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發現了聲音的美,它就像一首無聲的樂曲。
原來手機不僅要能拍照、打遊戲,還要能在水裏生存,真是太不容易了。
今天全國的「神獸」陸續回到學校,而一群來自鄉村小學的孩子,已經上了好幾堂特别的課。
每到假期,很多家長都在嚴格控制孩子上網玩遊戲的時間,而這些孩子在這個課堂上學習的,卻是怎麽「玩手機」和使用各種科技産品。
在充電頭上塗鴉未來手機的樣子,用手機拍下眼中的世界,在拆解的鏡頭中展開「光的冒險」…… 原本再普通不過的課堂,在孩子一起創作的歡笑中有了些不同。
每一代人都要面對技術的革新。在這個快速更新的時代,孩子們進入科技世界的第一課,不再是穿着鞋套在電腦機房裏玩金山打字,而是從小遇到的每一塊屏幕。
科技和美育要怎麽相互浸潤?
今年的開學第一課,我們不妨從這些在「玩設備」中學習的孩子身上看到一些答案。
進入科技世界的第一課
今年 8 月,來自雲南省、江西省、甘肅省六所小學的多名師生在 vivo 園區以及廣州等地參加 「童畫未來」科技美育夏令營活動,我們在他們的課堂筆記裏發現了些天馬行空的觀察。
《我在鏡頭裏展開了一場光的冒險》
今天的課真的太好玩了!我們做了一個特别的模型,是夏令營的導師們根據 vivo 手機鏡頭的原型設計出來的,他們仔細拆解了鏡頭裏的光學元件,才制作出這顆神奇的「鏡頭」。導師們還告訴我們,光在這個鏡頭裏就像一群住在一起的「小光精靈」,他們是「光之家族」!
當我們把「光之小人」根據光的折射原理正确地擺放在「鏡頭」中時,光就能完成一次完整的成像旅程。看到小人們在鏡頭中跳躍、奔跑,仿佛他們真的有生命一樣,我覺得特别神奇。
我覺得自己像是一位冒險家,和我的「小光精靈」們一起,在鏡頭裏展開了一場精彩的光的冒險!
《畫出來的手機》
有個有點帥的「大胡子叔叔」和我們分享了手機發展的曆史。我之前根本沒想過,以前的手機居然都是這樣的!特别是大哥大,又方又大。
到後面,「大胡子叔叔」也和我們講了很多 vivo 設計手機的故事。折疊屏手機上的「胖橘」好可愛,我希望以後還能有更多角色,因爲我比較喜歡小狗。
《聲音之旅》
今天,我們參觀了 vivo 的「聲學實驗室」,它就像一個特别的電影院。
老師播放的聲音視頻很神奇,聽起來像是它的位置在不停改變,有時在面前,有時又在左邊右邊不同方向。
有一段到了太空,那個特别震撼。
以科技緻美育,讓孩子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
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論科學》一文中曾說道 :「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動着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想象力其實也是創造力的前提,創造力是世界前行的動力,而美育是激發和培養創造力的重要途徑。
王國維在《論教育之宗旨》指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發達,已達完美之域;一面又爲德育與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
美育的精髓,就在于培育個體以新穎視角審視世界的能力,讓孩子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
美育并不等同于傳統的美術藝術課程,然而過去許多學校仍将二者混爲一談。在實施過程中過于依賴技法的訓練,而忽略了創造力的培養。
很多美術課程内容刻闆,例如,學生可能花大量時間練習素描、色彩搭配等技能,但卻很少有機會自由表達他們的想象力和情感。
「童畫未來」通過将 vivo 影像和設計等技術能力與美育實踐結合,以「科技美育」在更多孩子心中播下種子、生長出創造力的使命。
使用得當,科技能成爲那個點亮創造力的靈光。
今年,vivo 的員工志願者到貴州、甘肅和雲南開展了在地營活動,邀請同學們進行一場「尋找厲害的 TA」的趣味探索。
拿着 vivo 手機,同學們在校園内,校園附近和家裏,去尋找那些「厲害的 TA」,主動去發掘從前未必留意到的細節,并用手機記錄下來。
有同學和學校旁的「發哥」聊了起來。
他素描很好,但由于沒考上這科專業,所以,以賣羊肉粉作爲收入來源。雖然他沒有實現自己的夢想,但他還是不沮喪,樂觀、快樂地生活着。我覺得他是最厲害的。
在這次對話過程中,發哥的笑容裏不時也帶着害羞。這是孩子和大人相互「看見對方」的時刻。
他說過兩句話深深感動了我:「要理解家人,别人。」「一定下适合自己的目标,就要向着目标前進。」
我想,理解别人能減少很多誤會吧,我也要找到自己的目标。
影像不僅是記錄生活的工具,也是發現和表達内心的開始。
通過鏡頭,孩子們能夠捕捉到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細節,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和審美能力,使他們能夠在平凡中發現非凡。
在屏幕之外,vivo 的設計師志願者也鼓勵孩子動手改變身邊的環境,學習将自己的想法轉化爲現實,如何用創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志願者會陪着孩子,到學校附近的竹條工廠,收集竹條來創造不同的物件;
