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一千二百字
美團上周末發布了一份超預期的财務報告,給波折的 2022 年畫上業績句号。
從全年看,它在 Q2 受防控影響較爲嚴重,主營業務從去年 6 月份才開始有起色,進入 8 月下旬卻再次因防控的區域性反複而受沖擊,導緻 9 月份外賣訂單量同比增速明顯低于 8 月。管理層曾在 Q3 财報發布時預測,相關風險因素會蔓延到 Q4。而從 Q4 實際表現看,即時配送部分的恢複好于預期,隻是環比仍弱于 Q3。
Q4 業績的主線是,在總營收 21.4% 增速中,核心的配送服務、尤其是美團閃購業務增速貢獻最顯著;在核心本地商業(從 2022 年 6 月重新劃分後包括外賣、到店及酒旅、美團閃購)已形成穩定的經營利潤的前提下,公司對新業務(包括美團優選、美團買菜、快驢供應鏈、打車和單車相關、共享充電寶等)的收放調整更加遊刃有餘。
但投資者仍然存疑,比如外賣的壁壘有多強?抖音能吃下本地生活的多大份額?新業務如何平衡虧損與開城擴張的節奏?境外外賣嘗試是否有可持續性?
外賣穩不穩?
美團在 2022 年全年取得的即時配送交易筆數爲 176.7 億單,同比增長 14%,這裏邊隻包括外賣和閃購兩部分數據,也就是全年日均接近 5000 萬單。其中,餐飲外賣的單日訂單量峰值達到 6000 萬單,而去年 12 月閃購業務單日訂單量峰值突破 1100 萬,其中(四季度)藥品配送單日峰值是 580 萬單,相當于占了閃購業務的一半。
随着網上送藥用戶心智的逐漸成熟,以及新 iPhone 首發配送、鮮花等擴品類策略實施,閃購在美團即時配送體系中所占份額越來越高,且保持着比餐飲外賣更高的增速。随着整體客單價擡高,閃購及外賣的毛利率有所提升,助推整體經營利潤的增長。
閃購和外賣屬于擁有類似的經濟模型、共享用戶客群和配送網絡的業務,這部分已運營得很成熟。相比,實物電商是一個具有規模經濟效應的典型業務模式,規模化可降低庫存周轉、快遞和運營的成本;而外賣的規模效應實現起來比電商更難、更苛求,原因是它在規模和效益坐标軸之外又加了一個 " 時間軸 ",因爲用餐高峰即時履約的擠兌,單量增長意味着運力增加,非常考驗技術。
對技術的研發投入一直在叠代。整個 2022 年對于美團是一個在不确定環境下 " 求穩 " 的年份,四季度及全年的營銷費用同比都有主動下降,費用率下降更明顯,對一些新業務也有暫時性的收縮動作,但唯獨研發投入在增長,去年總研發開支達到 207 億元,總收入占比爲 9.4%,2021 年是 167 億元。
現在,這套由技術打造的配送網絡産生了一定的 " 溢出效應 ";即由高頻、高集中并發的餐飲場景," 降維填充 " 到生鮮、藥品、化妝品、寵物用品、電子産品等相對低頻、低并發的場景,形成一種 " 削峰填谷 " 的效應。目前配送服務收入的兩位數增長與擴品類、拓場景、增加消費頻次有關。财報數據顯示,單用戶年均交易頻次已從 2021 年的 35.8 次增加到 2022 年的 40.8 次。
抖音的挑戰大不大?
