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來源:12 月 23 日,筆記俠創始人柯洲和何伊凡直播對話。
分享嘉賓:何伊凡,《中國企業家》雜志副總編輯,曾為燈塔知行社創始人,知名商業觀察者,新聞學碩士。
高級筆記達人 | 李雲
輪值主編 | 智勇 責編 &值班編輯 | 少将
第 7174 篇深度好文:5725 字 | 14 分鐘閱讀
直播精華筆記合集
筆記君邀您閱讀前,先思考:
讀書時,要怎麼讀才有效?
學習時,我們到底在學什麼?
人與人的認知差異,是如何造成的?
一、構建核心認知拼圖
1. 人與人的差異,在于核心認知拼圖
什麼是核心認知地圖?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回到一個更基本性的問題——讀書或學習有用還是沒用?
對于這個問題,我想通過幾個例子來看看讀書和學習對核心認知拼圖形成的影響。
2019 年,張瑞敏先生在上海進行了一場演講,在短短 40 來分鐘的時間中,張瑞敏引用了 36 本書中的例子,其中有漢谟拉比法典,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論,有量子管理,有中國的道德經,還有契約論。
一般情況下,一個人用 40 分鐘講 36 本書或者 36 個人的知識理論,這是非常危險的表達方式,因為你每一句話都在說别人。
但聽了張瑞敏的演講之後,感覺張瑞敏已經把這 36 個人的知識都融會貫通了,所有的知識都在為其核心觀點服務。
在小說《天龍八部》中有一個高手叫 " 鸠摩智 ",他掌握了一門特别的功夫——小無相功。少林寺 72 絕技,鸠摩智用小無相功運轉得有模有樣。
金庸的小說中還有另外一個類似的神功——九陽神功,學會了它,天下功夫一看就會。
張瑞敏的這種功夫,就可以稱為 " 小無相功 " 或 " 九陽神功 "。
所謂的 " 核心認知地圖 ",也是你的 " 小無相功 " 或 " 九陽神功 "。有了這個功夫作為底座,對于其他的功夫就能一眼看透。
也有很多人像張瑞敏一樣讀了很多書,甚至比張瑞敏讀的書還多,他們越讀書,企業反而做得越差。
我有一個朋友也讀了很多書,我說的任何一本書的名字,他都能說出書中的内容,這樣一個 " 神人 " 創辦了五個公司,都以破産告終,最後收獲了一大批學生。
他和張瑞敏的差别在哪呢?
他沒有自己的小無相功,沒有自己的九陽神功,沒有建立自己的核心認知地圖,他所讀的書裡的知識還是書裡的知識。
而張瑞敏有了底層認知拼圖,把 36 個人的知識融入了海爾的人單合一、鍊群效應等變革系統中。張瑞敏把這些知識融合貫通到了自己的經營哲學中,讓這些知識為其所用。
沒有底層認知拼圖,你就化不開别人的東西,隻會成為一角書櫃。
回到讀書有沒有用的問題,這其實是無需讨論的。如果誰覺得讀書無用,請反思自己!不是讀書無用,而是個人沒有核心的認知拼圖!
2. 知行合一,構建核心拼圖
既然認知拼圖如此重要,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過去十五六年中,我訪談了 800 多位國内和國際頂級的創業者和投資人,以及各種各樣的高手。
在這個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件事:人與人可能有 90% 是一緻的,隻有 10% 是不一緻的。如果把人比作一座金字塔,這不一緻的 10% 是塔尖還是塔基呢?
如果按照常理來看,這 10% 的不一緻,應該是塔尖。
其實我們要倒過來想這個問題,10% 的不一緻恰恰是塔基,它導緻了人與人的差異,塔基其實就是底層認知拼圖之間的較量和比較。
什麼是核心認知拼圖呢?
如果大家玩過拼圖遊戲,就會有感覺,到底是從裡往外拼更快,還是從外往裡拼更快?
很多對玩拼圖不是很熟悉的人,都習慣從外往裡拼,因為從外面能先看到形狀,比如你拼一個貓,你可以先找着貓的耳朵拼上,你會覺得這樣拼起來更快。
真正意義上的拼圖高手,實際上不是從外往裡拼的,而是從裡往外拼的。
為什麼要從裡往外拼?
