代光學鏡頭;同時,也與 vivo 相同,将上一代 Ultra 版本的長焦下放至了這代的 Pro 之上;此外,還升級了 AI 影像大模型平台。
價格方面,5299 元的起售價格相比于上一代上漲了 300 元,從性價比角度來看,由于本就沒有 8G 版本,最低價格上漲 300 元在全線漲價的當下也屬正常,而具體是否上手,還是要看消費者的個性選擇了。
總結一下,小米 15 系列産品最大的優勢就是相比于上一代不存在 " 偷偷閹割 " 的情況,但最低價格的絕對上漲,和與友商對比無絕對碾壓的産品力,最終還是将選擇權交到了消費者手上。
第二部分:高端化全球化全要,小米車成功方法論待複用
而在單純的一款旗艦機之外,小米手機與其背後的小米集團,的确也同雷總開場說的一樣,在 2024 年維持了堅韌且快速的增長。
作爲集團最主要的業務,小米手機的 2024 無論在國内還是國外,都有着正向的表現。
國内業務方面,小米雖然面臨着華爲回歸這塊沖向高端化最大的絆腳石,但也有着不錯的增速。
近日,三大數據機構相繼公布了 2024 年三季度中國手機市場數據。據 Counterpoint Research 統計,國内隻有華爲、小米、vivo 三家保證了正向的增長,增速分别爲 29.7%、13.4% 與 10.1%。
圖源:Counterpoint Research
這樣的數據對于小米來說,可謂是七分喜三分憂。
小米手機的打法一直都是在國内市場内卷新品、沖擊高端,國外市場沖擊銷量、消化庫存,而今年三季度的繼續高速增長,也證明了小米高端機型在國内的認可度,據盧偉冰透露,小米 14 系列整體銷量,比小米 13 系列增加了 80%,也同大家體驗到的小米智能手機産品在這幾年中不斷進步呈現出了相同的趨勢。
不過,三分憂的則是曾經的國産王者已經歸來,并且在三季度拿下遠超其他友商的增速。
實話實說,在華爲缺席的這數年中的确給小米留下了不少空間,小米也在努力抓住,而華爲回歸之後受制于 SoC 等關鍵技術的制裁,産品力的确不如小米旗艦系列産品,但這樣一個擁有巨大受衆、且在鴻蒙系統、三折疊等頂尖技術與産品支持下的巨頭回歸,也不可否認确實讓小米穩步進入高端的節奏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而在海外業務方面,小米也抓住了全球手機兩極分化的最大 " 出貨 " 紅利。
據 IDC 數據,2024 年前兩季度中小米都保持了正向增長,并于三季度實現了 3.3% 的同比增長,以 4280 萬台的出貨量拿下第三的位置。而這也得益于新興市場對于中低端手機的需求,讓小米重新回到了十年前他們在國内的舒适區。
圖源:IDC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印度市場,同 ov 等友商相同,小米也遭到了印度市場的打擊。在 2022 年被印度凍結小米 555.1 億盧比,約合 6.8 億美元,相當于彼時小米曆年在印度所有利潤的六倍。
今年三季度,vivo 完成了在印度市場中對小米的反超,而市場份額也就多出不到 2%,而上一季度小米仍然還是印度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第一的手機廠商。
綜合下來,就是小米手機國内海外正在 " 兩開花 ",雖然在國内沖高,以及海外部分地區融入本土的過程中有着一定的挑戰,但并不影響智能手機業務的發展。
在智能手機相對後端的 AloT 與互聯網服務業務,則都呈現出營收增長但增速下滑的情況。這也與相關智能設備的滲透率逐漸提高有關,這兩部分業務未來無法成爲集團的頂梁柱,但也不影響這些構成米家生态的業務收入和利潤持續創出新高,這并非天花闆極高的增長點。
在智能設備之外,被稱作雷軍三次蛻變、二次創業的電動汽車業務,正在加速生長。
其實這塊業務無須太多贅述,所有人都有目共睹。
作爲集團的首款車型,小米 SU7 在 10 月份的交付量已經突破 2 萬台,意味着小米 SU7 将超過特斯拉 Model 3 成爲中大型純電轎車銷冠,甚至是成爲不限能源形式的中大型轎車銷量前三甲,而背後供不應求的訂單,無不反映應着小米汽車的爆火。
而 SU7 Ultra 原型車于 10 月 29 日以 6 分 46 秒 874 的成績刷新了紐北四門車圈速,其背後體現的汽車工程學實力也毋庸置疑。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當前國内新能源汽車的競争也在持續加劇中,而在 SU7 代表的轎跑爆火之後的 SUV 等其他産品能否持續維持像當前一樣的熱度,才是決定小米汽車未來的勝負手。
同時,智能化下半場的競争,也要求小米在智能駕駛領域繼續加速。雖然小米也于 29 日宣布了其代表着智駕實力的端到端将于 11 月推送,但平心而論,在小米前面的華爲、小鵬、特斯拉都是很難逾越的大山,而小米在更多車型推出後,能否延續 SU7 的爆款走勢,決定了小米汽車未來的上限。
不過,這一切的一切對于當下這個高速發展小米來說,都可以算得上是新的開始,無論是智能手機及其後端業務還是電動汽車闆塊,未來還有很多的可能值得去挖掘。
擺在整個小米面前的,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路徑選擇。到底是依賴現有營銷能力極速進行産品商業化,還是沉下心研發厚積薄發。前者是小米向來擅長的方法論,而後者則是一條更爲艱難曲折的不熟悉路徑。
現在的小米,似乎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