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木子
少年商學院新媒體部編輯
芬蘭紀錄片導演皮爾喬 · 汗卡薩羅曾說:" 兩個劇情片導演見面的時候,總是在讨論錢。而兩個紀錄片導演見面的時候,總是在讨論世界。"
而這也正是我想讓娃看紀錄片的原因。
在我看來,紀錄片最大的魅力是真實。
從小愛看紀錄片的孩子,思維格局與眼界都不一般。
一部好的紀錄片,能給孩子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更像是一種無形的教育。
觀看過多部影片後,我最推薦的還是這部央視曆史紀錄片——
《重生技:化腐朽為神奇》
所謂央視出品,必為精品。
這部紀錄片一共八集,每集講述一件文物,以現代科技角度關注塵封國寶 " 涅槃重生 " 以及 " 永葆青春 " 的過程。
看完才知道,原來文物也會有 " 老年病 ",它們甚至還會患上 " 癌症 "。沒辦法,這都是埋在地下千百年所落下的 " 病根 " 咯。
那怎麼辦呢?别怕,一劑 " 黑科技 ",包你藥到病除!
采用高科技手段,為 " 生病 " 的文物進行一系列的診斷與治療,如:拍 CT、照 X 光、打點滴 ......
甚至還會借助大蒜、薄荷等神奇力量,為文物 " 重拾青春與活力 "。
科技與文物相遇,究竟能擦出怎樣的火花?
各位家長不妨趁着假期空閑時間,帶娃一起走進神奇有趣的文物修複之旅,感受這部短小精悍的精彩作品。共同了解中華民族輝煌的曆史文化,學習新奇有用的化學知識。
有一分能力,做一分事
在三星堆挖掘工作中,考古人員遇到了最大的難題——象牙的提取與保護。
挖出的象牙,已完全失去了基本的形态,處于粉化狀态。
早在兩千多年的古蜀國,象牙就被視為尊貴的象征。
在三星堆遺址中,每一個祭祀坑的最上層都鋪滿了象牙,下面才是青銅器和玉器。
盡管這樣,象牙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視的。它裡面所蘊含的古 DNA(脫氧核糖核酸),是我們探索和了解古代經濟文化與自然生态的密碼。
除此之外,象牙還是一種天然有機質,對于黴菌來說,可是寄居的好地方。
象牙出土後,如果不加以控制,很快就會被分解掉。
這時就需要一種靈丹妙藥,讓象牙不再腐朽,那就是大蒜。
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姜标研究員從古埃及中獲得靈感,古埃及人用大蒜來包裹木乃伊,把大蒜搗掉後,用布将死去的法老包裹起來,便能保存至今。象牙亦可如此。
不得不說,大蒜也忒有本事了!
從大蒜中提取的大蒜素碰到黴菌後,會分解出硫酸類化合物,很容易與黴菌上的蛋白結合,從而把它消滅。
于是,研究人員将大蒜搗碎,用有機溶劑将大蒜中的有用成分提取出來。
經過一系列的操作後,大蒜素終于被提取出來。
可新的問題也随之而來,一頭大蒜中,大蒜素的含量極少,就算把全國一年的大蒜都用來制造大蒜素,也是杯水車薪。
沒辦法,化學工作者隻好反複進行測試研究,這才得到了高純度的制劑。
這時大家可能會有疑問,提取出來的大蒜素是要往文物上塗嗎?真的不會很臭嗎?
别急,姜标研究員給咱們科普了一番。
原來,大蒜素本身是不臭的。我們之所以覺得臭,是因為它裡面有一種叫乙硫醇的化合物。
這就是導緻我們切蒜流淚的因素。
隻要把它稀釋到一定濃度,臭味也就自然消失。
最終,咱們所看到的像口香糖一樣的東西,其實就是姜标研究員團隊所設計出來的大蒜素産品。
這不僅能夠保護文物不再受黴菌的入侵,還能用于象牙等文物的提取與保護。
36 年前,由于技術的不成熟,難以保護脆弱的象牙,科研工作者主動暫停了三星堆遺址的發掘工作。
而現在,之所以會重啟,較大程度上來自于科技工作者們在封護、保濕、存儲和除黴等方面的技術突破。
科學技術的進步,讓更多的文物得以 " 重生 "。
這從中也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有一分能力,做一分事。
有多大的能力,我們才去做多大的事。若明知不可為,為而為之,最終可能會适得其反。
不得不感歎,科技,真的能改變很多東西!
感悟考古人的創新與恒心,
學習科學小知識
給人和動物打針,這是很常見的事情。
但你聽說過,給木頭打針嗎?這我還真的第一次見。
這次要 " 治療 " 的是明嘉靖三十八年内官監太監趙諒的棺椁,充滿故事又飽經創傷的 " 皮膚 ",究竟會帶給我們怎樣的驚喜呢?
