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做出海生意的朋友,都在關注一系列新聞:拼多多旗下的 Temu、Shein 等跨境電商平台,在一些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國家,遭遇了強監管。
我随便給你摘錄幾條新聞。
比如,在越南。
越南要求 Temu、Shein 和 1688 等跨境電商平台在 11 月底之前,向越南工業與貿易部完成業務注冊。
在手續完成期間,這些平台須暫停服務、商業和廣告活動。如果這些平台在 11 月底前未能滿足規定要求,将被封鎖應用程序及限制域名。
再比如,此前幾個月的印尼。
當地時間 10 月 11 日,印度尼西亞通訊和信息部長 Budi Arie Setiadi 表示,該國已緻函蘋果 App Store 和谷歌 Play,要求平台下架拼多多的海外電商平台 Temu,以保護本國中小企業免受低價産品的沖擊。
爲什麽會這樣?有人說,這是一些平台的低價策略惹惱了當地人;有人說,這是針對中國企業的政策迫害;還有人說,這是當地法制不完善,政策不透明。
很多人問我的看法,我覺得,這件事本身并不複雜,就是在一些國家的政府看來,中國制造業産能的湧入,損害了本地企業的利益。
上周的文章裏,我就分享過一個故事:在印尼,想買到一條像樣的毛巾,居然要花 100 塊人民币左右。而當地人的月薪,也就是一兩千塊。也就是說,一個月工資隻夠買十幾條毛巾。
爲什麽會這樣?因爲很多印尼人,就是靠着低端制造業在工作。海量低價中國産品的湧入,就會對當地的就業與經濟造成海嘯般的沖擊。
因此,他們要做出反制。
有人說,這是逆全球化。有人說,這是貿易保護主義。我覺得,這些批評或許都有道理。
但一個事實卻是,無論我們如何讨論,都不能改變當地人、當地政府的想法。那對于希望出海到當地的中國企業來說,我們能怎麽辦呢?
很巧的是,上個禮拜我剛從越南和印尼調研回來。和很多在當地深耕多年的中國企業,以及希望去東南亞做生意的企業家有所交流。
因此,對于出海、對于監管,我有一些或許不夠成熟、不成體系的思考。今天分享給你,希望能對你有所啓發。
首先,出海能不能賺到錢?
當然能賺到錢,這些年我們已經看到了無數成功的案例。
但是,對于出海賺的是什麽樣的錢,很多人其實有着 " 誤解 "。
出海的錢,不是掉在地上的錢。如果你抱着 " 遍地是黃金 " 的心态來撿錢,那一定撿不到。
出海掙錢,一定是因爲你用自己獨特的優勢,解決了當地人無法解決的難題。
如果心态沒有完全擺正,就很容易遇到問題,比如,合規。
合規,是所有出海企業終将遇到的難題。
有人說,不對吧,我現在就沒遇到呀。我賣貨、他交錢,我們單純做生意,不讨論政治、不涉及宗教、更不争論意識形态,這能有什麽問題?
我會說,那隻是因爲你現在規模太小,當地政府看不上這仨瓜倆棗而已。
規模小的時候,一切都好說。但隻要做大,這個難題就一定會來。
而你身處異國他鄉,國内的法律,幾乎無法給你提供保護。消防、環保、稅收,甚至是你門口的招牌。隻要想查你,最不缺的就是理由。
但是你看,至少目前,絕大部分國家的政府,對外商投資,還是保持着極度開放的心态,給出各種優惠政策。
比如,這次去到越南,來到胡志明市附近的龍江工業園,我就被這裏的稅收優惠政策驚到了。
這裏的政策,叫" 四免九減半 "。什麽意思?首先,越南法律規定的企業所得稅,是 20%。這是一個對比基數。
但是,隻要你來這個園區,自從有收入那年開始算起,15 年的所得稅都是 10%。而且,從盈利之年算起,4 年是直接免稅的。
數字太多看着迷糊?沒有關系。你隻需要知道,總的算下來,相當于你來注冊投資的 15 年裏,需要交的企業所得稅是 3.5%。
20% VS 3.5%。就是這麽低。有的企業說,隻要搬進來,光是這頭 15 年的稅收優惠,都能給它節約出兩三個廠。
那麽接下來,問題來了。
你猜猜看,越南政府給出如此誇張、簡直近乎白送的稅收政策,是爲了什麽?