從裡往外拼圖,如果有一塊拼闆錯了,沒有關系,把錯的這塊拼闆拿掉,換一塊新的拼闆補充上來。可能一開始比較慢,但接下來你會越拼越快。
但如果是從外往裡拼,把外面的都拼好了,發現中間有一塊錯了,得把整個拼圖全部拆開重新拼。
所以,我們構建自己的核心認知拼圖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從内往外拼!
有人說," 年輕就是慌張,如果有一天你不慌張了,你也就不年輕了 "。
我也經曆過内心很慌張,每天看起來很忙,在各種學習,但又不知道學了有什麼用的這個階段。
直到我通過兩個人以及很多事,逐漸建立了自己的核心認知拼圖。這兩個人,一個是王陽明,一個是曾國藩。
中國自古以來文人數不勝數,梁啟超當時點評:中國有三個半聖人,其中一個是王陽明,半個是曾國藩。其實有很多文人,大家都非常尊重,比如蘇東坡。
但在企業家群體和政界中,都特别喜歡曾國藩和王陽明這兩個人,因為這兩個人是書生,是文人,他們通過讀書化用,成了真正的立功、立德、立名。
" 書生造反,10 年不成 ",但這兩個書生一上戰場,書中的知識就變成了戰鬥經驗。
從他們的例子可以證明,讀書是有用的,也可以立下不世功業。
曾國藩被列為滿清 300 年來最顯赫的漢人,他以一己之力把清王朝的命運往後推延了 50 年,而且曾國藩也是洋務運動的開辟者。
王陽明的陽明心學影響了無數的中國企業家和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先生生前也特别推崇陽明心學。
這兩個人都很了不起,我在閱讀他們的過程中,逐漸找到了自己核心認知拼圖當中的一小塊。
開始時是模模糊糊的感覺,并不太清晰。我用這一小塊逐漸把它放大,并用他們身上的某種精神特質來對照我過去所見的數百人,開始尋求他們生命當中的最大交集,看是否能印證到一起。
這就是從 " 知 " 到别人的 " 行 "。
2016 年,我自己創業了。其實創業是一件特别殘酷的事情,你講過的所有别人的故事,都會變成自己身上的事情,你會經曆很多痛苦的事。
這種過程中,你再來反觀自己,自己的 " 行 " 又變成了 " 知 "。
在 2020 年,我就形成了自己相對穩固的核心認知拼圖——知行合一。
當然,每個人的總結可能不一樣,我所看到的這些卓越的成就者身上,都具備知行合一的典型特征。
知行合一,是我用來理解世界的鑰匙,也是我的核心認知拼圖。
核心認知拼圖先從 " 知 " 中來,再把 " 知 " 放到 " 行 " 中去印證,然後用 " 行 " 反過來升級 " 知 "。
知和行是螺旋上升的,在這個過程中,知和行一刻也不能分離," 知 " 的同時 " 行 "," 行 " 的同時 " 知 "。
二、事上磨練,才能學會
1. 知行合一,應是愉悅之事
知行合一,聽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特别難。既然如此,知行合一是否特别需要毅力來達成呢?
從我個人的實踐上來說,知行合一并不太需要毅力。
因為毅力是一個稀缺品,我們常認為做一件事需要有毅力,下苦工,如果我們對所有事都需要用毅力來解決,很快就會将毅力耗盡,而這件事你也往往堅持不下去。
而知行合一是一件愉悅的事情,做一件愉悅的事并不太需要毅力來做,這是非常重要的前提。
很多人忽視了這個前提,認為知行合一需要下苦工,還經常琢磨行為背後的知是什麼,其實很多的 " 知 " 包含了無數前人的 " 行 ",不用刻意去準備。
比如,我們聽到 " 烤鴨 "" 酸梅 ",很多人都會流口水,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在說這類詞時,必然和自己或别人的某種生活體驗相結合了,它能喚起你的某種記憶。
2. 知行合一的起點,是心無外物
王陽明書中有一個案例。
假如你看到了一個小孩掉到了井裡,很可能來不及去想 " 什麼是知,什麼是行 ",你會遵循人的本性,本能去把這個孩子救上來,這就是 " 知行合一 "。
遵循本性,莫向外求,你遵循自己的内心,這一刻,你就達到了 " 知行合一 "。
那在什麼時候不能做到知行合一呢?
