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張華讀書會 ,作者張華
文丨張華
少年商學院創始人兼 CEO
整理自少年商學院視頻号直播
點擊下方「預約」按鈕預約下場直播
今天的主題是:我們如何在寒假培養孩子的生活技能?
我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無論你的孩子多少歲,你眼中的 " 生活技能 " 指的是什麼?
我相信很多人一開始想到的應該是具體的事情,比如做飯、打掃衛生、整理房間等等。
生活技能區别于職業技能
其實,這些年我一直在做兩件事:一是重申常識,二是重構常識。重申常識,比如有關誠信、善良等事情應該不斷地說;重構常識就是我們日常對很多事物的理解有可能是錯誤的,應該重構常識。
而在生活技能這方面很有意思,它是既是重伸常識,也是重構常識。以下幾項我認為才是真正的生活技能:
1、檢索信息;2、寫信(家書)
3、睡覺(休整);4、觀察
5、誠信,守時;6、尊重他人
7、自己想辦法;8、傾聽
我覺得生活技能應該跟一些職業技能區分開來,那到底什麼叫生活技能?我給它下了一個定義:保護自己,且用有溫度的方式連接他人的能力,叫生活技能。
比如上面我寫的「檢索信息」,當我檢索信息的時候,我是為了祛魅存真,是為了看到别人跟我說的很多烏七八糟可能會欺騙我的信息,而且現在很多人并不會講真話或者不想講真話;
再比方說,觀察、傾聽,尊重他人,這種能力我覺得是為了達善天下,一方面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從容一點,另外一方面能夠用有溫度的方式連接他人,我覺得這樣才叫生活技能,或者說這才是我們家長朋友們應該重視培養孩子的生活技能。
我經常喜歡說的一個詞,叫 " 根目錄 ",就是當我們說到某個事情的時候,它的根目錄,它的底層邏輯是什麼?這樣去思考,我們對事物的認知才不會浮于表面,也希望我們的家長朋友對生活技能的認知能夠更進一步。
比賺錢更重要的是
思考如何賺錢時所彰顯的能力
那麼,怎樣才能提升孩子的這些能力呢?我相信大家都想立馬知道具體的操作方法。但我想先講講我對于剛剛講到的何為真正的生活技能的兩個一遠一近的小故事。說完小故事之後,我再說一說這些生活技能應該怎麼培養,或者說應該從什麼維度去認知培養的方式。
一個小故事發生在 23 年前,是我個人的一個成長故事。我上學比較早,所以上大學的時候還不到 17 歲,男孩子本來就比較晚熟,當時因為家裡比較窮,所以一方面去學校申請了特困生有補貼,一個月我記得是補貼 300 塊錢,那個時候 300 塊錢還是很多的;另外一方面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想方設法去勤工儉學。
我在大一時至少已經幹了十份兼職了,比方說飯店端盤子、沿着城市的電線杆貼企業小廣告、到網吧當網管(我應該是中國網吧的第一代網管)、做家教、還去學生宿舍裡面賣東西,等等。
到了大一結束,也就是 2000 年暑假,我沒有回家,而是找到了一個新的工作機會,那時候叫鄭州卷煙廠,現在叫河南中煙集團,他們要在全河南省推廣一種新煙,新煙推廣在每個縣城、每個地級市會有一個小分隊,大約有四個人,由卷煙廠的一個市場經理帶領,目的是在 1-2 個月的時間内,讓新煙在市場上人盡皆知。我就去面試推廣員并且通過了。
這是我在學生時代社會化的第一階段,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經過我勤工儉學做了十幾份兼職,加上暑假實踐,當時我掙了大約 1500 塊錢,所以在大二開學前,我就跟父母說:不用給我寄錢了。我自己手裡面揣了 1500 塊錢,還挺開心的。
然後從卷煙廠實習回來,開學第一天我準備把 1500 塊存進儲蓄卡裡。但是我上了個洗手間,出來後發現存折裡夾了 15 張 100 元不翼而飛了。去廁所找了好久沒找到,回到宿舍翻了個遍,也沒找到,那時還是大夏天,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整個人身上迅速冷汗濕透的感覺。
那段時間非常痛苦,我接下來那半個月就像祥林嫂一樣,每天念念有詞," 我丢 1500 塊錢,我丢錢了,1500 塊 "。你知道在 2000 年 1500 塊錢對一個學生來說,是很大的一筆錢了,我又不敢告訴家裡面,因為我口口聲聲說我上大學後會養活自己,突然又說自己需要錢,會不好意思,同時覺得父母也很不容易,所以那時候就過得渾渾噩噩,甚至已經産生幻覺了。
後來我終于冷靜下來了,我覺得在這種情況下我要制定目标,解決問題。然後我就制定了個計劃,三個月之内把自己丢失的錢掙回來。我就在想,現在我們學校的這些大學生他們有什麼需求?我自己個人又有什麼優勢?結合起來的話,能不能找到一個比較好的商業點子?接着就開始 SWOT 分析,查資料,采訪調研問同學。