為了更好地為漆棺 " 做手術 ",研究人員還特地為它建造了一間 "ICU 病房 "。
手術第一步,當然是先處理磕破的 " 皮膚 "。
因為皮膚開裂的地方,最容易滋生細菌,如果不加以處理,木頭可就要遭殃咯。
先用防黴劑加酒精再加水,配成一個防黴劑體系,然後對漆皮表面進行擦拭。
雖說表面的黴菌可以靠擦拭藥劑來消除,可這 " 疾病 " 早已深入骨髓,難以根除,怎麼辦呢?
打針呗。
研究館員将針紮進木的椁闆裡,除黴劑會順着輸液管進入 " 機體 ",繼而滲入全身,将每根 " 毛細血管 " 裡的黴菌通通清除。
雖然 " 疼 " 了點,但漆皮終于擁有了健康的 " 體魄 "。
手術第二步,修複破損的皮膚。研究館員将脫落的漆皮進行了一些科技檢測,發現漆皮很薄,并且它的組成有五層,加起來隻有 0.1mm,一觸即碎,還能拼湊回來嗎?
一般來說,是不能的。但如果是因為太幹而易碎,那麼将它變軟,是不是就可以了?
研究館員一共篩選出 12 種回軟劑,最後選用 PEG(聚乙二醇)。
你知道嗎,我們生活中用到的一些護膚品,如洗面奶、面霜、護手霜等,都具有聚乙二醇成分,它是一種保濕劑,也具有回軟功效。
滿身羟基的聚乙二醇,擅長抓住身邊和空氣中的水分子,将水分填滿皮膚空隙,從而起到舒緩、軟化的作用。
看完以後,化學知識蹭蹭上漲!!
那用到漆皮上,也有這樣的效果嗎?
能是能,隻是工序有點複雜。
首先得泡,其次是清洗,然後再泡到回軟劑裡面,最後用有機玻璃闆夾住并封起來。
過不了多久,它們就能重新回到 " 母親 " 的懷抱啦!
有時遇到 " 鬧小脾氣 " 的漆皮,還會拿熨鬥熨,幫助回軟。
掉落的漆皮一共 300 多塊,都要逐一貼回去,這就對粘接劑以及技術的要求比較高。
粘接劑過稠,漆皮會皺,粘接劑過稀,就會粘不住。
經過專家論證,最終選擇了天然漆作為粘接劑。
研究館員用小毛筆蘸取适量的大漆,把漆皮貼回去,然後用噴過 PEG(聚乙二醇)的紙吸附多餘的漆。
最後,用噴過 PEG(聚乙二醇)的宣紙,将粘貼過的部位固定。整個回帖流程就完成了。
最終,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便是一幅驚豔衆人的明代 " 清明上河圖 "。
除了象牙和漆皮的 " 重生 " 小故事,片中還向我們呈現了絲綢、青銅、書畫、鳳冠、竹木漆器以及彩繪陶器等文物的修複之旅。
影片雖短,但意義非凡。
文物之所以能 " 重煥青春 ",離不開文保科技工作者們的努力與嘗試,創新與開拓。更重要的是,還是 " 黑科技 " 的幫助。
他們的共同目的,都隻是為了讓文物能夠保存得久一點,再久一點。
在這裡我想問一下大家,文物為什麼會殘損與發黴,是惡劣的地下環境所造成的嗎?
其實不是的。
造成文物受損的根本原因,其實是變化。
環境在不斷變化,而文物沒變,那解決的辦法是什麼呢?
首先就要适應變化。
就像我們人一樣,天冷了會穿衣,餓了會找東西吃 ......
我們這一生都在經曆變化,适應變化,與變化和解。
當我們去認真對待 " 變化 " 的時候,它往往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結果。這在修複文物的事情上便體現得淋漓盡緻。
其實修文物這件事情并不是一勞永逸的,我們明明知道它遲早會再壞,可為什麼還是選擇修複?
隻因它們是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時代送給我們的寶貴 " 禮物 "。盡管被歲月磨平了痕迹,但它們依舊燦爛輝煌。
通過紀錄片《重生技:化腐朽為神奇》,能讓孩子感悟考古人的創新與恒心,學習課本上未曾見過的科學知識。同時也告訴他們,要有一顆不驕不躁的心,遇到問題要勇于解決、迎難而上,方能成就更好人生。
還記得影片中的一句話:
" 世間繁雜,唯有内心充實與堅定,方能處亂不變,悠然長存。文物如此,人,也如此。"
資源領取 | 點擊下方「預約」,并返回「少年商學院」公衆号對話框,回複「領資源」入群,我們會把本文提到的紀錄片《重生技:化腐朽為神奇》的觀看方式發送給您!
直播預約 | 12 月 31 日(周六)晚上8 點,少年商學院創始人張華老師将與大家分享:「教育的留白 2023:張華跨年演講暨全年 300 場直播總結」,點擊下方「預約」按鈕,或識别下方二維碼,開啟直播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