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雷科技數碼 3C 組 | 編輯:Hernanderz | 排版:KIM
" 你認爲英特爾的 IFS(晶圓代工業務)戰略會取得成功嗎?"
" 當然不會。将制造和研發業務剝離,更有利于發展。"
面對媒體的提問,AMD 執行副總裁、EMEA 大區總裁 Darren Grasby 給出了十分明确的回答。Darren Grasby 這番言論,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外界對英特爾集制造、設計、交付于一體的模式,以及命途多舛的代工業務的消極态度。
客觀地說,英特爾 IFS 确實面臨不少挑戰。比如晶圓代工市場的整體萎縮,統治地位始終穩固的台積電和三星,以及居高不下的建廠成本。就連英特爾 CEO Pat Gelsinger 近期都表現得十分謙虛,認爲 IFS 過去兩年半的成績隻能 " 打一個及格分 "。
然而,謙虛并不代表英特爾會放任老對手上門挑釁,更不代表英特爾會輕易放棄這項投入重金的新業務。相反,英特爾 IFS 這段時間動作不斷,從技術、産能、商業化各個維度全面武裝自我。
PC 的黃金時代早已一去不返,作爲 CPU 霸主的英特爾很清楚,轉型沒有回頭路。GPU、晶圓代工,任何一個增長點不可能放棄。AMD 高管的消極言論,隻會促使英特爾再度提速。
(圖片來自 UNsplash)
衆所周知,AMD 和英特爾纏鬥半個世紀,無論是商場上的客戶争奪,技術端的你追我趕,還是私底下的口水仗都屢見不鮮。
往遠了說,AMD 的創始人 Jerry Sanders 和英特爾的幾個聯合創始人 Robort Noyce、Gordon Moore 創業前都曾在仙童半導體工作,接觸相似的技術、人脈資源重疊。這也讓外界熱衷于将英特爾和 AMD 這兩家成立時間相差不超過一年的公司放在一起比較,而且前者似乎從一開始就展現了更勝一籌的實力和人氣。
公司成立之後,雙方的正面沖突更是層出不窮。上世紀 80 年代,爲了争奪 IBM 的獨家合作,英特爾提前終止了 AMD 的 80386 系列芯片技術授權,後者則一紙訴訟将英特爾告上法庭。雙方的法律糾紛,以及英特爾的技術封鎖,某程度上延緩了 AMD 的研發進程,并間接導緻後者錯過 PC 的黃金時代。
往近了說,進入 21 世紀後 AMD 終于吹響了反攻的号角,不斷縮小和英特爾之間的差距。比如 2004 年,AMD 台式機處理器市場份額首次超過英特爾,2009 年早英特爾一步将重心轉向 GPU 業務,再到後來推出性能、性價比遠超英特爾同類産品的 Ryzen 系列,都爲日後的超車奠定了基礎。
Jerry Sanders 曾自嘲,英特爾花 5 分鍾就能籌到 500 萬美元資金,而 AMD 要花 500 萬分鍾籌 5 萬美元,這也爲兩者在資本市場受到的差别待遇埋下伏筆。以至于日後 AMD 市值首次超過英特爾時,各路媒體紛紛下場造勢,直言這是 " 一個時代的終結 "。
考慮到雙方延續數十年的恩怨,Darren Grasby 這個級别的高管出言諷刺老冤家,也無需大驚小怪。外界真正應該關注的,是這番言論背後,AMD 隐隐流露的焦慮情緒:好不容易完成彎道超車,英特爾該不會真的要靠晶圓代工東山再起吧?
