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轶的路人緣一直不錯。
演技紮實又有代表作,深耕影視也不亂上綜藝,同年齡段的女演員們都在忙着豔壓,宋轶卻低調地除了作品宣傳你再難見到她的身影。
觀衆們喜歡把她的名字叫成 " 宋鐵 ",誰又能說不是一種别樣的偏愛。
如今回看宋轶的演藝生涯,雖然是《贅婿》和《長風渡》讓宋轶的人氣達到空前的高度,但我相信對大部分觀衆而言,最忘不掉的還是她在《僞裝者》中扮演的于曼麗,從養眼的旗袍秀到角色的破碎感,無一不讓人銘心刻骨。
也因此,聽聞新劇《蜂巢》中宋轶将再一次扮演女特工,我還挺激動的。
怎曾想誰料到,幾集過後,我揪着頭發也不知該質問誰,宋轶咋接了這麽雷人的劇?
" 雷人 " 這個詞現在用起來挺複古的,但是看完劇集之後,我實在想不到該用什麽更新潮的詞來形容它了,用十幾年前的貼吧常用語來說,這部劇把我雷得外焦裏嫩,都想不出來什麽辦法能夠爲它挽尊。
一開始看到這部劇的海報時我就愣了一下。
稍微有點閱片量的影迷見到此我想都會皺起眉頭,這海報和泰勒 · 謝裏丹導演的《獵兇風河谷》不說是一模一樣,也算是照貓畫虎了。(Ps:《獵兇風河谷》老炮 " 鷹眼 " 協助年輕女警 " 绯紅女巫 " 偵破奸殺案的故事,從表演到畫面都美感十足,強烈推薦。)
都已經是某些大片開始拿 " 中國主控 " 當宣傳噱頭的年代了,咱們的電視劇還在海報上不思進取抄襲美國電影,也挺丢人的。
這還沒完,當我得知《蜂巢》是 2018 年就拍完了的作品,也就是說壓了整整五年沒上,我更是心底暗叫不好。
從這些年的影視作品來看,我們幾乎可以達成一個共識,一部存貨,如果不是因爲技術原因遲遲不能和觀衆見面,那它大概率是要口碑撲街的。
劇名 " 蜂巢 ",在劇中是一個情報組織的名字。
比較特别的是,它是日本軍方的情報組織。
看看劇中對這個組織的介紹," 日本軍方在上海最神秘的情報機構‘蜂巢’,是侵略者保密級别最高的情報機構。他們的爪牙滲透在上海的各個角落,全方位地監視中共地下黨和國民政府在上海的一舉一動并源源不斷地向軍方提供情報,爲全面侵華做準備。"
" 蜂巢 " 的原型大概是日本特高課在上海設立的 " 梅機關 ",在抗戰時期犯下了不少罪行。
因爲《蜂巢》這個比較特别的設定,我還将它高看了幾分,查閱了不少相關資料,但事實證明,它并沒有嚴謹地根據曆史來拍一部諜戰正劇的打算。
我們常用 " 抗日神劇 " 來調侃抗日雷劇,其槽點包括但不限于将戰争遊戲化,将我軍偶像化,将友軍懦夫化,将日僞白癡化 ······
《蜂巢》的出現,幾近開辟了一個新類型," 諜戰神劇 ",其内容之虛浮與抗日神劇遭人诟病的地方簡直如出一轍。
第一集,開幕就給了我暴擊。
特工們被教官指責他們指定的計劃漏洞百出,學員不解,纰漏在哪裏?
我隻當是一開始就節奏拉滿,要向觀衆呈現一個百密一疏的燒腦計謀。結果教官下一句話,聽得我差點從椅子上掉下來。
" 你們兩個用了同一個色号的口紅。"
我腦子都燒冒煙了,都想不出是怎樣奇葩的編劇,會讓這樣的台詞出現在諜戰劇中。
編劇的兼職是美妝博主嗎?
