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第一個交易日,美股和美債雙雙遭遇了有紀錄以來最糟糕的開局。僅蘋果一家公司,一夜之間就蒸發了約 1071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7654 億元)。
與此同時,美國國債總額已經突破 34 萬億美元創下曆史新高。距離 33 萬億大關被突破,僅僅過去了三個月。
▲美股交易市場(資料圖)
逾 20 年來最差開局?
美國股債 " 雙殺 " 遭遇 2024 年 " 開門黑 "
2 日當天,标普 500 指數 ETF 和 iShares 20+ 年期國債 ETF(TLT)2 日分别下跌了約 0.6%,這是自 2002 年 TLT 開始交易以來,它們首次在年初同步出現如此大的跌幅。
有分析稱,雖然首個交易日的表現對 2024 年市場走勢影響可能并不大,但股債市場同步回落至少表明投資者對追逐 2023 年第四季度的漲勢有所猶豫,在過去的三個月裏,美股和長期國債的漲幅均超過了 10%。
而在 2023 年飙升約 50% 至創紀錄高位後,華爾街罕見下調了蘋果公司股票評級,理由是對新 iPhone 的需求感到擔憂導緻科技股下跌。随後,蘋果 1 日股價暴跌 3.65%,創近 5 個月最大跌幅,市值一夜蒸發約 1071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7654 億元)。以科技股爲主的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也領跌美股三大指數,跌幅接近 1.6%,創去年 10 月來最大單日跌幅。
▲蘋果股票市場代碼 AAPL(資料圖)
有分析稱,科技股遭遇 " 開門殺 " 是因美國債券收益率攀升。而其背後,是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級的潛在影響,油價飙升和中東地區沖突導緻的供應鏈斷裂,或導緻美國通脹比此前預期的更加頑固,這可能迫使美聯儲維持高利率,從而打壓以增長爲重點的科技股。
因市場對美聯儲及時降息的樂觀情緒減弱,美國債券價格也開始下跌。
截止紐約時段,2 年期美債收益率(與價格走勢相反)上漲 7.5 個基點報 4.333%,5 年期美債收益率上漲 6.7 個基點報 3.92%,10 年期美債收益率上漲 5.4 個基點報 3.936%,30 年期美債收益率上漲 4.5 個基點報 4.075%。
▲華爾街(資料圖)
盛寶銀行分析師在一份研究報告中寫道,(新年)假期結束後,投資者本周将密切關注一系列勞動力市場數據的發布,以判斷美聯儲何時開始降息。分析指出,美聯儲何時開始降息以及将會降息多少次,已成爲目前投資者最爲關注的動向。
除了美聯儲或開啓降息進程的預期外,經濟參考報 2 日報道稱,美國股市 2024 年還将面臨大選年以及經濟是否能避免衰退等不确定性因素。目前,市場對于美國股市明年的預期分化較爲明顯,預計大選年将帶來額外的波動性。
3 個月新增負債 1 萬億美元
專家:這是紅燈警告信号
與此同時,在美國債務首次突破 33 萬億美元三個月後,新的裏程碑出現了。美國财政部 2 日發布報告顯示,美國國債總額已創下曆史新高,首次突破了 34 萬億美元。這是美國年度經濟總産值的 1.2 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這一比例僅在 1.1 倍左右。
▲美國國債總額首次突破了 34 萬億美元(資料圖)
據報道,美國國家債務超過 34 萬億美元的時間比此前的預測提前了 5 年。2020 年 1 月,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曾發布的預測顯示,2029 财年聯邦債務總額将超過 34 萬億美元。
然而,由于新冠疫情導緻美國大部分經濟停擺,債務增長速度快于預期。在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和現任總統拜登領導下,美國政府大量舉債,以穩定經濟和複蘇。但随着美聯儲的加息行動,政府借貸成本上升,支出仍高于疫情前的水平,去年的稅收收入下降,所有這些因素都在推動美國的财政前景繼續惡化。
" 到目前爲止,華盛頓一直在花錢,好像我們擁有無限的資源。" 洛約拉馬利蒙特大學的經濟學教授孫文松稱," 但底線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我認爲前景相當嚴峻。"
有分析指出,這預示着未來幾年在改善美國資産負債表方面,将面臨着政治經濟挑戰。去年 6 月,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在其 30 年展望中預估,到 2053 年,美國公共債務将創紀錄達到美國經濟活動的 181%。
去年 11 月,穆迪将美國債務評級展望從 " 穩定 " 下調至 " 負面 "。美國财政部長耶倫對此回應道,不認可穆迪的決定,但她承認,目前的經濟環境可能會使美國聯邦債務的可持續性降低。
" 展望未來,債務将繼續飙升,因爲預計到(今年)3 月底财政部将再借款近 1 萬億美元," 彼得森基金會首席執行官邁克爾 · 彼得森表示。" 年複一年地增加一萬億又一萬億的債務,對任何關心美國未來的政策制定者來說,都應該是一個紅燈警告信号。"
報道稱,而眼下,在存在着政治分歧的華盛頓,财政狀況已成爲緊張局勢的導火索。如果沒有年度預算,部分美國政府部門将再次面臨關門停擺的窘境。美國國會議員将于下周休假結束後返回華盛頓,在 1 月 19 日和 2 月 2 日兩個最後期限前解決 2023 年 9 月遺留至今的政府支出問題。如果無法通過,可能會迫使部分政府部門關閉。
紅星新聞記者 徐緩 綜合中國新聞網、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