我就了解到,因為我們是國際貿易專業,必須要過了英語六級才有學位證,所以大家對四六級非常關注。我覺得裡面蘊藏着商業機會。當時我突然想到,高中的時候我做過班裡的收發員,那時我們訂閱過一份報紙叫《英語輔導報》,突然發現現在大學沒有這份報紙。
當時我還在網吧當網管,就利用這個便利,在網上搜索這家報社的地址信息,手寫了一封信寄過去。信的内容大概說,我高中時是你們的讀者,到了大學發現我周圍的同學都很關注英語四六級,我看你們也有大學版的《英語輔導報》,能不能授權我做你們的代理,把這份報紙推廣到我的大學。我直接把我的一張一寸照片塞進信封裡給寄過去了。
兩個星期後,我收到了 100 份《英語輔導報》,他們還有一本雜志叫《英語通》,裡面還有一個發行員的證,證上貼着就是我那張一寸的照片。緊接着,我又立馬借錢買了一張電話卡。之後,我幹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應聘學校學生會的宣傳部副部長,有這樣的一個身份就可以接觸到更多優秀學生;第二呢,我就在學校裡面張貼一個《英語輔導報》的廣告,說對我們考六級非常有幫助,訂閱一個學期才 20 塊錢,一年才 36 塊錢。如果班幹部想成為代理,幫同學訂,那請聯系我,你們班的所有報紙的訂閱都歸你了,如果超過十個人訂,那麼你的報紙就免費。
幹完這些事之後,我就在宿舍守着電話,打電話,接電話,非常忙。最後我在系裡賣出了 900 多份報紙,全校應該是訂了有 3000 份左右,我最後拿到的分成大約是 2 萬塊,這個開心程度是無與倫比的。
拿到錢後,我給家裡買了台電視,還給父母寄了 3000 塊錢。這三個月後我感覺人生突然之間就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中間還發生了一件事情,工商管理系的一個師妹怒氣沖沖地到宿舍找我,她說,我以為你發的那個宣傳單,是想營造一個英語學習氛圍,原來你隻是讓我們為你訂報紙,說到底你是為了賺錢,然後批評我一頓就走了。
她說的話刺激到了我,一個星期之後呢,我就去學校團委申請成立了一個社團,而且很奇怪,那個成立社團的時間正好是 2000 年的 11 月 1 号,而 11 月 1 号正好也是時隔多年之後少年商學院成立的日子,那個社團的名字叫「青年英語沙龍」,還有英文名字叫 English Salon of Youth,而少年商學院的簡稱是 youthMBA。
所以我在剛上大二的兩三個月的時間,就成立了學校的第一個英語社團,然後帶着同學們一方面去學校外面包場看英語電影,用英語去采訪交流,;另一方面還在學校裡面辦了一份報紙,叫《英語視窗報》。
我說這些不是說我那時候多厲害,而是覺得在 18 歲的時候能夠掙第一桶金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尤其是當你還處于丢了一大筆錢的巨大痛苦中,還能賺了十倍以上的回報。
以前覺得賺錢也是一種生活技能,成為父母後,當我的孩子不斷長大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比賺錢更重要的并不是錢本身,而是你在思考如何賺錢過程中所彰顯的這些能力和品格,比如說檢索信息,去觀察,去訪談,去交流,尤其是在困難的時候獨立想辦法解決問題,這些在我看來,才是真真正正的生活技能。
芬蘭生活經濟課的啟發
第二個故事是 2017 年的時候我去芬蘭,當時我是先去柏林參加了一個全球設計思維雙聯峰會,少年商學院是唯一一個受邀登台的中國青少年創新教育機構,去分享我們怎麼樣帶孩子解決社會問題。之後從柏林飛到了赫爾辛基去芬蘭。在芬蘭,有兩件事給我印象很深:
第一件事情,是我們衆所周知的,芬蘭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有很多生活技能課,小學期間是選修課,從初二開始到高中甚至大學,就變成了生活經濟課,是必修課。
當時有一所民辦學校——湖南清華藝友實驗學校校長彭昌盛到芬蘭交流後回來非常感慨:
" 我在芬蘭訪問的幾所小學,都發現了兩門有意思課程,但在我的學校,這兩門課程打死我也不敢開。"
這位校長說的兩門課,分别是木工課,和家政課。雖然這句話聽起來有點聳人聽聞,但說的是事實。芬蘭的家庭經濟課裡面,孩子要學習烹饪,要用到電器,木工課或建築課上又需要用到錘子、鋸子等電動工具。你想想,在中國,學校和家長會放心孩子冒着風險去嘗試嗎?
之後我也去中學裡面觀摩了他們的家庭經濟課和木工課,我感到非常震驚。因為我在那待的時間比較久,從上午 11 點到下午跟學校的老師交流,剛好撞上了他們的中飯時間,我印象最深的是,孩子們在教室裡面分小組做飯做菜,做完後一起坐下來吃,互相分享,去這裡夾一口嘗嘗,還互相評價這個那個菜做得怎麼樣,那個畫面我到現在還記得。
(芬蘭中學的 " 廚房教室 ")
如果說做飯是一種生活技能,做完之後,家人朋友一起其樂融融地享受自己的飯菜,那種對生活的感受力,我覺得是最能感染我的,這可能是真正的生活技能的核心所在,也是我們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最應該培養孩子的這種能力。
如何培養孩子的生活感受力?
