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養家觀察
這些年經濟形勢不佳,有一個較爲普遍的現象:女性成了很多家庭的養家主力。
不說劉濤之類的明星故事,且說這些年的城市中産失業潮。從房地産、金融到互聯網 * 大廠,這些高大上的行業,都曾大量誕生較高收入的城市中産家庭,近年來,随着相關行業收縮,筆者大量前同事和朋友失業。
再細細一算,男性朋友 / 前同事失業的概率要明顯大過女性。究其原因:
首先,雖說 " 婦女能頂半邊天 ",多數行業(時尚、服務等部分行業外),男性在職級、收入上都要高于女性,一旦行業或企業不景氣,男性被優化的概率就要高過女性。而在面臨降薪、調崗之類的 " 優化 " 時,男性更容易抵抗,而女性的韌性和靈活度更強;
其次,女性工作穩定性要整體優于男性。以往經濟形勢好,外部機會多的時候,男性在就業市場表現更活躍,當外部機會減少,女性穩定性更好的優勢也就更明顯;
随之,在再就業過程中,面對崗位下降、工資打折之類的既定現實,女性更接地氣,韌性、适應性也都要強于男性,因而再就業的速度也要更快。
所以現實中,我所見的許多家庭,女性越來越多地承擔了養家的負擔。不少男性朋友的待業時間,甚至已長達數年。尤其當一些男性朋友還以炒股、投資、理财爲名 " 養家 ",其給家庭資産結構和生活帶來的沖擊往往還要加倍!
不光城市中産," 鄉村中産 " 也是如此。譬如貨車司機,相當于鄉村技術崗位,向來是鄉村較高收入群體,以往月入過萬都是平常,如果是車主,收入還更高,堪稱 " 鄉村中産 " 群體。
中國有高達 3000 多萬輛載貨汽車,以每輛汽車配 1.5 名司機算(長途卡車必須配置 2 名司機),擁有 4000~5000 萬貨車司機群體,我老家不少親友、鄉鄰就是其中的組成。這些司機基本都成家立業(要不是家庭壓力,誰願意這麽拼),按一戶 3.5 人算(農村家庭人口較多),那麽,這個行業就養活了 1.2~1.6 億人口!
類似上述房地産、金融、互聯網 * 大廠中産,貨運司機群體堪稱近年收入落差最大的鄉村群體。這些年,随着社會投資趨緩,貨源減少,運費走低;
另一面,油價、過路費、保險費、挂靠費等剛性支出居高不下,加上賬期時間差(運費延遲支付而上述各種費用實時支付),貨運利潤被大量擠壓;
同時,互聯網貨運平台的發展,在提升效率的同時,降低了貨運企業和司機的議價權,使得司機們從 " 鄉村個體 " 成爲 " 平台打工者 ",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行業利潤,貨車司機群體或大量失業、轉行,或艱難維持。
與城市類似,更高收入群體更容易受經濟形勢沖擊,而鄉村務工女性相對集中的工廠流水線崗位影響較小。因此許多鄉村家庭,女性養家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重新看見女性
現實中,女性在職場上所承受的犧牲,一般要比男性更高。比如女性更在乎家庭,更排斥異地調動或長期差旅,相應地影響到因此帶來的職業發展。
特别當女性面臨生育時,不得不按下事業發展暫停鍵,對職業發展影響更大。而一旦一些女性因此選擇事業而不孕,又将承受較大的家庭和社會輿論壓力,尤其在當前中國新增人口塌陷的 " 人口危機 " 情勢下。
一面是在外," 婦女能頂半邊天 ",而且頂的面積越來越大,另一面是在内,不斷增加的家庭生活負擔。
女性往往是家庭生活的 " 頂梁柱 "。家庭生活,通常體現爲家務、人際往來、柴米油鹽醬醋茶等日常生活、孩子教育及理财管理等幾大方面,顯然,大多數都是由女性主導。相比男性在主外的 " 頂梁柱 " 行爲,這些家庭内部的 " 頂梁柱 " 行爲,往往不容易被看見,但又是事實存在。
尤其當女性越來越多地承擔起養家責任,她們需要同時面對在外和在内雙重負擔,又難以像男性一樣在外通過休閑、娛樂、社交釋壓時,女性的身心壓力,通常都是加倍的。而一旦中年女性通過情緒表達出來,又總是被冠以 " 更年期 " 之類的社會歧視——男性若如此,照樣也得 " 更年期 "。
當前經濟形勢下,大量女性群體同時承擔内外雙重 " 頂梁柱 " 角色,其身心壓力,往往不是男性群體所能理解的。現實生活中,不論家庭沖突隐患的增加、女性主導的離婚率的急劇提升,還是網上四處可見的吐槽,紛紛驗證了女性壓力和疏導不足的現狀,需要引起城鄉家庭和社會重視。
未來會好嗎?
