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聯社 10 月 8 日訊(編輯 潇湘)在試圖與中國角逐世界工廠寶座的競争中,墨西哥、印度和越南等國正發現自己面臨着一個強大的 " 對手 ":中國廣袤的内陸地區。
随着企業在中國中西部省份尋找更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低成本制造業正在遠離中國繁華的沿海地區。近年來,随着美國關稅推高工廠成本,以及中國沿海大城市将重點放在高科技電子産品、電動汽車和其他先進産業上,這種産業鏈的遷移有所加速。
然而,不少海外研究機構卻發現,這一變遷的結果是:中國内陸省份的出口正變得更爲繁榮,令那些試圖挑戰中國世界工廠地位的新興市場 " 新貴 " 們的出口增速,也顯得相形見绌。
海外媒體最新報道指出,随着中國内陸地區的進一步發展,中國正深化在全球制造業大片領域中的主導地位,盡管西方國家對中國半導體和可再生能源等關鍵行業的供應商施加了越來越多的技術限制。
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經濟學家、城市政策教授 Gordon Hanson 表示," 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仍将成爲全球制造業的主要參與者,"他在 2020 年的一篇論文中就探讨了更多制造業轉移到中國内陸的可能性。
中國内陸出口增速不遜新興市場 " 新貴 "
多組數據的對比都可以印證這一點:
根據數據提供商 CEIC 編制的數據,自 2018 年初以來,随着工廠生産向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以外的地區擴展,中國中西部 15 個省份的出口猛增了 94%,
在截至今年 8 月份的前 12 個月裏,這些省份的出口總額達到 6300 億美元,超過了同期印度的 4250 億美元、墨西哥的 5900 億美元和越南的 3460 億美元。
中國内陸地區的出口增速也超過了這些國家,盡管不少海外企業對中國以外的一些制造業生産中心興趣增加。與中西部 15 個省份出口的接近翻番相比,自 2018 年初以來,印度的出口隻不過增長了 41%,墨西哥的出口增長了 43%,越南的出口增長了 56%。
這三個國家都曾被視作中美貿易戰和新冠疫情後全球供應鏈重新洗牌的受益者。雖然 2018 年墨西哥的出口量超過了中國内陸,但在 2020 年又再度被反超。
中國的沿海省份——包括南部的廣州和深圳、東部的上海和甯波以及更北方的青島和天津等制造業中心,仍然是全球最主要的制造業生産基地。在截至今年 8 月份的 12 個月中,這些地區共出口了價值高達 2.7 萬億美元的商品,約爲美國、歐盟和日本出口商品總和的一半。
企業搬遷背後的原因:尋求低成本
企業向中國内陸轉移的背後是對低成本勞動力的尋求。上世紀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紀頭十年,數以百萬計的中國人離開農村,到大量沿海城市拔地而起的工廠尋找工作。
而如今,這一趨勢已基本停滞,沿海地區的工資随着企業争相招聘員工而大幅上漲。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截至 2021 年的 10 年間,廣東私營企業的年平均工資增長了一倍多。沿海城市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年輕工人正在放棄比較艱苦的工廠工作,轉而從事服務業。
總部位于紐約和中國的時尚品牌 Commerse 的供應鏈主管 Ray Zhou 對媒體表示,他的公司從 2022 年下半年開始将生産從沿海地區轉移到了中國内陸。現在,其大約一半的機器縫制工作都是是由位于中國内陸的工廠完成的,包括廣西和湖南兩省。
他表示,雖然在内地生産服裝意味着運往美國的時間更長,但整體勞動力成本比廣州低了 30% 左右。
推動企業進入内陸地區的其他因素還包括:尋找更便宜的土地成本,以及沿海城市所制定的更嚴格規定——例如減少污染或将工業區重新劃分爲住宅開發區域。
根據中國海關數據,2018 年至 2022 年間,在擁有約 5800 萬人口的湖北省,化工、金屬和汽車等重工業産品的出口增長了一倍多,服裝、家具和玩具等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出口則更是猛增了 90%。
對許多尋求新生産基地的企業來說,湖北省有着很多吸引力——可以通過公路、鐵路和河流進入沿海地區和中國以外的地方;有着大量專注于技術、科學和商業領域的高等學府;私營部門的平均工資僅爲廣東的 77%。
渦輪增壓器制造商 Garrett Motion 在 6 月份表示,其已将武漢一家工廠的産能擴大了 50%。德國汽車零部件制造商 Webasto 也表示,該公司計劃在武漢建立一個全球研究中心。
中國内陸地區的優勢
事實上,在許多方面,中國産業鏈的這種轉變與二戰後美國工業活動的轉移頗爲相似,當時新的高速公路和集裝箱的出現,使工廠能夠離開大城市,尋找更低的稅收和更便宜的工人。
很容易被人們忽視的一點是,當不少亞洲出口國眼下集中精力生産更爲複雜的産品時,中國在大範圍的産品産業鏈上下遊領域均占據了龐大的市場份額。
總部位于紐約的研究機構榮鼎咨詢 ( Rhodium Group ) 在最近的一份報告稱,将工廠遷出中國到其他國家,可能對中國制造業的影響并不大,因爲這些工廠仍将依賴中國供應商提供材料和零部件。
該報告作者表示,中國在全球出口、制造和供應鏈中所占的總體份額繼續上升,這并不令人驚訝,即使生産基地設點的全球多元化進程也在加速。
有海外媒體感歎:中國的一個優勢是其規模。随着日本、韓國和其他東亞國家在 20 世紀率先實現工業化,它們放棄了紡織品或家具等初級産品的生産,将有限的工廠産能集中在汽車和消費電子等高端産品上。相比之下,中國在各種商品的制造領域一直占據着絕對優勢,這證明即使中國工人的平均工資不斷上漲,中國的工廠仍有能力壓低總體成本。
牛津經濟研究院中國首席經濟學家 Louise Loo 表示," 中國不會真正沉寂。從半導體到你身上穿的鞋子和衣服,中國正在生産一切産品。"
中國工廠還可以受益于國内銀行提供的廉價貸款,以及幾乎所有能想到的零部件和原材料供應商。例如,中國的物流成本僅是印度的一小部分,印度的港口和道路基礎設施遠無法與中國相媲美。
經濟學家表示,所有這些都意味着,越南、印度和孟加拉國等新興制造業國家,想要與中國競争仍面臨着巨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