假如你看到孩子掉到了井裡,而你在想:這個孩子是官宦家庭的,我得趕緊把他救起來,還要安慰安慰他;或者這個孩子一看就是普通農民家庭的,我出于善良,同樣把他救起來。
這時候," 行 " 雖然是一樣的,但 " 知 " 卻不一樣了,知和行已經分離了。
所以,當你在心中思考救起孩子的好處的時候,你的本心被私欲所蒙蔽,找不到自我了。
讀書、修行等行為的目的,都是為了擦掉遮蔽良知的那層私欲。
南京大學的郦波老師對陽明心學有一個一句話的總結:陽明心學的起點是 " 心即理 ",心無外物,世界都是由你的心境所造成;而它的終點是緻良知,連接起點和終點的就是知行合一。
3. 知而不行,不是真知
再比如筆記俠做了大量的知識整理、提純、轉化,這個事是知還是行呢?
很多人來筆記俠學習知識,認為這是 " 知 "。如果你也這麼想就錯了,你低估了筆記俠的意義和價值,自己也不會有什麼收獲。
筆記俠将很多成功人士的演講和分享集合在一起,其中包含無數的 " 知 " 和 " 行 ",如果你看完之後不能解決一個問題,這就不是真正的學習。
這個問題是什麼呢?
當我們學習所有知識的時候,如果合上書本,要問一句 " 這和我有什麼關系?",這時的學習才是真正的學習。
" 知而不行,不是真知 "。所以,知和行是一時一刻都不能分離的。
即便你非常熱愛學習,也特别享受學習的過程,但因為熱愛學習而不去上班,學得走火入魔,沉浸在 " 知 " 的世界中,不願意面對 " 行 " 的世界,那也是不對的。
要知道,在 " 行 " 的世界裡才藏着真知。因此,知和行一定要通達融合。
王陽明認為,人這一輩子最重要的事就是在事上磨練。
他在廬陵當知縣時,講課講得特别好,很多人來聽課,當中不乏職位比他高的官員。
有位高官聽了他的課之後向王陽明說:老師,你的課講得太好了,我這回去就辭官,來跟你學習。
王陽明對這位高官說:長官,你還沒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學習啊!你每天處理的那些瑣事才是真正的學習,你應該在事上磨練,才能達到知行合一啊!
所以,知行合一不應該在書上磨,應該在事上磨練。
陽明心學是非應試教育,對科舉制度完全沒有作用,不僅在明代非常受歡迎,對後世影響也極其深遠。其實是因為陽明心學是讓你在實際中解決問題,達到知行合一。
三、回歸本質:緻良知
1. 選擇是人生常态
電影《教父》中有一句台詞:1 秒鐘能看透問題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也看不透本質的人,注定不一樣。
《達芬奇傳》中有一句達芬奇的話:你隻看到了水流過水槽,而我看到了 1 萬種可能。
教父的例子是從多看到少,而《達芬奇》的例子是從少看到多。從多看到少是本質,從少看到多也是本質。
看到本質的前提是什麼?
前提就是 " 緻良知 ",有了良知,就能更接近問題和事物的本質。
良知具有道德性,但不完全是道德性,良知不僅僅是良好的知識,不僅僅是對的知識判斷。
世上最難的是判斷和抉擇,拆彈專家面臨着選擇紅線還是藍線的問題,成年人面臨着擇偶的問題,面臨着選擇打工還是創業的問題,面臨着選擇這家公司還是另一家公司的問題,都是如此。
2. 良知,抉擇的标準
人生中充滿了選擇與被選擇。這些選擇和被選擇并不像電影中拆彈專家剪紅線還是藍線那麼簡單,所有這些問題的背後都有一系列的邏輯推演讓你做出一個抉擇。
所以,判斷和選擇是人生智慧。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良知提供了一把尺子,提供了一個方圓,做的事是對還是錯,該幹還是不該幹,問問你的良知就行。
如果心沒善惡,沒有正确或錯誤的判斷,回到本心做出該有的行為。
3. 心放下,手才能松開
五星控股的董事長汪建國給我講了他賣五星電器的故事,從這個故事我們能更方便地理解良知即判斷的道理。
在決定将五星電器賣給美國的百思買之前,汪建國内心非常痛苦。
離交易時間還有倒數幾個小時,汪建國站在酒店的玻璃窗旁眺望黃浦江,心中也在思考:賣還是不賣呢?
