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谷雨微
" 到 2035 年,中國人的預期壽命或将增長到 81.3 歲,有可能實現國家提高預期壽命的目标。"3 月 30 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病中心周脈耕等人在《柳葉刀》子刊 "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 上發表的一篇題爲 "Projections of future life expectancy in China up to 2035:a modelling study " 的研究論文中指出。
中國人預期壽命趨勢與預測。
該篇研究通過分析全國 31 個省級單位的人口數據,按照與全球疾病負擔研究相同的方法,使用最大的流行病學和人口統計數據集來估計死亡率,預測了 2035 年全國及各省份的預期壽命。研究發現,中國人口出生時預期壽命将會進一步增長,從 2019 年的 77.7 歲穩步上升,預計到 2030 年,預期壽命将達到 79 歲,到 2035 年,預期壽命将達到 81.3 歲,女性平均爲 85.1 歲,男性爲 78.1 歲。
西南财經大學社會發展研究院院長楊海洋對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表示," 居民期望壽命上升,主要的影響因素包括以下幾點: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使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長,從 1978 年的 200 元左右已上升到 2022 年的 3.69 萬元,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爲提高預期壽命提供了物質基礎;另一方面,醫療衛生機構建設提質擴容,從新中國成立時的 1 萬所增長到近 100 萬所,帶動國家醫療衛生建設水平提升;此外,醫療健康方面的科技進步,使得很多人類過去無法應對的疾病正在被攻克,也有很多健康方面的認識誤區被糾正,基因療法等新的變革性療法也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
研究還發現,在大多數省份,預期壽命的增長主要來源于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與之相對應的,2022 年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已現負值,65 歲以上人口占比達 14.9%,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随着人均預期壽命的延長和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我國該如何實現預期壽命目标?
" 提高預期壽命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加強社會保障、增強居民健康意識,當然也離不開生态環境的改善、醫學技術的進步等各個環節的共同發力。" 楊海洋認爲,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要解決好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健康問題,首先是要解決好社會保障資金未來可能不足的問題,幫助居民盡可能地建立起正确的養老觀念,号召老百姓做好收入支出的規劃,利用個人養老金賬戶等手段做好準備;其次,要進一步做好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特别是讓年輕人重視健康,不要透支生命,養成有規律的健康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