衆所周知,英特爾在 2014 年就推出了第一代 14nm 制程處理器,領先台積電、三星不止一個身位。要不是英特爾彼時仍不願放棄對 CPU 的幻想死磕 PC 芯片,也不會讓台積電、三星後來居上。
當然了,台積電、三星的技術優勢是建立在瘋狂砸錢的基礎上的。在兩者投入最瘋狂的 2013-2017 年間,三星年均資本支出高達 255 億美元,英特爾不足百億,而且還有大部分的預算分給設計部門。
及時醒悟,爲時未晚。根據官方預測,加碼代工業務後英特爾的資本支出占收入比例最高可能逼近 35%,而在過去 10 年這個數字徘徊在 20% 左右。無論招攬研發團隊還是建廠,英特爾都砸下了血本。
而 AMD 對英特爾代工業務的忌憚,基于兩點考量:一是對收入、利潤的提振,即晶圓代工行業龐大的市場規模;二是仍看不到天花闆的技術上升空間,做好了代工業務對其 GPU 業務也大有裨益——而 GPU,正是 AMD 反超英特爾的關鍵。
前一點很好理解,後一點憂慮主要建基于台積電、三星略顯緊張的産能,以及代工技術對 GPU 的重要性之上。AMD 的 GPU 能夠崛起,正是從牽手台積電開始,英特爾也在 2021 年宣布将銳炫、Ponte Vecchio 兩個系列的獨顯交由台積電代工。一旦代工技術趕上甚至超過台積電、三星,英特爾就能反過來卡住 AMD 的脖子。
當然了,Darren Grasby 内心深處的思慮是一回事,英特爾 IFS 現在談超過台積電還是爲時尚早。英特爾也無需過于關注前者的言論,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最重要。
正如文章開頭所說,英特爾 IFS 近期遭遇了不少煩心事。
一方面,和以色列芯片廠商高塔半導體的收購告吹,英特爾遺憾錯過了大批技術專利、優秀人才和客戶,還支付了數額不菲的分手費。不過雙方在收購失敗後仍牽手達成多項合作,比如高塔半導體向英特爾墨西哥州工廠投資 3 億美元,用于改善設備和收購部分固定資産,也算抵消了部分損失。
另一方面,代工業務的人才短缺現象仍十分突出,這也拖慢了英特爾在德國的建廠計劃。過去兩年,英特爾已經從台積電、三星挖走了不少高管,比如在前三星高級副總裁 Hong Hao,在台積電效力超過 30 年的原設計基礎設施管理部門副總經理 Michael Chang 等,可惜仍無法滿足大規模擴張下的人才需求。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無論前方有多少難關,英特爾從未打算減少對 IFS 的投入,也不會動搖原定路線。而英特爾 IFS 需要做的事情,總歸繞不開技術、産能、訂單三個關鍵詞。
首先當然是努力在技術端取得突破,并且放下嫌隙,和台積電等直接競争對手合作。
Pat Gelsinger 曾表示,以 2022 年 3 月爲起點,英特爾目标是在 4 年内突破 5 個技術節點,将晶圓代工制程從 Intel 7 推進到 Intel 18A。從單純的代工向封裝、測試等環節加速滲透,也是其目标之一。比如在今年 9 月,英特爾就宣布和台積電合作,共同研發多芯片封裝芯片。
其次,英特爾在今年上半年開啓瘋狂建廠模式,代工廠占比頗高,目的是盡可能儲備産能。
其中最受關注的是在德國馬格德堡兩座芯片制造廠,總投資規模約爲 330 億美元,這也是德國曆史有規模最大的外國投資。除此之外,英特爾還将在以色列投資 250 億美元建設一座高規格代工廠,單廠造價還要高于德國的兩座工廠。
盡管收購高塔半導體失敗了,英特爾對以色列這塊半導體熱土的喜愛之情并未消失,甚至大有将此打造成 IFS 海外基地的趨勢。而英特爾看中的,正是當地 200 多家芯片公司所蘊藏的豐富人才資源。
最後,英特爾也在全力争奪客戶,頻頻向英偉達、高通等昔日的老冤家釋放善意。
截止上一财年末,英特爾的代工業務累計訂單超過 40 億美元,和台積電、三星當然不在一個量級,勝在有不小進步。其中,亞馬遜旗下的 AWS 和高通是英特爾現在最重要的兩個外部客戶,英特爾内部的訂單對 IFS 也十分關鍵。
說到這,就不得不提 Darren Grasby 提出的觀點:将芯片設計、代工集于一體的重資産運營模式,以及代工訂單的内部消化,真的有利于企業發展嗎?