這些現象會好轉嗎?恐怕不一定。
時光回到 20 多年前,世紀之交的 1998~2002 年左右,中國社會掀起了一場影響深遠的國企大改革。彼時的國有企事業單位員工,堪比現在的城市中産,有技術、收入高、有組織保障,且身爲 " 工人老大哥 ",社會地位還更勝一籌。
但結果呢?往往是今天還在辦公室簽批文件,第二天該下崗還得下崗、該上街擺攤還得上街擺攤。甚至像《漫長的季節》描繪的那樣,騎着自行車載着自己的妻子去夜總會陪酒。
時代的列車轟然駛過,總要有人付出成本。上一代 " 城市中産 " 不淘汰,民營經濟、我們這代 80 後就沒有那麽多機會,中國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經濟發展的阻力就要更大!那今天呢?00 後年輕一代的機會在哪裏?數(數字)智(智能)經濟的列車難道要踩刹車?
一個悲傷的事實,在以市場 " 專業 / 技能教育 "、标準化制式教育培養下成長起來的這一代城市中産,一面是其 " 專業 " 日益被數智科技沖擊、替代,另一面則是除了某項 " 專業 " 其他都不會、綜合性價比越來越低的尴尬。時代不淘汰你還淘汰誰?
可想而知,我們未來面臨的職場 " 優化 " 還将繼續,甚至加速 ……
在日韓、歐洲等發達國家,女性相對經濟獨立,但一旦經濟出問題,或者當女性都養不動家的時候,必然出現大量女性陷入風俗業的現象。我們的社會,不能再次出現像《漫長的季節》中 " 騎自行車送妻子去陪酒 " 這樣的悲傷!
能怎麽辦?
其一,國家需持續重視保就業、保民生投入,降低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和居民負擔,謹慎金融刺激和 " 放水 ",堅決防止滞脹的出現。
其二,保就業工作需要更具針對性、更落地。譬如,針對貨運、網約車、快遞之類涉及億萬家庭的重要行業,防止各方過度沖擊、避免過度監管。
其三,加速建設科技創新市場化轉換機制。社會既要科技創新,更要加快科技創新 - 新增就業的良性循環,緩和其直接沖擊。
更根本的,還是一代人的自我轉型:要麽深耕某些領域,建立、夯實不可替代性——但這可能隻适合少部分人;
要麽向年輕人學習,學習新技能、新思維、新方法,重新建立綜合性價比;
要麽轉換場景," 退一步海闊天空 ",帶着更高級城市技能優勢,向下沉市場求解——比如中小城市、新型縣域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空間巨大,唯缺人才——這也需要國家、社會持續加大投入和引導!
我們依然要相信,科技和社會發展,終究是用來解放人而不是束縛人的,未來終将在曲折中走向更好。但一代人要有清晰的危機感,同時,也不能慣性地将自己的思想自縛,少一點 " 硬核 ",多一點柔軟,去改變、去重新适應,才是根本。
時代轉型洞察
世間最強大的力量,莫過于時代前行的力量。1978~2018 年的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總體是快速發展、宏大叙事、荷爾蒙爆棚的雄性化時代,全社會向往和追求 " 更高更快更強 ",無疑更利于男性化體征。
另一面,則是轟轟烈烈的快速城市化、工業化、" 理工大時代 ",硬橋硬馬,壓力和動力都很大,成長的速度也快,但欠缺母性的溫暖、寬容、慰藉、調和,難免讓人喘不過氣。以緻上層的想逃離,中間的被内卷,下層的想躺平,再不行幹脆做 " 三和大神 ",也是必然的社會規律。
現實中,一個最不好的家庭結構,大概就是隻有父性而母性缺失的單親家庭了。顯然,社會不可能持續高速發展、猛堆增量,在當前經濟增速放緩、存量消化時代,既需要轉換經濟增長方式、增加社會人文關懷,也需要轉換心态,更多地學習女性化力量:更接地氣、更包容、更平和,以及更柔軟、更具适應性。
在這個提醒我們關愛女性的節日,我要緻以對女性的更高敬意。祝你們節日快樂,以及,向你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