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是否存在絕對的正義?
正義是抽象的還是具體的?
什麽是正義?
正義的人是否幸福?
法律 = 正義?
羅翔老師說,要像蘇格拉底一樣,承認自己的愚蠢,才能走向智慧。
2023 年 1 月,混沌文理院第四期第六模塊 " 法治思維與當下生活 " 在春城昆明開課。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教授羅翔老師一邊用抽象的哲理啓發同學們思考法治的要義,一邊又用具體的案例引導同學們追問法治的細節,直擊靈魂。羅翔老師是中國政法大學最受本科生歡迎的十位教師之一,B 站粉絲超 2600W,2020 年被中央電視台等評爲 " 年度法治人物 "。
羅翔老師的課程分爲以下 7 個部分
第 1 講:當下生活的特點——怠惰(acedia)的虛無
第 2 講:變化 v. 不變:變化的殊相與不變的共相
第 3 講:正義 v. 利益:義利之辯
第 4 講:法律中的公正與功利
第 5 講:法治 v. 人治:法治與人治之辯
第 6 講:法治的悖論(懲罰與限權)
第 7 講:認識自己 v. 改造世界
本文選取了課程中第 7 講的部分内容,包含 " 認識你自己 "" 從抽象的愛走向具體的愛 "" 思想與行動 " 三個核心命題。
混沌文理院爲混沌旗下文理教育品牌,今年已經第五年。我們緻力于邀請國内著名教授、學者,爲學員提供涵蓋哲學與世界、生物與宇宙、藝術與美學、認知與系統、政治與法律、思想與文化等闆塊的專業文理教育。文理院五期正在招生。
以下爲羅翔老師的分享。
行将就木時," 我 " 才意識到
需要改變的是 " 我 " 自己
在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裏有一塊墓碑,墓碑主人不詳。
這座教堂是英國最著名的大教堂之一,許多名人埋葬于此,如丘吉爾、莎士比亞、牛頓、狄更斯等等,還有英國二十多位前國王的墓碑。
與這些人相比,這塊墓碑非常普通,但它卻是名揚全球的一塊墓碑,每一個看過墓碑上碑文的人都深深地爲之感動。
墓碑上,刻着這樣的話:
"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的想象力從沒有受過限制,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
" 當我成熟以後,我發現我不能夠改變這個世界,我将目光縮短了些,決定隻改變我的國家。
" 當我進入暮年以後,我發現我不能夠改變我的國家,我的最後願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
" 當我現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自己,然後作爲一個榜樣,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爲國家做一些事情。
" 然而,誰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要想改變世界,你必須從改變你自己開始。要想撬起世界,你必須把支點選在自己的心靈上。
我對自己的提醒是,做一個有德行的人,從改變自己開始,改變這個社會。
我希望每天都能愛具體的人,行具體的事
隻有從自己出發,才可能從抽象的愛走向具體的愛。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接納他人的不完美。
如果總是強調改造他人的人性,那麽你會誰也看不見,隻可能停留在對抽象的人,對二次元人物,對元宇宙人物的熱愛之中。
于是,你越是覺得抽象的人可愛,你就越是覺得身邊人的可憎。
有人說,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貧窮是愛的缺乏。一個缺乏愛的人生活在自私自利的地獄中,而一個充滿愛的人卻生活在天堂裏。
因爲自戀,我們一貧如洗。
隻有真正的愛才能讓人走出自戀。
但這并不容易,因爲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就是知道和做到。
愛不是愛抽象的概念,而是愛具體的人,不是愛 " 人類 ",而是愛 " 人 "。有許多偉大的知識分子都非常愛人類,但他們卻很難愛真正具體的人。思想家盧梭,曾經寫過《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據說他一想到人類的苦難就會傷心落淚。但他卻把自己的五個孩子送往孤兒院。他太忙了,忙着愛人類,而沒有時間去愛具體的人。
愛人類,不愛具體的人,是很多文人的通病。人類是抽象的,并無具體的對象,無需投入真心,收放自如,還可以爲自己赢得道德上的優越感。但具體的人總是有那麽多的問題,總是有那麽多不可愛。愛是要付出代價,恒久忍耐的。
當年,弘一法師李叔同抛棄妻女,在虎跑寺出家爲僧。他的日本妻子抱着女兒到虎跑寺找他,弘一法師拒而不見,大雨滂沱中,這位日本女子抱着年幼的孩子痛哭,對李叔同說,你有愛天下人的大愛,唯獨沒有對我們母女的愛。
是的,真正的愛永遠是對具體個人的愛。
如果知識隻是讓我們營造一個假想的世界,但是我們卻不願意走入真實的世界,
關心真實世界中他人真實的苦楚。這種自我欺騙式的閱讀,其實毫無意義。
走出 emo,從做一件小事開始
一切有意義的知識,最終都是爲了行動。有難度的行動,意味着要挑戰現狀,改變自己的内心。在這一過程中,一個人往往是怯懦的,能夠幫到一個人的,往往是群體中的友誼。
作爲學者,我們經常會思考許多崇高與深邃的觀念,經常誤以爲自己想到了,說到了,也就做到了。但是,這其實是在自欺欺人,這個世界最遠的距離就是從知道到做到。
如果你時常覺得内卷沒有意義,想躺平對抗這個 " 荒謬 " 的世界,你可以走出去,關心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去孤兒院,去臨終關懷病房,去養老院……與其說你在幫助他們,不如說是他們在幫助你,幫助你走出 emo,走出矯情。
我們習慣爲了偉大的使命而忍受苦楚,因爲這會讓我們感到心靈的偉大。但是,我們能否爲了卑微的願景而忍受苦楚,在每天的接人待物中,在每天的繁瑣庸碌中依然擁有偉大的心靈?
