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社保專家第一個跳出來反對:
【1】違背醫保改革的方向。
醫保改革的目的就是減少個人賬戶裡的錢,擴大社會統籌醫保基金的大池子。為什麼呢?因為個人醫保賬戶的錢是自己的,但是使用起來不均勻,有的人不花,有的人不夠花,所以,不如把小河裡的水集中到大池子裡,保障那些看大病、花大錢的人。
【2】全國醫保基金的大池子兜不住的。
我們知道,企業退休人員大約有一億人,每月劃入 500 元,一年就是 6000 億。你知道嗎?全國退休人員的個人醫保賬戶 2021 年的當期結餘才 1700 億元,隻能從社會統籌的部分劃撥。社會統籌部分主要是在職人員繳費彙集起來的,退休人員不繳費了,還要從裡面舀水,在職人員也不幹呀!
【3】造成醫療資源的擠兌。
如果從公共基金裡劃撥到個人賬戶,就感覺這筆錢是 " 天上掉下裡的餡餅 ",很多退休老人有點頭疼腦熱的就會去醫院看病,反而擠占了醫療資源,讓那些真正需要看病的人排長隊都挂不上号呀。
【4】平均主義的反義就是造成新的不公平。
目前,醫保還沒有實現全國統籌,各個地區都會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決定醫保賬戶的劃撥額度。有的地方,劃撥的額度高,有的地方劃撥的額度低。按照每月統一 500 元的标準劃入,就會帶來不公平現象。原來的高标準的地區就會吃虧,原來低标準的地區就會占便宜。
PS:退休工人也有不同的心聲,需要有關部門傾聽。
【1】要尊重過去退休老工人的曆史貢獻,體現弱有所扶的理念。
當年參加國企建設和支援邊遠地區重工業建設的熱血青年,他們當年處于低工資、高勞動的火熱年代,一般都沒有存款。等他們人到中年之後,又遭遇了下崗分流、減員增效、提前内退、買斷工齡等改革,很多人都沒有醫保,應該給予他們一定的關照。
【2】個人醫保賬戶的返款太低了,增大了生活壓力。
2022 年深化醫保制度改革後,很多省市都下調了個人賬戶劃入的标準,有的是定額劃入,有的按照養老金比例(2%-3%)劃入。大多數地區的個人醫保賬戶裡劃入幾十元,日常買藥根本不夠,動用養老金會造成生活壓力增大。
【3】統一标準不是不公平,反而是促進公平。
社保專家說,統一标準,這是搞平均主義,造成新的不公平。退休工人有不同的意見:退休之後,職位、學曆、地域、能力、水平都歸零了,身體都是一樣的,得病吃藥也是一樣的,為什麼看病不能一樣的待遇?有些國家還實行全民免費醫療呢!醫保非要分為三六九等,其實就是最大的不公平。
PS:三類人反對,三類人哭泣。
一是在職人員反對。很簡單,在職人員繳費,退休人員不繳費了,在職人員年齡小不經常看病,省出的錢都給老人看病去了?
二是住院開支大的人反對。醫保改革就是把個人賬戶的錢減少,百川到海,彙流成河,集中錢财看大病。如果劃撥給退休人員個人賬戶多了,住院統籌部的部分就少了。
三是各級領導反對。現在到了一定級别,去醫院看病就走特殊通道,住高标準的保健病房,其實,吃掉的費用都是從統籌基金裡出來的。如果給退休人員個人賬戶劃撥多了,他們就感覺自己吃虧了。
一是患有職業病的人哭了。他們當年奮鬥在一線,落下了很多職業病,需要長期吃藥,如果個人賬戶裡的返款太少,他們買房不方便。
二是患有慢性病的人哭了。以前,他們用個人醫保卡就可以在小區附近買到自己長期依賴的藥品了,現在隻有幾十元錢,遠遠不夠,隻能去醫院門診挂号開藥了,非常不方便。
三是養老金水平太低的人哭了。以前,個人醫保卡裡的錢夠用,現在隻有幾十元,不夠用,去醫院買藥就要動用自己的養老金(報銷一部分),造成生活費減少,真是雪上加霜啊。
PS:你贊同嗎?多多轉發,促使政策更加公平、合理、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