賣了,自己能賺一筆錢,成功套現,但賣了又舍不得自己培養起來的公司;不賣,接下來該怎麼幹呢?賣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他在窗邊不知不覺站了近兩個小時,而在他心中可能僅僅過去了 15 分鐘。
後來他想起在新加坡上學時,老師給他講的印度人抓猴子的故事:印度人在一個窄口玻璃瓶中放一個栗子,猴子看到後就把爪子伸進去抓栗子,但猴子把栗子抓住後就不撒手了,猴子的爪子再也從瓶子裡面出不來了。
當猴子的爪子出不來之後,即使旁邊還有香蕉,還有蘋果,還有更大更好的水果,因為爪子被瓶子限制住了,沒有辦法再去拿更多的水果了。
關鍵時刻,這個他聽了很多遍的老故事對他産生了影響。
他想,如果我此刻不放手,和猴子有什麼區别呢 ?
我現在的放手,賺了錢,不是為了不幹事,而是為了拿着錢去幹更有價值的事。我如果不放手,五星電器也不過手中那個棗子,可能也就錯過了身邊更好的水果。
為什麼手放不開呢?
你以為是手的問題,其實是心的問題,因為你的心放不開,所以你的手也放不開。手放不開,拿不到更好的東西,無法做出好的判斷和抉擇。
我們經常會遇到瓶頸,瓶子口就那麼大,你放開了就能出來,你攥着拳,就不能出來。
當我們提到瓶頸,一直以為責任在瓶子,其實瓶頸的含義根本不在瓶子,瓶頸是你不放心,心不放開,手就松不開,才會出現瓶頸。
他通過一個故事回歸到了問題的本質,其實這個故事隻是驗證了他内心的想法,最終激發了他的内心,這一刻,我相信他進入了 " 緻良知 " 的狀态。
什麼是 " 緻良知 "?
我們無需用很多理論來證明它,有時候在很簡單很平實的事件中,回歸自己,觀望自己的心,讓它幫你做出判斷和抉擇。
四、輸出倒逼輸入,讓知識更有用
怎麼才能讓知識更有用呢?
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通過輸出倒逼輸入。這是我使用多年的方法,也推薦給了很多朋友。
具體怎麼做呢?
假如你在某一天把一本書讀懂了,當然,你自己讀懂,這是一個層次。
但你要把這本書講給你的同事、同學或者朋友聽,你為此準備所花的時間可能是單純閱讀的好幾倍,但它所産生的效果則是非常明顯的。
隻有輸出的壓強足夠強,輸入的壓強才足夠強,兩個壓強是相等的。
在實踐中也是這樣。雜志社的學習會要求每個同事每周都要拆解一本書,同時要講給所有的同事聽,哪怕講得磕磕絆絆,哪怕講得很不完美。
在這個過程中,誰是最大的受益者呢?
一定是你自己。所以不要以為分享是對别人有用,最大的受益者一定是分享者本人。
當你要講一遍的時候,一定會先複習一下,自己想一想,把自己的思路再理一理,這樣思想的鋼印會更加牢固。
通過輸出的壓強倒逼輸入,把别人說過的話換一種方式講一遍,讓知識更加有用。
比如你聽了一場演講,别人問你講了什麼,你說不出來,你隻能說印象太好了或者太差了,如果這樣,最終吃虧的都是你自己。
但你能用自己的話,把這些分享重新講一遍,對錯已經無關緊要,這個過程才是對自己真正的負責。
所以一定要勇敢地表達,勇敢地講給别人聽。其實你不是講給别人聽,而是在講給自己的内心。
知行合一,從通過輸出來倒逼輸入開始。
疫情這幾年,大家都非常不容易。前段時間舉辦的企業家年會,大家不約而同地談到了悲觀和樂觀的問題,最後達成了一個共識:悲觀者更接近真相,樂觀者更接近成功。
你可以選擇悲觀,這樣你什麼都能明白;你也可以選擇躺平,你可能就需要找二舅治愈你的精神内耗(筆記俠注:2022 年,B 站的火爆視頻《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無論做何種選擇,都是個人的決定。
但即使把所有的事情都想明白了,生活還依然要繼續。所以,樂觀者永遠前行,知行合一是為樂觀者準備的最好工具。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做筆記也是一種用輸出倒逼輸入的好方法,提升總結精煉能力,讓知識更加有效。筆記俠推出的21 天高效能筆記實戰營,經過4000+筆記達人驗證有效,歡迎你一起參與學習,通過筆記能力來構建自己的認知地圖。
2023 年首期時間
2 月 8 日 -28 日⏰
掃碼搶占名額
分享、點贊、在看,3 連 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