真正能夠帶給人力量與溫暖的,往往不是那些高不可攀的偉大,而是那些看似卑微平凡的小事。
共相與殊相的結合,是我一生的追求
有一個我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叫做《三隻小豬》,三隻小豬爲抵抗大灰狼分别蓋了一棟房子。大哥蓋了草房子,二哥蓋了木房子,但三弟不嫌麻煩蓋了結實的石頭房子。後來隻有石頭房子沒有被大灰狼搗垮,保護了三隻小豬的安全。
小豬所搭建的房屋可以象征人類的觀念。人們是依據觀念而生存的,每一個人都有一些既定的先存觀念,即對人生的基本看法。雖然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自己有這種觀念,但是每一個人都是按照特定的觀念來安排自己人生的。一種崇高的觀念,可以将人類高舉,一種卑下的觀念,則會降低人的尊嚴。
讀書,可以讓人站在人類總體經驗的基礎上獲得安身立命的偉大觀念。偉大的觀念可以賦予人尊嚴,指導人們的生活,讓人活得有意義,有目的,有安全感,讓人超越暫時的瑣碎和有限,在一種更高的意義上審視自己的日常生活,它更能像石頭房子一樣幫助人們抵禦人生的艱難苦楚以及命運的當頭棒喝。
無論是帝國的興衰、瘟疫的流行、蠻族的入侵,人的肉體也許很容易被毀滅,但這種偉大的觀念卻是萬世長存。
天變地變,道亦不變。
人隻有站在偉大的觀念之上,才能越來越感到作爲人的高貴與價值。偉大的觀念創造偉大的人類。
我一直覺得大學之大,不在大樓,不在大師,更不在大官,而在偉大的觀念。
人生的道路,有時需要堅固的拱橋。隻有偉大的觀念才能賦予你對抗人生艱難的力量。
認識共相才能理解殊相,理解殊相才能真正認識共相,這就是爲什麽大學的英文單詞是 university。既有作爲共相的 unity,又有作爲殊相的 diversity。
如果沒有對共相的追求,殊相可能會導緻意義的消解。
孔子臨死時對子貢說:太山壞乎 ! 梁柱摧乎 ! 哲人萎乎!
這讓我想起葉芝的一句詩:" 萬物分崩離析;中心不再把持;隻有混亂四散于世界。"
這就是爲什麽有人說,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們共同搭建了哲學的大廈。
柏拉圖讨論共相,亞裏士多德談論殊相。
但是,追求共相的人很容易自诩爲掌握了絕對真理,過于獨斷。卡爾 · 波普爾在《曆史主義貧困論》中批評了柏拉圖的獨斷立場。
然而,抛棄共相,隻談殊相之人很容易陷入相對主義的誤區,認爲沒有絕對的正确,也沒有絕對的錯誤,陷入虛無的境地。在虛無中無法把握人生的意義,加缪的《西西弗的神話》可謂這種人生觀的積極典範。
既然一切都沒有意義,那麽認爲世界是荒謬的說法,本身是否是自洽的呢?荒謬的反面是井然有序,如果不存在完美的井然有序,我們又憑什麽認爲世界荒謬呢?
總體來說,這個世界可供選擇的人生範式并不太多,我們絕大多數人的思維路徑都沒有超過史蒂文森在《人性七論》中講的七種立場。
因此,我個人的讀書體會是盡力尋找共相與殊相的結合,這是我一生的追求。
在蘇格拉底的教誨中,我看到他的徒子徒孫理論的結合點。蘇格拉底提醒我們:人類理性是有限的。人類的智慧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否定性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