也有志願者帶着孩子,用美的創造力去解決鄉村裏廁所沒法沖水的難題;
還有志願者組織孩子一起頭腦風暴家鄉自然和曆史的藝術化形态,共同創造一幅融入了自然和人文景觀的壁畫。
這種賦能不僅提升了他們的美學素養,更培養了他們的創新能力以及動手能力。
「童畫未來」項目作爲面向兒童美育的啓蒙,成爲孩子進入科技世界的第一課。我們也認爲,美育的核心正是創造力,而動手解決問題正是激發創造力的關鍵所在。
在鄉村種下「創造力」的種子
近兩年,vivo 一直可持續地用科技賦能美育。
從今年四月起,vivo 攜手公益夥伴共赴四省六縣,已帶給孩子們七場關于設計、影像的美育在地營實踐。
正如前面提及,志願者們會在假期帶着 vivo 設備以及設計思維爲孩子設計有趣的探索。這些由 vivo 設備全程記錄的美好回憶,還會以展覽或展出的方式,分享給更多人。
當一幅幅美麗感動的畫面呈現在面前的時候,我感覺到特别的自豪,來 vivo 已經快 6 年了,勿忘初心,我們努力着提供了最好的影像産品和效果。
在更日常的層面,vivo 也會和高校、公益機構落地合作開發特色美育課程方案,面向 1 - 6 年級,圍繞兒童感知力、審美力、表達力與創造力進行課程設計,以創造力爲核心培養兒童美的素養。
正如語文課的重點從來不應在于死記硬背「詩詞歌賦」「好詞好句」,而是在于通過課文學習社會、曆史以及自我,美育的課程終究也是幫助學生學習了解這個世界,以及自己和世界的關系。
因此,「童畫未來」的美育課程也根據年齡區分成三個大主題:「美的自我」「美的世界」和「美的未來」。
以前他們對我的印象就是,「哎,黃老師可嚴厲可兇了」。
黃湘笑着分享道。她是全國 4 省 6 縣 29 所鄉村小學裏接受了「童畫未來」美育培訓的老師之一。
在「童畫未來」項目之前,黃湘教的是數學課,就是你我心目中那種認真但嚴厲的老師。在項目支持下,黃湘在數學課外也成爲了同學們美育課的導師,和同學們一起進行「美的自我」探索。
她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一次繪畫練習。
不同于傳統美術課隻讓學生模仿,那次的美育課讓學生嘗試用顔色去表達自我。黃湘發現,有的同學會用紅色來表達「生氣」,但也有同學塗上紅色是爲了表達「開心」,「每個人的作品都不一樣,不像平時我們看過的那種千篇一律的作品」。
在這個過程中,黃湘也發現自己能看到孩子埋藏得更深的情感和性格。
她注意到,有些孩子會選擇更多深色和灰色調,其中很多都是父母進城務工的留守兒童。
平常他們不表現出來,看着感覺就還好,但通過畫作就可以發現其實他們是很孤獨,很渴望父母的愛。
在更開放和鼓勵自由表達的美育課上,黃湘逐漸從「嚴師」變成和孩子打成一片。
他們對我的印象也改觀了,和我說話也沒那麽有距離感。
特别是特殊兒童,我可以拉近和他們的距離,他們也會勇于表達自我,跟我說:「老師我好想我的爸爸媽媽。」「爸爸媽媽快放五一假了,他們要回來了。」
就會很主動地跟我說這件事情。
有趣的是,孩子們在無形中也學會了某種「邊界感」。
看着黃湘在數學課的「嚴師」和美育課的「益友」間無縫切換,孩子們逐漸明白了在美育課可以自由開懷,但在數學課就要遵守紀律。這慢慢變成了一種新習慣:
我發現回去之後,他們上數學課都更認真了哈哈哈。
給老師好的「工具」,老師和學生都能很快「上手」,将原本就已經存在,但難以表達和溝通的善意與關懷具象化,快速增加相互了解。
在這看似「聰明」的課程背後,其實是「童畫未來」課程系統化的支持。
在美育課程正式開展前,由專業教育者設計的課程需要經過層層評審,然後在課程開展過程中也要進行持續的跟蹤評估和叠代。
完成試點嘗試後,項目還會邀請鄉村美育公益機構對課程進行進一步研讨,最後加入第三方機構撰寫效果報告,讓每一次嘗試都能爲下一次努力搭建基礎。
在 AI 時代,未來我們對一個學生的考試可能就不再是對事實的重述,就像卡内基梅隆大學教授 Danny Oppenheimer 倡導的:課程從設置上就要直接反映出教育者希望學生最終學到的技能,結合新技術也很必要。
可汗學院創始人 Salman Khan 在新書中提到,隻要正确引導,AI 可以幫助孩子變得更有創造力,而不是失去創造力。
Salman Khan 在 2022 年聖誕假期,和女兒 Diya 一起做實驗。讓她與 AI 共同創作故事。她寫了幾句,AI 建議下一步寫什麽,她再修改。
故事中的網紅薩曼莎被困在沒有網絡的美麗荒島上,因無法分享景色而焦慮。Diya 竟與薩曼莎對話,成爲她的心理治療師,告訴她不必分享一切,隻需體驗。
我當時覺得,這樣的互動和創作方式已經超越了科幻小說的想象,展現了未來的潛力。
我們培養創造力的方式也需因時代而變。思想不是一個空瓶,隻要裝滿即可,而是一塊需要被點燃的木頭。在新技術環境下,美育正是點燃學生創造力的火花。
愛因斯坦曾說,「教育就是當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之後剩下的東西。」與其說科技美育是一門學科,不如說是一種「無用之用」的底層能力。
通過科技美育,我們能夠在終身學習中保持創新的活力和人文關懷,使我們在知識更新的同時,始終保有探索與發現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