所以我想說的是,生活技能背後還有一個詞,叫 " 生活感受力 "。我覺得生活感受力也是一種能力,雖然它看不見、摸不着,但是我覺得很重要。
生活感受力是什麼意思?我寫了一句話:不要隻是完成任務,而要學會如何思考,如何學習,如何生活。
你想想,不是所有的人在丢了 1500 塊錢之後都能掙回來十幾倍的錢的,也不是所有人都會讓孩子去做飯,或者即使學校也會讓孩子學會做飯的技能,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教會孩子做完菜後跟同學其樂融融地互相品嘗菜。
我想說的是,也許孩子和我一樣丢了錢,也嘗試去解決問題,但最後沒有賺到錢,這都沒有關系,最重要的是,在你丢錢的時候,能夠獨自去想想是否可以養活自己,如何思考,如何去尋找商機,這已經很好了,即使最後你可能實在迫不得已向父母求助。也許孩子嘗試做菜,做的菜不好吃,也沒有關系,讓孩子在家裡做菜真的不是比誰的手藝好,要的是對生活的感受力。
培養孩子的生活感受力,就是讓孩子學會如何學習、如何思考、如何生活。否則,大家都盯住結果了,比方說做菜要打分數,整理物品要比誰比誰快,比誰整齊,等等,這些都沒有意義。
比這些顯性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帶孩子去思考如何重新布置房間,以什麼樣的擺放邏輯,如果要在家裡增加一幅畫的話,什麼樣的畫才能符合我們的家庭價值觀?這種過程它可能比較慢,但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生活技能,因為能讓所有家庭成員一起去思考,去學習,去生活。
所以我希望大家聽完我這兩個故事,可以懂得不要把生活技能變成一場競賽,也不要變成一個比誰更高更快更強的顯性數字,生活技能更應該是在做一件事情過程中間的感受力,這是最重要也最難能可貴的。
學會生活,反思生活,注重過程。看不見的更重要,無用之用方為大用,因為生活技能很容易被定義成為生存技能,生存技能當然重要,但如果想讓孩子走得更長遠,生活技能應該更加注重生活感受力。換句話來說,注重生活感受力,以這個為中心去提升孩子的技能,才會讓這個技能變成孩子真正的核心能力。
怎樣培養孩子的生活技能?
聽了我的分享,很多家長朋友說可能會說,哎呀,我們家孩子現在已經十幾歲了,你講的這些東西我很認同,但是過去我們可能更關注孩子的學習,教他一些必要的生存技能,或者去參加夏令營培養一下獨立能力,你說的生活感受力、還有獨立生活能力方面是比較缺乏的,現在就是很後悔啊!
我覺得不需要太過後悔,有兩種心态是家長不應該有的:
第一種心态是不應該有付出感和犧牲感。不要總是跟孩子說,我為了你能上名校,砸鍋賣鐵,幾番搬家,差點工作也丢了,等等這些話都不要說,因為孩子一句話就能把你怼死了:" 如果你不生我,今天你的生活就會更好。"
第二種心态就是不要過多地悔恨、後悔。每個人都自己人生,我們很多家長可能當年陪伴孩子少了一些,因為當年那個年齡、那個階段你也會有自己的一些困惑,我們自己沒有獨善其身,有時候也照顧不好孩子,這些都可以理解。
在這種情況,我們需要明白:教孩子生活技能,培養生活感受力,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從小到大,其實我們教孩子生活技能無非是這樣做:
第一,我們為你做;
第二,我們和你一起做;
第三,我們看着你做;
第四,你獨立完成。
為人父母,其實是一個不斷放手的過程。最後我也有三句話分享給大家:
第一,不能拔苗助長。比如說,讓孩子三歲就要學會做飯,然後一個人在廚房裡忙活,我覺得沒必要,因為這個獨立能力發展有些早了,在這個階段,是 " 我們為你做 ",父母有撫養孩子的義務,你刻意讓他去做一些超出了年齡的獨立,其實不是太好,并不是說孩子越早獨立就越好的。
第二,不要永遠都停留在 " 我們為你做 ",不要讓孩子一心隻專注在學習上,除了考試就是考試,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不會,考上了名校又怎樣呢?
第三,我們必須有這麼一個過渡,比如說,不要因為擔心孩子用煤氣竈做飯危險,就一直不讓孩子進入廚房做飯,我們可以從一開始的 " 為你做 " 慢慢過渡到 " 我們一起做 ",将做飯的流程展示給孩子看,下一次就看着孩子自己動手做,漸漸地就能夠獨立完成一頓飯了。所以,慢慢地放手,任何時候都不晚,但前提是你一定要放手。
喜歡可以點贊關注轉發
直播預約 | 如果您想要系統了解關于孩子的自學方法話題,歡迎預約本周的專題直播,1 月 16 日 -20 日早上 8 點,少年商學院創始人張華老師就孩子的「自學方法」問題與大家分享幹貨内容,點擊下方「預約」按鈕,或識别下方二維碼,開啟直播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