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shiba,Toshiba,新時代的東芝。" 這句廣告語,想必很多人都還記憶猶新。一段時間,主要電視節目前都會有這則廣告,而東芝這家日本企業,也成了中國家喻戶曉的企業,東芝生産的産品、特别是白色家電,則與松下、夏普、索尼、日立等一起,成爲中國消費者的選擇之一。一段時期,東芝還被認爲是高檔家電産品的代表。
但是,就是這樣一家知名度很高、市場影響力很大、口碑也一直比較好的企業,竟然要退市了,确實有點讓人出乎意料。但是,事實就是如此。2023 年 9 月 21 日,東芝公司在官網宣布,由多家日本國内企業組成的 " 日本産業夥伴(JIP)" 投資基金從上月開始,以公開要約的方式在市場上對東芝進行收購,到本月 20 日爲止,該基金已持有東芝 78.65% 的股份,超過所有表決權的 2/3,完成了此次收購。據讀賣新聞報道,本次收購價格爲每股 4620 日元,總額達到 2 萬億日元左右(135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974 億元。
雖然在一般人看來,東芝的這次被收購,感覺更像是一次重組,而不像被收購。股價仍然高達 4620 日元,折合人民币超過 200 元;收購總額高達 2 萬億日均,折合人民币達到 970 多億元,且隻是收購了東芝 78.65% 的股份,東芝的總價值仍然可達 1200 億人民币,堪稱一家很值錢的企業。
但是,這是東芝,那個曾經在市場呼風喚雨、不可一世的東芝,落到被收購的地步,哪怕再值錢,也是一種堕落,而不是一種榮耀。要知道,東芝可是以收購其他企業爲标杆的企業,從 1875 年成立到堕落前,不知收購了多少企業,直到 2006 年,還以 50 億美元買下西屋電氣(核子反應爐制造商)77% 的股權。如果沒有巨大的收購能力,東芝可能沒有松下、夏普、索尼、日立等發展得快,也不可能與松下、夏普、日立、索尼等齊名。
然而,也就是短短的 9 年時間,随着 2015 年财務造假醜聞的爆發,東芝就從一個買家變成了一個賣家,依靠變賣資産維持生存了。圖像傳感、生活電器、電視機及相關周邊設備、電腦、醫療系統等方面的業務,都全部或大部分被賣給了其他企業,特别是将占儲存器市場份額世界第二的閃存芯片業務賣給了美國的貝恩資本,标志着東芝已經完全堕落、沒有東山再起的希望了。
很多人認爲,東芝的堕落,是因爲财務造假。如果不是因爲财務造假,可能不會出現今天這樣的境況,不需要通過退市來維持生命。顯然,這是沒有看到問題本質的想法。恰恰是,财務造假不僅不是東芝堕落的根本原因,還是東芝堕落的 " 遮羞布 "。如果沒有這塊 " 遮羞布 ",東芝的市場價格可能還沒有這麽高。
必須看到,東芝之所以落到今天這個地步,最主要的還是管理水平不高、創新能力不強、經營業績不佳。作爲一家專門通過并購其他企業、占有他人創新成果的企業,從他确立并購目标起,就已經決定了東芝今天的命運。就像過度仿制會影響創造一樣,過度并購也會影響企業的創新動力。反正隻要有錢,就把别人的創新成果花錢買過來,而自己則很少投入足夠的創新資源。短期内,效果一定比善于創新的企業明顯,擴張速度、發展效率也一定比創新型企業快。但是,從長遠來看,真正能夠在市場站穩腳跟的企業,還是創新能力強、創新意識濃、創新動力足的企業。因爲,創新本身就是再創業的過程,會讓企業始終保持旺盛的創業熱情,具有很強的危機意識。像東芝這樣靠錢買創新成果的企業,一旦 " 錢 " 不再萬能,企業就面臨危機。
爲什麽會出現财務造假現象,說到底,就是經營業績不好了,市場沒有競争力了,效益下滑了,爲了維護市場的 " 聲譽 ",避免被投資者抛棄,便想用造假手段來維護外在形象,保留一點 " 尊嚴 "。殊不知,這樣的 " 遮羞布 ",原本就是 " 皇帝的新裝 ",一旦紙包不住火了,也就隻能使财務造假醜聞暴露,從而讓企業瞬間跌下神壇。類似現象,在商界并不少見,幾乎所有财務造假的企業,都曾經有過光鮮時刻,而光鮮的背後,則隐藏着虛假繁榮,而不是真正有核心競争力,真正經得起市場的檢驗。
所以,從東芝退市的案例中不難看出,無論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無論是外國企業還是中國企業,隻要不把着力點放在自主創新上,不時刻關注企業的創新工作,不具有危機意識,企業都會出現問題,并最終被市場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