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飛昌 / 文 王傳福哭了。
8 月 9 日晚,在比亞迪于深圳舉辦的第 500 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儀式上,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登上舞台。當談起比亞迪做新能源汽車 20 年的艱辛曆程,當談到中國汽車已經站起來并成爲全球汽車版圖的重要一極,王傳福幾度哽咽。
現場觀衆對王傳福的動容,報以熱烈的掌聲。作爲一位工程師、一家大型民營車企的掌門人,王傳福過去在公衆面前展示的是理性、嚴謹乃至偏執的形象,鮮有哽咽落淚如此感性的一面。
從現場來看,王傳福的哭泣,源自憶往昔之不易的感動,亦來自曆經千辛萬苦終于揚眉吐氣的喜極而泣。
爲比亞迪自己
比亞迪從造電池出身,自 2003 年進入汽車行業的那一天起,就從未擺脫過外界的質疑。造電池的怎麽能造好汽車?進入汽車行業後,當别人都在燃油車市場殺伐,比亞迪卻一直咬牙發展新能源汽車,連年投入巨資研發,又引來 " 盲目燒錢 " 的評價。就在四年前的 2019 年,比亞迪依然是徘徊在主流車企之外的一家企業,且面臨着投入巨大但收效甚微的尴尬局面。
" 曾經,我們也怕等不到‘春天’ ",王傳福的話語間飽含深情。
如今,比亞迪第 500 萬輛新能源汽車騰勢 N7 下線,比亞迪自此成爲無可争議的 " 全球第一。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約 2000 萬輛,比亞迪一家獨占四分之一。從進度上看,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從 0 到 100 萬輛花了 13 年,從 100 萬輛 200 萬輛用了 3 年,從 200 萬輛到 300 萬輛隻用了半年,而從 300 萬輛再到 500 萬輛,用了不到 9 個月。
現在的比亞迪,以月銷 25 萬輛以上的碾壓氣勢,充當着新能源汽車市場巨無霸的角色。在 2022 年,比亞迪實現利潤突破百億,已不再是那個隻投入而不掙錢的企業。比亞迪造車的 20 年,從這個角度看無異于一場壯舉,這是比亞迪奉行 " 長期主義 " 理念帶來的巨大收獲。
用王傳福的話講,比亞迪用 20 年的時間,做一道證明題,證明新能源可以,比亞迪可以,中國汽車可以。
造車的背後,是比亞迪連年投入巨資研發,是認定新能源汽車這條路之後的長期堅持。截至目前,比亞迪擁有 11 個研究院,超 9 萬研發人員,研發總投入超千億,現在平均每個工作日遞交 19 項專利申請,獲得 15 項專利授權。
技術方面,比亞迪已推出刀片電池、DM 混動、CTB 電池車身一體化、易四方、雲辇等一系列颠覆性技術,築起技術護城河,推動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持續變革。
産業鏈方面,比亞迪構築起從電池到整車,從礦山到材料,從國内到國外的産業鏈,改寫了原來燃油車原有的産業鏈體系,其鏈條完整度和垂直整合度亦備受行業推崇。
爲中國汽車
王傳福沒有隻講比亞迪自己,還在講整個中國汽車産業。他提到,在過去遭受質疑并不是比亞迪一家,而是所有自主品牌同行,大家都面臨着不被認可的困境:技術不被認可、産品不被認可、服務不被認可。
這一切均因新能源汽車而改變。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國市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 32.4%,自主品牌市場占有率超過了 50%,其中最大的變量正是新能源汽車帶來的。中國汽車因爲新能源而有了站到世界舞台的資格,也正在引領着全球汽車産業的革新。
