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 " 不降價 " 注定是一句空話,那麽重塑信心又從何談起?
作者 | 栾寅征
責編 | 尚 武
出品 | 汽車 K 線
四季進入三伏天,車市邁入下半場。
回看 2023 上半年中國車市,随着國六靴子落地、多項促消費政策相繼實施,中國汽車行業走出了一季度市場過渡期,二季度形勢明顯好轉,最終實現上半年行業穩健發展的态勢。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市場需求仍然低迷,疊加上年同期偏高的基數,這不僅讓中國汽車行業在 2023 上半年收官之際,單月同比增速明顯放緩,同時也給下半年的表現留下了不小的懸念。
有人說,簽署兩天後便被 " 打臉 " 的《汽車行業維護公平競争市場秩序承諾書》,不過是承諾了個寂寞。那麽,在這波伴随價格戰蔓延的焦慮情緒中,中國車市究竟會如何邁入 2023 年下半場?今天被視作一場戲谑的《承諾書》,真的隻是 " 一紙空文 " 嗎?
1
6 月整體降速,上半年市場格局重塑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 " 中汽協 ")數據統計,6 月汽車産銷分别完成 256.1 萬輛和 262.2 萬輛,雖然分别實現了 9.8% 和 10.1% 的環比增長,但同比增速由 5 月的 21.1%、27.9% 下降至 2.5% 和 4.8%。
與此同時,今年 1-6 月汽車累計産銷同比增速也随之出現回落,其中生産 1324.8 萬輛,同比增長 9.3%;銷售 1323.9 萬輛,同比增速爲 9.8%。而在上月,累計同比增速均爲 11.1%。這主要是受 2022 年 6 月燃油車購置稅減半政策實施,導緻的偏高基數影響。
但由于開篇提及的諸多因素,特别是面臨仍然低迷的消費需求,乘用車領域呈現出較大的行業壓力。
據中汽協統計,6 月乘用車産銷分别爲 221.9 萬輛和 226.8 萬輛,同比增速由 5 月的 18.2%、26.4%,均下降至 2.1%。其中傳統燃油乘用車同比降幅高達 14.7%。此外,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統計數據顯示,6 月中國乘用車零售市場出現了 2.6% 的同比下降。
與此同時,縱觀上半年累計銷量走勢,傳統能源乘用車與新能源乘用車市場格局也徹底走上了不同的發展方向。
無論從不同市場級别還是價格區間的角度,相較傳統能源乘用車,新能源乘用車呈現出整體向高端滲透的明顯趨勢。在六大細分市場中,上半年在傳統燃油乘用車領域,出現負增長的已經擴張至四個,而新能源乘用車領域,仍然僅有 A00 一個出現下跌。
同時,在傳統能源乘用車占比最高的 A 級和 B 級市場,上半年相較 1-5 月累計銷量同比降幅均有所擴大;反觀新能源乘用車,雖然同樣在占比最高的 A 級和 B 級市場增速放緩,但仍然保持着階梯型上漲趨勢。
在不同價格區間的統計口徑中也能看出同樣趨勢,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 15 萬 -20 萬元價格區間内,新能源乘用車累計銷量已經突破 100 萬輛,達到了 111.8 萬輛,在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車累計銷量中占比超三成;同期,同級别傳統能源乘用車累計銷量僅爲 8.5 萬輛。
2
《承諾書》淪爲 " 一紙空文 "?
從發布僅兩天後删除相應條款、部分參與企業随後官宣降價的情況來看,筆者認爲《承諾書》被 " 打臉 " 是真的,但 " 一紙空文 " 絕對談不上。
首先,《承諾書》有違《反壟斷法》的隻是 " 不以非正常價格擾亂市場公平競争秩序 " 這一項條款中,涉及到了 " 價格 "。而訂立這項條款的初衷,應當是 " 堅持遵守行規行約,規範市場營銷活動,維護公平競争秩序 "。
其次,在《承諾書》中,還有針對營銷手段、産品與服務質量,以及社會責任等方面的内容,但遺憾的是,在後續的輿論發酵中,太多人卻隻看到了 " 将上述條款從承諾書中删除 ",忽略了《承諾書》的本意、對行業的價值,以及中汽協在《聲明》中強調的 " 敦促 16 家及其它汽車生産會員企業,嚴格遵守《反壟斷法》及相關行政法規、指南、規章,自主定價、公平競争,共同爲産業規範健康創新發展貢獻力量。"
一連串事件背後,折射出當下滲透到整個行業的焦慮。
表面上看,年初特斯拉官降,成爲随後車市 " 價格戰 " 的導火索。但實際上,《汽車 K 線》曾在分析 2 月車市文章中指出,透過 1-2 月累計銷量不難發現,面對一汽集團超過三成,甚至東風集團股份逼近五成的同比跌幅,借助當地政府補貼促銷降價似乎是最直接有效的救市手段。
然而回看上半年銷售業績,僅一汽集團實現了累計同比止跌回升,東風集團股份累計同比跌幅仍然高達 23.39%。與此同時,2023 年下半場開場哨音未落,特斯拉推出了全新的全系購車優惠福利、南北大衆相繼官宣 ID. 系列跟進降價潮,幾日後,凱迪拉克銳歌官宣降價 6 萬元。兩大合資公司的跟進動作,直接将剛剛創下近三年同期半年銷量新低的上汽集團,推到新一輪價格戰前沿陣地。
回到正題,《承諾書》和随後發布的《聲明》強調的是将行業恢複到公平的競争水平,這既需要參與企業按照各項條款履行承諾,同時也少不了輿論層面的正向引導。否則,那些曾經在 3 月趁着湖北購車補貼買車的消費者,直到 7 月仍有人沒有實現押金兌付的情況,就極有可能再度上演。
在充滿焦慮的市場環境下," 不降價 " 的承諾注定是一句空話,但能夠在重構市場秩序的同時回歸理性,才能助力行業實現平穩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