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董指導
2014 年 11 月,紮克伯格邀請馬斯克來家裏吃晚餐。主題是希望讓馬斯克相信,AI 并不可怕。爲此,他還專門叫上公司兩位資深 AI 研究員。但三英不敵呂布,小紮哪裏是大馬的對手,洗腦并不成功。馬斯克堅定表示:我真的相信過快的人工智能是危險的。
2015 年,YC 總裁 Sam Altman 奧特曼,也請馬斯克來吃晚餐。他在斯坦福大學附近也組織了一場晚宴,主題也是關于人工智能,但是他的主題是 " 人工智能是惡(evil)的 "。這就很對馬斯克的胃口了。
先不說這個觀點和馬斯克想法一緻,單單這個晚宴口号,就很讓馬斯克點頭,很容易讓人聯想是不是在反諷 AI 領域發力的谷歌。後者口号正是 "Don ‘ t be evil",而且還剛在 2014 年完成了對當時著名 AI 公司 DeepMind 的收購。
馬斯克對谷歌的收購是十分反對的,他認爲谷歌不關心人工智能的安全,不關心人類的命運,隻在乎賺錢。
爲了安撫馬斯克,谷歌的拉裏還組織了個關注 AI 風險的 " 安全委員會 ",而且邀請了馬斯克作爲委員。第一次大會就在 SpaceX 舉行,但作爲地主的馬斯克,感覺自己就是《黑金》裏開着淩志去開會的人。委員會就是個空架子。
據說,這次會議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召開。
所以,馬斯克對于谷歌發展人工智能,是帶着極大不信任的。因而,當他和奧特曼在宴會深度交流後,一拍即合,做一個由非營利的實驗室推動的 " 安全的通用人工智能 ",而不是讓 AI 被商業化的大公司們把控。
說白了就是創業公司對抗谷歌,開源對抗封閉,非營利對抗商業化。
這就是 OpenAI 誕生的背景。
起初,馬斯克、奧特曼等人,都是發起人、投資人,并不參與實際運營工作。而是邀請了 Ilya 伊爾亞等人來推動。
Ilya 也就是此次 " 逼宮事件 " 的主導者之一,也是 AI 領域技術大牛。他是 AI 教父辛頓 Hinton 的學生,AlexNet 模型的三位參與者之一,該模型被百度、谷歌、微軟激烈競拍。
2015 年,帶着 10 億美元的 " 投資承諾 ",以及一票技術大牛,OpenAI 高調開張。第二年還拿到了老黃贈送的超級計算機 DGX-1。
當時的 AI 領頭羊,毫無疑問是谷歌。AlphaGo 不僅彰顯了實力,也在全球樹立了 AI 的形象,算是 AI 走進大衆的科普先鋒。
OpenAI 技術大牛很多,一個優點是 " 不封閉、不古闆 "。模型的訓練,也用了谷歌雲。而且,當他們發現谷歌 2017 年發布的 Transformer 架構非常好用後,立刻堅定擁抱。在生成式語言模型上,傾注全力,大力出奇迹。
訓練模型是要花錢的,千萬美金嗖嗖嗖的就不見了,關鍵是還沒出什麽成果。這也難怪,畢竟生成式 AI 的能力湧現,是要靠大量算力、數據堆積出來的。那時候,還沒人敢肯定模型一定有湧現,但好處是,也不需要擔心有沒有。畢竟是非營利組織,是爲了人類長期福祉。
雖然馬斯克總是幹一些燒錢的長期生意,但他對 OpenAI 的燒錢卻有點不滿,甚至提出和特斯拉并一起得了。隻是遭到了拒絕。
但總這麽燒錢也不是個事兒。于是,在 2018 年,奧特曼從出資人,變成了 OpenAI 的 CEO。他的目标就是 " 商業化 "。
随後,OpenAI 完成了一次改變,從非營利變成了營利、非營利的結合:營利實體受董事會監督,員工和投資人獲得有限的回報,其他收益歸非營利實體所有。
這種混搭,在前幾年的達摩院身上也有體現。
産權界定清楚後,融資就開動了。最大的一筆莫過于微軟的投資,錢出的不多,但是雲資源可以給 OpenAI 免費訓練用。
有錢、有技術、有算力之後,OpenAI 終于在 2023 年等到了 " 湧現 ",ChatGPT 火爆全球,生成式 AI 成爲各大科技巨頭不得不發力的科技趨勢。當然,各大巨頭也享受到了這波紅利,無論算力的英偉達、還是應用的微軟,都市值大漲。
微軟也加大了對 OpenAI 的投資力度,簽下了獨家合作協議,作價百億美元的支持。
OpenAI 的估值一路上漲,但也迎來了批評。馬斯克抱怨,自己當初是想對抗大公司的,怎麽最後還是回到大公司懷抱了。于是,不得不自己又成立了 AI 公司。而谷歌高管也表示,OpenAI 的技術沒強壁壘,隻是谷歌更考慮了安全性等問題。
至此來看,2023 年的 OpenAI 和 2015 年比,基本是 180 度翻轉了。最少,鈍角肯定有了。
所以,這不免會引起當時發起人的不滿。
11 月 18 日,OpenAI 董事會突然發布消息,炒了奧特曼鱿魚。随後,一路反轉。
先是奧特曼打算自己創業;
後又傳出談判成功、繼續當 CEO;
再後來,董事會明确說不會讓奧特曼當 CEO;
随後,OpenAI 員工在推特上 " 蓋樓 " 表示,如果沒有員工、公司啥都不是,以此來支持奧特曼。
随後,消息稱,奧特曼加入微軟。微軟股價随後大漲 2%,千億美金。
然後,戲劇的高潮來了,近 600 名員工表示,希望董事會辭職,不然自己就辭職。而且,Ilya 也表示 " 我錯了,如果可以重新凝聚公司,願意做任何事情 "。科學家的單純,展示得一覽無遺。科學家在商戰中的脆弱,也表現得非常充分。
隻可惜,Ilya 的表态沒有(準确的說是,目前還沒有)赢得奧特曼回歸,而是奧特曼對他發言的轉發,并配了三個愛心,看上去好像在說,打 call,666。
從起初的 " 董事會宮變 ",到目前的 " 員工嘩變 ",說明了一個道理:聖人隻能是稀少的,情懷也要飯吃飽的。
雖然科學家們對人工智能風險的擔憂是對的,延緩、甚至暫停一些研究進展,是出于對人類全體命運的擔憂,是極其高遠情懷的支配。但對于經曆過非營利時的 " 困窘 " 和營利時的 " 高光 " 後,大部分員工依然會願意選擇後者。
收入改善、估值上漲,不香嗎?更何況,看到自己的技術,被商業化應用不也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兒。用愛發不了電,更何況大模型訓練還極其耗電。
因此,根本都不需要所謂微軟陰謀論的介入,單單群衆的呼聲,已經是非常明顯的力量了。
OpenAI 至此沒有情懷,隻有深圳青年們的 " 搞事兒都是搞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