如今,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全球第一,全球有超過 60% 的新能源汽車由中國生産銷售,中國新能源汽車專利公開量占全球的 70%,全球有超 63% 的動力電池由中國供應。中國已掌握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和完備的産業鏈,新能源汽車産業不再被 " 卡脖子 ",成爲名副其實的新能源汽車強國。
王傳福表示,新能源的發展趨勢是不可逆的,并預測 2025 年中國市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将超 60%,中國汽車品牌市場份額将提升至 70%,實現跨越式發展。同時,中國有創造世界級汽車品牌的基礎和實力,中國汽車産業必将誕生一批令人尊敬的世界級品牌。
比亞迪爲這場發布會做了精心的準備。在發布會場外,十幾輛中國品牌的代表車型被擺放在一起,包括蔚來 ES8、長城哈弗枭龍 MAX、奇瑞捷途大聖 i-DM,一汽紅旗 E-HS9、吉利極氪 X、小鵬 G6、理想 L9、廣汽昊鉑 GT、長安深藍 SL03、東風岚圖追光、上汽飛凡 F7、比亞迪海豹 DM-i 以及比亞迪漢。
在車型陣列背後的幕布上,打着醒目的标語:在一起 才是中國汽車。
比亞迪的用意十分明顯,即鄭重宣告:中國汽車隻有攜手同行,才能奔向星辰大海。如王傳福所提到的,中國汽車有着共同的過去,也将面向共同的未來。"14 億中國人在情感上需要自己的世界級汽車品牌 "。
在這場充滿使命感與責任感的發布會結束後,比亞迪在官方微博發布了一段緻敬中國汽車的 VCR。上述被提及的汽車品牌,如一汽紅旗、岚圖汽車、深藍汽車、奇瑞汽車、廣汽昊鉑、廣汽埃安、蔚來、理想、小鵬等,均向比亞迪達成 500 萬輛新能源汽車表達祝福,并表示願意攜手共進。
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表示," 爲這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開創者鼓掌 "。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稱比亞迪 " 是帶頭大哥風範 "。
要呼籲,更要行動
比亞迪呼籲 " 在一起 ",在行業中迎來了很多的贊美。主流的觀點認爲,比亞迪作爲新能源汽車龍頭老大,展現了 " 格局 "。
但一個不可忽視的事情是,并非所有被比亞迪提及的品牌都願意配合比亞迪。長城汽車、吉利汽車被比亞迪在微博上點名,但并未作回複。近期,因 " 高壓油箱事件 ",長城與比亞迪之間爆發了争鋒相對的劇烈糾紛,而吉利方面也就此事表達過 " 合規 " 的重要性。
是是非非,一時間難有定論。但中國汽車并非如衆企業在微博上互動那般和氣,卻是不争的事實。從幾年前的 " 黑水軍 " 事件,到現在的揭發舉報,包括無底線的價格戰,中國車企間的競争充滿火藥味。唇槍舌劍的場景常見,團結一緻的實質性舉動甚少。
中國汽車品牌衆多,每家企業都想要從市場中分一杯羹,競争激烈是常态。而比亞迪以自己的案例,證明了一條可行的模式,即靠長期的研發投入,開發出适銷對路的産品,并提供完善充足的服務,同時在科技生态以及全球布局方面做前瞻布局。
在出口方面,比亞迪已經走向海外 60 多個國家。近兩年,中國汽車出口十分強勁,新能源汽車在其中承擔着先鋒隊的角色。對于所有有志于出海的車企而言,登上世界級舞台才能赢得最終成功,這是衡量中國汽車成功的另一重指标。
比亞迪提出,中國汽車必将誕生令人尊敬的世界級品牌,這是對中國汽車未來的肯定與信心,也是向同行發出要攜手同行的另一重意義,即相互之間要矛頭向外,而不是向内。
比亞迪希望與其他企業并肩同行,畢竟自己一家獨大也并非好事。但不是所有車企都能成爲比亞迪。比亞迪此次強烈地呼籲 " 在一起 ",折射的恰恰是自主車企相互之間不和的事實。
商場如戰場,完全和氣并不現實,但激烈内卷甚至互相撕咬,則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中國汽車發展數十年,取得今天的結果來之不易。王傳福的眼淚,不止爲比亞迪而流,也爲中國汽車而流。誰也不願意看到,将來還有更多的人繼續流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