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最近的網絡熱門梗,一定少不了 " 孔乙己文學 "。先有 " 學曆不但是敲門磚,也是我下不來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脫不下的長衫 " 等感慨,戳中了不少年輕人的痛處;再有多家媒體發文解讀,或得到了讀者認同,或引發了吐槽和批評。
圍繞 " 孔乙己文學 " 的讨論已經很充分,不少人還注意到:好像每隔一段時間,互聯網就會流行起魯迅梗。哪怕是來源于魯迅短篇小說《孔乙己》的,都不止最近這一個。
年輕人越來越喜歡在魯迅文章中尋找契合個人心境的詞句,這些詞句還很容易引發更大範圍的共鳴。一百多年過去了,爲啥魯迅先生的文字依然這麽好用?魯迅梗又帶來了什麽?
你了解哪些魯迅梗
如果盤點網絡熱門梗,那形形色色的互聯網文學,有不少是和魯迅相關的。
其中,"emo 文學 " 十分典型。既有模拟魯迅文風的 " 我大抵是病了,橫豎睡不着,這悲傷沒由來的,滿臉寫着兩個字‘窮病’ ",還有從 " 兩棵棗樹 " 衍生而來的 " 我生了兩隻腳,一隻不想上班,另一隻也不想上班 "。聽起來又 emo,又好笑,仔細一看,還頗有些 " 廢話文學 " 的味道。
發瘋文學也能和魯迅扯上關系。" 我真傻,真的,我明明知道 "" 今晚月色真美,适合刺猹 "" 救救孩子 "…… 當你聽到這些讓人一陣頭大的 " 發瘋文案 ",可能就會産生 " 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我隻覺得他們吵鬧 " 之感。
至于大家熟悉的《孔乙己》,更是網絡梗的熱門素材庫。早年曾流行過 " 孔乙己體 ":
" 你一定又 XX 了!" 某某睜大眼睛說," 你怎麽這樣憑空污人清白 ……"" 什麽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 XX,吊着打。" 某某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争辯道,"XX 不能算 X……XX 的事,能算 X 麽?" 接連便是難懂的話,引得衆人都哄笑起來,四周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僅這段話,還能拆分出實力甩鍋的 " 你怎麽這樣憑空污人清白 ""XX 的事,能算 X 麽 ",以及表達諷刺與調侃的 " 引得衆人都哄笑起來,四周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
言辭犀利、文風獨特的魯迅,說過太多鞭辟入裏的話。這些話總能在當代語境擦出别具一格的火花,以至于我們時不時就能看到 " 魯迅曾說 " 的金句。
遇見墨守陳規的老頑固,可以說:" 從來如此,便對麽?"
想逃避責任時,可以說:" 我實在沒有說過這樣一句話 "" 你們抓周樹人關我魯迅什麽事?"
批評某個作者的文章,可以說:" 我所佩服諸公的隻有一點,是這種東西也居然會有發表的勇氣。"
當被孩子煩得焦頭爛額時,也能在魯迅那裏找到共鳴:"(孩子)偶然看看是有趣的,但養起來,整天在一起,卻真是麻煩得很。"
……
魯迅金句和來源于魯迅作品的網絡梗一起,穿透時光影響今天,構成了青年情緒的特殊表達方式,也讓魯迅當仁不讓地成了中文互聯網永遠的 " 梗王 "。
魯迅梗爲啥這麽好用
每隔一段時間,魯迅梗就能占據互聯網流行語的高地,引發廣泛的讨論和模仿狂潮。這些梗總是來得突然又恰到好處,也讓人們思考,爲啥魯迅梗這麽好用?
