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社保專家直接搖頭說:想法是好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國家是做不到的,主要有以下幾個障礙:
【1】咱們國家的底子還很薄弱。城鄉居民保險建立比較晚,機制不健全,積累不夠豐厚,受國情影響,我們國家做不到免費醫療。每一個國家也是 " 家家都有一本難念 "。也許有一天,等到咱們整體富裕了,才能實現真正的共同富裕。
【2】咱們拿不出那麼多錢呀。參加的城鄉居民醫保的人數超過 10 億人,其中 60 歲以上的老人高達 2.6 億人。城鄉居民醫保基金的曆史積累非常可憐,2021 年的結餘不足 430 億。如果 60 歲以上每年隻繳納 100 元,等于國家要補貼 250 元(350 元 -100 元),2.6 億人中扣除職工保險的五六千萬,那麼,要給 2 億老人每年補貼 500 億,當年就吃光了結餘,以後怎麼辦?
【3】當地财政也無能為力啊。建立城鄉居民醫保,個人自己掏出 350 元,财政要補貼 600 元乃至以上。免掉 60 歲以上老人每人 250 元(350-100),就要有地方财政掏錢。除了少數經濟發達的地區有這個實力,其他地區都沒有這個實力。醫保還不像養老保險可以實現全國統籌、跨省調劑,醫保目前隻做到了省級統籌,請問有幾個省市願意自己掏錢給老人群體辦這麼大的好事呢?
【4】對其他群體不公平。醫保劃入個人賬戶的非常少,主要進入了社會統籌的大池子。60 歲以上的老人本來就 " 占便宜 " 了,因為年齡大了,看病吃藥就多了,把醫保大池子的錢都花光了,還要免除 250 元,其他群體看病本來就少,統籌的錢都 " 貢獻 " 給了老人,他們是不樂意的。再說了,如果免除 250 元,老人覺得自己繳得少,就願意花大池子裡的錢,有點頭疼腦熱就去醫院,也容易造成醫療資源的擠占。
城鄉醫保的老人也有不用聲音,他們的意見也需要認真聆聽,才能讓政策更加有溫度,讓我們來聽一聽他們的心聲:
【1】病有所醫不是口号。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弱有所扶,不是一句口号,需要真金白銀的措施。那麼,做不到其他國家的免費醫療,減免一部分個人繳費,就是實實在在的舉措。再說了,農村老人沒有收入,350 元對城裡人就是一頓飯,對農村老人就是一年的消費。
【2】城鎮與城鄉之間不公平。城鎮職工收入高、單位補貼多、醫療資源豐富,農村老人沒有收入,還要自己繳費。與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機制也不統一,養老保險有很多檔次,其中對困難群體設定了最低檔次,就是 100 元一檔。農村 60 歲以上老人難道不是最困難的群體嗎?能不能借鑒養老保險機制,個人隻繳納 100 元這一個檔次呢 ?
【3】現實中也有依據的。有的地區對老人劃分了 60 歲、65 歲、70 歲、75 歲、80 歲等多個檔次,分别給予不同優惠政策,比如,醫保可以少繳或減免,養老金上漲中給予傾斜,單獨給予高齡津貼,等等。比如,一些地區對 60 歲以上的老人進行減免 50% 的優惠,有的地方對 70 歲以上的老人給予免繳等特殊優待。既然有些地方可以實行,為什麼不在全國推廣呢?
PS:多多轉發,希望政策更加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