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服貿盛會如約而至。9 月 2 日,以 " 開放引領發展,合作共赢未來 " 爲主題的 2023 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在國家會議中心和首鋼園區正式開幕。在爲期 5 天的時間裏,将有 2400 餘家企業線下參展,其中世界 500 強和行業龍頭企業 500 餘家,覆蓋 28 個服務貿易前 30 強的國家和地區。北汽集團旗下極狐汽車攜 4 款最新産品參展,展示首都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的最新創新成果。
創新:新能源汽車 " 全新物種 " 亮相
北京作爲首都,是全國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城市之一,北京 " 兩區 " 建設也是中國向世界宣示擴大開放的重要舉措之一。北汽集團是首都重要國企、連續 11 年入選世界 500 強,旗下極狐汽車亮相此屆服貿會首鋼會展中心 14 号館,展出阿爾法 S 先行版、阿爾法 S 森林版、阿爾法 T 森林版及考拉 4 款最新車型。
" 全球首款智能親子車 " ——極狐汽車考拉是北汽新能源基于場景化造車新理念所創造的全新物種,被網友稱爲 " 地表最強遛娃神車 ",在近日開幕的 2023 成都車展上正式開啓預售。該車應用系列中科院 " 黑科技 ",搭載母嬰級健康座艙、兒童安全座椅,車内牙膠級材質内飾鋪設面積相當于 2100 個常規兒童牙膠;光影感應側滑門讓孩子和媽媽輕盈上車;第二排空間加上一鍵式躺倒的沙灘躺椅,爲媽媽提供細膩呵護;在 C-NCAP 新車評價的所有碰撞測試中,動力電池均未受到擠壓,保障了意外時的高壓電安全空間。
高階智能豪華純電轎車極狐阿爾法 S 先行版是行業首個在深、滬、穗、京、杭、渝六座城市開通城市高階智能駕駛并推送給用戶的車型,在中汽中心汽車測評管理中心發布的 C-ICAP 輔助駕駛專項測評研究報告中,憑借 5+ 星級的行車輔助評價脫穎而出,最終斬獲總成績第一。今年 6 月上市的極狐森林版首創 " 森林氧吧 " 模式,搭載的森林座艙是中國新能源汽車首個中汽研認證的兒童優先健康座艙,爲全家帶來健康的駕乘環境。
合作:擴大 " 朋友圈 " 聚勢而強
服貿會,是中國擴大開放、深化合作、引領創新的重要平台。汽車工業作爲大工業體系,産業規模大,産業鏈長,多環節的協同與開放合作才能聚勢而強。
北汽集團一方面深化與合資夥伴的戰略合作,推動合資品牌加快産品導入、加速新能源化轉型、持續優化産業布局,進一步釋放新動能;另一方面,發揮整車企業 " 鏈長 " 作用,圍繞汽車主業關鍵核心能力進行全産業鏈布局,不斷擴大高質量 " 朋友圈 "。
北汽旗下合資闆塊中,北京奔馳代表着首都汽車制造業的最高水平,是梅賽德斯 - 奔馳全球生産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北京奔馳首輛 EQE 純電 SUV 出口試裝整車發運德國,實現對奔馳大本營的 " 反哺 "。福建奔馳深耕豪華商務車市場,已經達成生産碳中和,成爲福建省第一家 100% 使用綠電的生産企業。北京現代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第一個汽車合資企業,累計産銷超過 1100 萬輛。
今年以來,北汽集團先後與博世、伯特利、地平線、甯德時代等企業建立并深化戰略合作夥伴關系;聯合北京市屬企事業單位協同發展,與首鋼、首旅、北工大等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車輛采購、智能駕駛、芯片搭載、資本運作等多領域開展務實合作。
開放:加速出海打造 " 世界北汽 "
今年是 " 一帶一路 " 倡議提出十周年,北汽立足首都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利用已形成的出口貿易優勢、新能源汽車技術優勢以及品牌優勢,不斷推進 " 世界北汽 " 進程。
面對廣闊的國際市場空間,北京汽車持續深化國内國際雙市場戰略,在穩固國際業務基盤市場的同時,開拓中東、歐洲新市場,以爆款車型撬動海外業務增量。在歐洲市場,以參加年初的比利時布魯塞爾車展爲契機,北汽魔方成功亮相,北京汽車在比利時等發達國家市場取得重要突破。在非洲第一大市場南非,北汽魔方在 2023 年南非年度車型 COTY(Car of the Year)評選中獲得 "2023 年最佳家用 SUV" 大獎,成爲當地市場的新寵。在中東及南美市場,北汽魔方已在智利等國市場上市。在東南亞,北京 X7 位居中國自主汽車品牌在越南市場的銷量龍頭,成爲越南汽車消費新風尚。
商用車海外業務方面,北汽福田已累計出口近 80 萬輛,在海外 80 多個主要國家和地區的服務網絡超過 1200 家,并建立 20 餘家海外 KD 工廠,持續在歐洲、泰國等戰略市場取得突破性進展,并在智利、哥倫比亞、菲律賓等多個區域市場成爲商用車強勢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 8 月,北汽集團旗下兩款産品——北汽魔方和 BJ40 PLUS 憑借出色的産品品質、卓越的動力表現以及豐富的科技配置,成爲 2023 金磚峰會官方指定服務用車。" 世界北汽 " 再獲認可。
面向未來,北汽集團将以服貿盛會爲契機,堅持聚創新之勢、彙合作之力、謀共享之福,爲北京市服務貿易創新發展及國家擴大服務領域對外開放貢獻更多力量。
北京商報記者 劉曉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