目前抖音已憑借流量優勢将觸手伸進餐飲到店和外賣中,成爲本地市場上的一匹黑馬。2 月 8 日前後市場傳言抖音将在三月初正式上線外賣,美團當日股價收盤跌幅達到 6.5%,可見來自抖音的挑戰成了目前投資者最關心的風險因素之一。
用微信聊天、在抖音看短視頻,這都屬于 " 本能消費 ",即幾乎不用實施用戶激勵就能實現大流量,屬于一種天然流量。内容的天然流量就要向下尋找交易閉環,引導至 " 決策消費 " 以實現變現目的,視頻号直播帶貨、抖音做電商和到店引流,都是從本能消費到決策消費。但這中間的過程并非天然順滑,微信探索實物商業化也幾經波折,消費者心智是其中的一個障礙因素,需要克服消費的 " 理性一面 ",比如比價習慣。
從場景上看,抖音的代入感和直觀性的确在引流上具有優勢,比如它可以很好地充當房産中介、美食探店達人等角色。相對短闆是到店核銷路徑和外賣履約網絡,對于前者,前面說到短視頻是一種本能消費,不是目的消費,囤了券後真實到店核銷的路徑相對較長。
對于後者履約,抖音是把末端交給餓了麽、達達等第三方配送平台,并适當降低時效需求。前面說了即時配送對規模效應的發揮要難于電商,且配送網絡需要一個長期的技術叠代與成本優化過程,才有可能在每一單外賣上産生利潤,依賴第三方是更适合業務起步時的策略。這些因素可能會決定抖音在外賣上的突破難以産生它在電商領勢如破竹的效果。
更有可能讓抖音掀起風浪的還是到店領域,畢竟與實物電商接近 30% 的在線滲透相比,餐飲到店的線上滲透率僅有 10-15%,到店綜合行業的線上滲透率低于 10%。本地生活服務是一塊大蛋糕,發展史上除了幾家 " 正牌 " 參與者外,早先曾有微博、百度來切蛋糕,現在則有抖音、小紅書、快手想切蛋糕。王興在回應外部競争時既肯定了短視頻的入場對這個增量市場的價值,也強調了美團在到店業務擁有 " 獨特且差異化的競争優勢 "(比如商家與用戶基礎、豐富的類别、消費者心智),今年公司将專注于外賣和到店的協同效應。
至于 Q4 出現的美團到店及酒旅業務交易額(以及對應的傭金)和商家在線營銷業務的下滑,主要原因是疫情影響,與 Q2 時情況比較類似,屬于階段性的影響,新的 Q1 将逐漸消除這一因素。
減虧還是擴張?
2022 全年,美團在剔除股權激勵、攤銷等因素後的經調整利潤額爲 28 億元,而美團近年來虧損最嚴重的年份 2021 年經調整虧損額是 155.7 億元,更早的 2019 年、2020 年均爲盈利數十億狀态。新業務中成本消耗大戶買菜、社區團購、打車等業務的動态收放,對利潤變化構成決定性影響。
回頭看,打車業務在 2021 年中期處于擴張階段;買菜業務是 2020 年底到 2021 年處于擴張拉新階段,完成了四個一線城市的布局;而社區團購次日提貨的倉配網絡在 2021 年覆蓋了全國 30 個省份。這些投入嚴重消耗了 2021 年的利潤池,全年經營現金流淨額爲 -40 億元。當年美團股價下挫 23%,與 2020 全年股價上漲 190% 反差明顯。
2022 年的利潤好轉倚賴于主業穩健、即核心本地商業的經營利潤率提升(從 2021 年的 13.8% 提升至 2022 年的 18.4%),以及調整打車、優選等新業務節奏,買菜業務運營效率提升、自我跑通了一套模式,使得新業務整體經營虧損收窄(從 2021 年的虧損率 84.5% 收窄爲 2022 年的虧損率 47.9%,2022 年 Q4 進一步降至虧損率 38.2%)。這些一進一出、降本增效的因素缺一不可。
來自主業利潤的穩健,以及買菜業務基本實現盈虧平衡讓美團有重新擴張市場的信心和窗口,這包括近期對華東市場買菜業務開城,對香港外賣市場的試水加碼等。市場上另一個競争者叮咚買菜在去年 Q4 在營銷費用支出同比砍掉四分之三的基礎上,首次報告了 GAAP 會計準則下的盈利 5000 萬元左右。這會促使美團買菜今年做更多投入。
與 2021 年相比,美團今年的業務擴張所面對的不同局面是現金流情況。2021 年美團通過配送股份與發行可轉債融資了一大筆,當年融資現金流淨額高達 786 億元,但經營現金流爲負;而 2022 年經營現金流已取得正向 114 億元,财務的自給自足能力已提升至近些年曆史最高水平。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美團的業務模式對緩解當下年輕人就業壓力的價值,可以說已超過了公司價值本身,這一社會問題愈發凸顯。美團的主要渠道是招募騎手、盤活私營小店主和農産品從業者等。2022 年美團配送相關成本(主要是騎手工資待遇)大約是 802 億元,比 2021 年增加 11%,招募仍在擴大。未來預計會有更多勞動力供給來築高這套配送網絡的競争壁壘,使業務拓展到更豐富多維的場景中。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