誠如 Darren Grasby 所言,英特爾 IFS 的路線确實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其中最大的問題在于沉重的成本負擔,英特爾也承認發力代工業務會導緻資本支出飙升。
在成本和利潤中取得平衡,是一個永恒難題。晶圓代工市場規模和 AMD 放棄代工業務那會兒比固然有天壤之别,但競争也變得更激烈了。英特爾前期的巨額投入何時進入收獲期,沒人能給出确切答案。
而關于代工業務的分拆話題,以及代工和芯片設計業務的獨立發展模式,AMD 此前的經驗确實值得英特爾參考。
将時鍾撥回 2008 年,鬧得沸沸揚揚的 AMD 分拆計劃靴子落地,AMD 芯片生産部門接受阿聯酋 ATIC 和 MUBADALA 基金合計 84 億美元的投資,正式走向獨立,新公司命名爲 Doundry Co. ——也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格羅方德。AMD 随後幾年持續減持,最終完全放棄對格羅方德的持股,兩者轉變爲單純的合作夥伴關系。
AMD過去十多年的經曆則表明,這一次分拆确實是一步好棋:甩掉代工包袱輕裝上陣後,AMD 很快扭轉了 2007-2008 年連續虧損超過 30 億美元的不利局面實現盈利;将省下來的資金投入到 GPU 研發項目上,也是無比正确的決定。
IFS的獨立發展,其實也早就被英特爾提上日程。今年 6 月,英特爾宣布進行架構重組,IFS 将獨立運營、單獨結算,并以第三方代工廠的形式繼續和英特爾其他業務部門展開合作。
不過和 AMD、格羅方德的分拆相比,IFS 的獨立還不夠徹底。
根據官方釋放的信息,此次分拆主要爲了 " 提效 ":包括提高 IFS 管理團隊的自我決策效率,和第三方代工客戶的接觸及溝通效率,以求提高生産力。但受限于自我造血能力,在資本支出層面 IFS 短期内恐怕還無法做到獨立,盡管英特爾預計 2023 年完成分拆後可以節省約 30 億美元的成本。
當然了,分拆與否,具體分拆方式和分拆後的發展路徑,并沒有唯一的标準答案。說到底,當年的 AMD 和現在的英特爾,都是想在成本、利潤、市場份額中找到平衡,或者探索最優折中方案。着眼未來,伴随着 IFS 的分拆和 IDM 2.0 模式的推行,英特爾代工業務的經營效率提升,還是很有希望抵消成本的增長。
在 Pat Gelsinger 的設想下,IFS 将在 IDM 2.0 模式裏扮演類似中樞的角色,和集團其他業務部門緊密合作,提供代工、流片、測試等各種服務,并且按照市場價結算費用。除了提高溝通效率和控制成本外,各部門在技術端的碰撞不會中斷,IFS 和外部客戶的交流會變得更多,更有利于其了解市場價格、技術的變化。
(圖片來自英特爾)
用 Pat Gelsinger 的話來說,理想狀态下,IDM 2.0 可以完全改變英特爾的運營模式。外部客戶可以放下戒心,充分相信信息隔離制度下 IFS 對核心技術的保密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繼 IFS 之後,英特爾可編程解決方案事業部(PSG)也在 10 月初被爆将獨立運營,預計 2-3 年内獨立 IPO,英特爾也不介意出售部分股權。由此可見,英特爾也意識到自己的業務線越來越龐大,是時候打破吃大鍋飯的局面了。
分拆大法和 IDM 2.0 日後能否大獲成功,尚需時間觀察。但至少,現在已經勇敢邁出了第一步。
End
鴻蒙系統支持 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