其間原因很多,但一定包括以下三個層面。
首先,魯迅梗的 " 準入門檻低 ",受衆足夠廣。魯迅是國人無法回避的,也是率先被 " 經典化 " 了的人物。尤其是語文教材中的魯迅作品,在每個上過中學的國人記憶中,都是印象深刻的存在,不管是誰都能說上幾句,魯迅作品也就成了人們造梗的重要來源。這些梗講出來,不必多做解釋,懂的人自會會心一笑。此外,在中國人的潛意識裏,使用名人名言會顯得專業許多。借用魯迅的金句,不僅能簡潔清晰地表達觀點,還能顯得自己有理有據,因此有人調侃說:" 魯迅成爲網紅,大概是從 90 後憋不出作文的時代開始。"
其次,魯迅梗的特性十分符合網絡亞文化中年輕人情緒的具象化、趣味化表達。許多魯迅梗具有指代性強、畫面感強的特點,比如說到 " 閏土 "" 猹 "" 孔乙己 "" 祥林嫂 ",人們腦海中就會自然浮現出一個攜帶意義的感知符号。這些梗常常具有高級的幽默感,使用起來很容易讓四周 " 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或者語言犀利、精辟誅心,諷刺意味濃厚,怼起人來格外好用。被應用到 "emo 文案 "" 廢話文學 " 的魯迅梗,還具有很強的生活場景适用性,每個人都能将其代入個人經曆中。
當然,魯迅梗流行的根本原因在于,魯迅對現實的介入和批判,在當下仍具有實用價值,人們很容易就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投射自我情感的支點。
百年來,魯迅從未從公衆視野消失,他的作品和思想依然鮮活、有力。不同于許多高高在上的精英知識分子,魯迅對他所處的社會和人民有共情,對社會的批判也始終堅守着平民的立場。他的真誠和坦率,讓人們自覺将其奉爲精神導師。在一些年輕人陷入焦慮和内卷的情緒時,使用魯迅梗不僅是人們發洩與表達的出口,也是他們對主流話語規則進行挑戰的方式。
魯迅梗帶來了什麽
魯迅給人們帶來的多種維度的意義,促使年輕人拿他的作品玩梗。這些戲谑的、娛樂的、吐槽的、譏諷的、跟風模仿的文字,是反映時代的鏡子,是網民心理的投射。它們以其高度概括性大行其道,延續了魯迅作品的當代生命力,也在某種程度損傷了魯迅作品的思想豐富性,甚至曲解了魯迅的原義。
處在風波之中的 " 孔乙己文學 ",就是對魯迅的片段式解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的出現,确實切中了部分年輕人在嚴峻就業環境下的苦惱,于是網友便将孔乙己與自身進行了勾連。
一些人認爲,工作的高不成低不就,源自學曆的束縛——學曆是 " 下不來的高台 " 和 " 孔乙己的長衫 ",讀書開闊了我們的眼界,讓我們無法心安理得地 " 打螺絲 "。進而引起了 " 讀書無用論 " 的又一波讨論。
乍一看," 孔乙己文學 " 有那麽幾分道理。孔乙己的郁郁不得志,與年輕學子初入社會的集體性怅然有共通之處。但魯迅寫孔乙己,絕不是出于對 " 讀書無用論 " 的認同,而是對思想僵化的批判。面對社會的結構性困境,孔乙己 " 好喝懶做 "" 總是偷 ",但當代年輕人,并非故步自封的堕落者,隻是難以把知識轉換爲世俗意義上成功的迷茫者。
這樣說來," 孔乙己文學 " 的背後,是年輕人迫切想要施展個人才華與抱負的期望。我們生活在更加開放的時代,面臨着多元的社會評價标準,即使暫時存在學曆與就業之間的脫節,但全社會不會對年輕人的困境袖手旁觀。因此,我們無需給自己貼上他者凝視的 " 孔乙己 " 标簽,制造對立、發洩情緒,也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另外,網友對孔乙己的誤讀,似乎還佐證了魯迅在這個消費時代的境遇。碎片化的魯迅被施以 " 拿來主義 ",玩梗者熱衷于用魯迅制造一個個所謂的語言亮點,他真實而豐富的思想被解構、淡化,魯迅越來越成爲人們用以标榜自我和吸引眼球的工具。
在自嘲娛樂之後,我們總得想想:我們還能不能靜下心來讀幾本魯迅的書?我們還能從魯迅那裏學到什麽?
在真正讀懂了魯迅後,我們自然能夠獲取 " 擺脫冷氣,隻是向上走 " 的力量,也能明白,讀書并不指向世俗意義上的成功,當代年輕人無須用 " 魯鎮 " 的價值取向來束縛自己,而要去勇敢追尋更多的人生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