《蜂巢》的天雷滾滾,從這裏算是帶着誠意向我撲面而來。
緊接着,我又以爲我看岔了作品,看的不是《蜂巢》而是《碟中諜》。
是《碟中諜》什麽時候出番外了嗎?沒聽說啊,男主也不是阿湯哥,是阿棟哥啊。
《碟中諜》的英文名《Mission: Impossible》,直譯過來就是 "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起首宋轶扮演的女特工顧盼執行的任務,用 "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來形容再貼切不過。
她穿着華麗,背着巨大的裝備箱招搖過市,似乎生怕别人不知道她要執行特别任務。
到達位置後狙擊槍一架,目标人物出現,都瞄準要扣動扳機了,宋轶卻像是突然接到了導演的指令,開始在屋頂上跑酷。
雖說有些花裏花哨,好在最終還是完成了刺殺任務。
一個人執行刺殺日本重要官員的任務本就艱難,逃跑時竟然連個接應的人都沒有,中彈後拖着殘軀好不容易來到安全屋。
結果等在這裏的不是同伴而是殺手。
但殺手人不狠話挺多,殺她之前還要怪叫一聲,表演欲十足。
而原本氣若遊絲,走路都一瘸一拐的顧盼便突然像打了雞血一般,暴起一番打鬥反殺了殺手。
戰鬥結束後她立馬就又虛弱得走不動路了,但接下來的操作卻更驚險刺激了。
她先是出門劫了一輛車,像是沒事人一般還補了個
口紅,眼神堅毅地激情駕駛,然後就開始了飙車大戲。
我還擦了擦眼睛,确認我沒有看錯,我真的在民國諜戰劇裏看到了飙車戲!而這真的不是《碟中諜》,也沒有光頭出沒,并不是《速度與激情》的番外!
鏡頭一切,顧盼又到了一個安全屋,虛弱得嘴唇發白,敵人再次出現,她又行了,拿起槍一陣亂射後,從二樓一躍而下一個翻滾再次溜之大吉。
還沒完。
一直逃到晚上,顧盼已經沒有力氣到呼吸困難了,敵人出現,她一個躍起 逃出車外,接着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竄上了同夥的車跑了。
一上車,鏡頭給到顧盼,她又看起來不行了 ······
冷鋒看了都得豎起大拇哥,伊森 · 亨特見了也得喊一聲盼姐。
角色的所作所爲,并不按正常邏輯出牌,而是全憑導演一句話,導演說你行你就行。
可以說,看完《蜂巢》第一集,我們就已經足夠蓋棺定論這是一部爛劇了,但抱着評價作品審慎的态度,我又耐着性子看了好幾集,結果恨不得摳掉自己的眼睛。
比如,顧盼的老情人坐在汽車裏,汽車爆炸。領盒飯了?顧盼也以爲他必死無疑。
可導演說他沒死!鏡頭一切,臉上的傷哪像是經曆了爆炸,不過小貓亂抓。
日本情報組織成員離開時被命令銷毀全部資料,以防被人發現他們要破壞中美空軍會談。結果剛剛好就那麽巧,整張報紙都燒了,就唯獨最重要的地方沒燒到被人發現了陰謀。
顧盼逃脫後養傷半年,搜集了一屋子的報紙信息,毛線輔助是一條又一條,她一定發現了什麽吧?
" 我搜集了幾乎所有的報紙,什麽線索也沒有。"
導演你說實話,你拍的是情景喜劇,不是諜戰劇對嗎?
作爲一部本該标榜嚴謹的諜戰劇,《蜂巢》裏各種客觀性事實上的漏洞實在太多。
九十年代上市的抗抑郁藥帕羅西汀穿越回三十年代成了鎮靜劑,山寨《王牌特工:特工學院》的特工訓練日常,民國的特工學員穿着極爲現代的特種部隊訓練服,燙頭劉海穿着的主任 ······ 其令人無力吐槽的漏洞簡直罄竹難書。
最讓我頭疼的是,其實它不是喜劇,也不是諜戰劇,而是像劇集類型标注的那樣,是一部愛情劇。
但這如果真的愛情劇,諜戰元素又未免有些太喧賓奪主了,而愛情元素本身又并不算甜,設定老套,男女主之間也很難說有多少 CP 感。
看了看《蜂巢》多達 "42" 的集數,我又一次陷入了沉思。
前面的諜戰全是鋪墊,其實人家重頭戲是愛情?
之後的劇情,我連想都不敢想,想了也是白想。
因爲你永遠想不到,國産劇的下限究竟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