難道是爲了讓中國企業占盡當地的人工和原材料優勢,進而滅掉本土制造企業嗎?
當然不是。
他們當然是希望借助外資的力量,發展自己的經濟,讓所有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富足。
沒錯,40 多年前,中國人正是抱着這樣的心态,看待那些來中國淘金的外資。今日的東南亞,正如那時的中國。
曆史不會重複,但會押韻。隻是這一次,我們從追趕者變成了攜手者。
最近幾年,有一股思潮特别火:逆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很多人對此特别不能理解。認爲這完全與自由貿易的現代社會基本常識相抵觸。
但其實,這種思潮的本質,就是在一些人看來,他們沒法從全球化中收益了,甚至是利益受損了。
比如,我們可以粗略地把一個國家分爲 3 撥人:C 端、B 端、G 端(G 端即 government,政府)。
假如你進口便宜的毛巾,賣到印尼。C 端消費者固然是獲利了。但 B 端和 G 端呢?
未必。
B 端因爲低價商品的引入,可能工廠破産、工人失業。
而 B 端破産,更會導緻 G 端的稅收減少。
因此,他們就一定會抵抗、會反擊。這世上最招人恨的事情,就是斷人财路。就像在别人的魚塘裏撒網,不管你網多大,都會被主人趕走。
任何商業模式,如果隻是滋養了自己,卻沒有讓合作方,也就是這個國家變得更好。那最終一定會遭遇猛烈的監管和社會的反噬。
所以我覺得,出海做生意,或許有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和當地的中國人和華人做生意。本質隻是換個地方做你熟悉的生意。
第二個層次,是和本地人做生意。隻有做到這一層次,才算是一家真正的 " 全球化企業 "。
而第三個層次,是和這個國家做生意。當然,賣的不是政府采購項目,而是幫助這個國家一起變好,賣給他們一個更美好的明天。
而這,也會是更長久、阻礙更少的商業模式。
就拿印尼來說,此前的文章裏我分享過,印尼政府極度重視中小企業的利益。如果你把一些極低價格的産品拿出來,擾亂市場,這些本地企業就無法盈利。那麽,就一定會受到嚴格的法規限制。
但是,如果你換個方式,去做印尼線下幾萬家小店的供貨商呢?在你的幫助下,他們提高了運營效率,也獲得了相對更便宜的,不在法規限制内的品類供應。于是,幾萬家門店,十萬個家庭,可能都會因爲你的存在而變得更好。
自然,你就不會受到來自政府的限制。
真正的出海,不是搶别人的蛋糕,而是和當地人一起烤出更大的蛋糕。
我是來幫你們掙錢的,而不是來搶你們飯碗的。
這一年,我走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出海企業。走着走着,我越來越有了一種感覺:
出海,不是去問每個地方的人,你需不需要我的商品?需不需要我的商品?比你本地買的便宜,便宜得多,買點吧。
出海,是成爲對當地的貢獻體,是反過來問他,你需要什麽?我能爲你做點什麽?是賣給當地的國民和政府,一個更美好的明天。
然後,我從這個過程中,拿走我應得的那一部分利潤。
同時,當我幫你富有,你有了錢、有了消費力,就可以購買更多我生産的産品,持續共赢。
或許,這一代出海的中國企業,要放下那種 " 天朝上國 " 的心态,轉向一種範仲淹式的 " 胸懷天下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不是來大撈一筆,把當地的資源搜刮殆盡就跑。而是紮根當地,用我們的資金、技術、管理,幫你們一起建設更美好的家園。
不是爲了征服世界,而是爲了鏈接世界;不是爲了證明自己,而是爲了成就彼此。
因爲,幫别人成功,才是自己成功的最簡單路徑。
這些思考,與你共勉。
*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觀點 / 劉潤 主筆 / 歌平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