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來源:本文來自筆記俠編輯部。
輪值主編 | 智勇 責編 &值班編輯 | 青羊
第 7349 篇深度好文:5172 字 | 14 分鍾閱讀
思維方式
筆記君說:
成大器者,赢在思維方式。
科學的思維方式,造就正确的認知。認知決定行爲,行爲決定成就。
很多人用不科學的思維方式指導做事,止步不前;而有的人,用科學的思維方式,盡管起點很低,但是成長很快。
時間一長,差距就拉開了。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的思維方式不科學,但是我們卻沒有注意到。所以,今天這篇文章和你一起聊聊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
先講個故事。
TED 論壇有一個點擊量很高的演講:《毅力是成功的關鍵》。演講者是一名美國教師。
這次演講,起源于某天她突然想到一個問題:
那些成功人士,是否在兒童時代就和别人不一樣?如果是這樣,差别又是什麽?
于是,她做了深入的調查和研究:
她去了西點軍校,去看全國拼字大賽,訪談了最棒的銷售人員,又讓幾千名學生完成了一次問卷調查。
最終她發現,預測孩子成功的關鍵要素,不是智商、外貌、身體,而是對待挫敗的态度。
這,其實是一種特有的思維,叫做 " 成長型思維 "。
一些成功人士,年幼時都以樂觀的态度對待挫敗,他們更在意的是,失敗後所汲取的養分,而并非失敗本身。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 · 德韋克,最先提出了 " 成長型思維 " 的概念。她爲此專門寫了一本書,《終身成長》。
除了 " 成長型思維 ",卡羅爾教授還在書中提出了另一種與之相對的思維—— " 固定型思維 "。
她認爲,思維方式的不同決定了成敗,成功者大多都有成長型思維,而失敗者多數都是固定型思維。
這兩種思維有什麽不同呢?
比如:
固定型思維的人,習慣于給自己設限;成長型思維的人,總是抱着試一試的心理;
固定型思維的人,總把失敗原因歸于外界;成長型思維的人,總能從挫折中得到成長。
思維方式的差别,決定人生不同的結局。你擁有什麽樣的思維模式,就擁有什麽樣的人生。
一、思維方式不同,人生也不同
顧名思義,有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爲自己的能力一成不變;有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爲自己的能力可以通過努力不斷改變、提升。
1. 固定型思維:一成不變,遺憾人生
① 自我設限
知名主持人蔡康永曾說:"15 歲覺得遊泳難放棄遊泳,到了 18 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遊泳,你隻好說‘我不會’。
18 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 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隻好說‘我不會’。"
" 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心動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如果提前準備,遇到後面這些讓人心動的人和事,也許就不會隻是錯過。"
人生最大的遺憾不是 " 我不行 ",而是 " 我本可以 "。這是固定型思維者最大的遺憾。
固定型思維的人,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懼怕挑戰,總爲自我設限。
" 我沒學過剪視頻,這麽專業的事,我學不會 ";
" 這個表格看着就很難,我做不來,别找我 "。
這樣的人,面對挑戰,視而不見,避之不及。然後,等有一份視頻剪輯或者的數據分析的工作,出現在他面前時,他隻好也視而不見。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固定型思維的人也不喜歡努力。因爲他認爲一切事情都是先天決定的,再怎麽努力也沒有意義,最終體現出來的是一種自暴自棄的心理狀态。
② 錯誤歸因
卡羅爾教授說到,有固定型思維的人,總把失敗原因歸爲外界的影響。
講一個網球運動員約翰 · 麥肯羅的故事。
約翰本來是一名天賦卓越的球手,不需要太大的訓練量,就可以輕松戰勝各路對手。在巅峰時期,他連續四年排名第一。
但是,他的輝煌隻是昙花一現,之後一滑到底。
爲什麽?因爲他總是把失敗歸結于外界的幹擾。
一旦成績不好,他不是說場地不好,就是組委會提供的食物有問題,或者朋友戀愛了影響了他的狀态。
最痛的一次慘敗,是 1984 年的法網公開賽。他在 2:0 的優勢下,最終痛失好局。
對這次失敗,他的結論是:一名攝影師摘掉了耳機,總是有噪音傳過來 ......
你看,失敗者總是把失敗的原因歸結到外部環境上。實際上,成功應該多從外部找原因,失敗應該多從自身找原因。
反思自身的原因,能力才有提高,既然自己的能力改不了了,那就是外部的原因。所以固定型思維的人,也總是急于證明自己的能力。
我沒得到晉升,就怨領導沒眼光,同事太奸詐;
我的文章點擊量不高,就說讀者太淺薄,文化快餐化;
我如果一事無成,就怨社會不公,世态灰暗。
2. 成長型思維:刷新、成長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完全相信自己的基本能力可以通過努力改變,所以,他們總是花費時間與精力去超越自己。
在這個過程中,犯錯、嘗試、挫折和努力都是前進一步的武器。
① 不斷刷新——薩提亞 · 納德拉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微軟都被認爲是一個跌入 " 創新者窘境 " 的公司——個人電腦時代的王者,在互聯網領域反應遲緩,接連錯過了一系列創新的機會,被對手抛在了後面。
可是後來我們知道,薩提亞任職 CEO,2019 年微軟市值突破萬億美元大關,創造曆史新高,重回巅峰。
薩提亞做了什麽?
答案是,不斷刷新。
薩提亞不僅改變了微軟的商業策略——将業務中心轉到了雲服務,全面布局雲計算、人工智能和混合現實,而且一直緻力于改變微軟的組織文化——通過轉變人們的思維方式,來改變組織的運作方式。
薩提亞認爲,組織或者個人都無法預測未來,面對這種不确定性,自己要做出确定性的行爲。
哪些行爲?
保持成長型思維,不斷刷新認知,自我糾偏,應對挑戰,然後對不确定性做出快速反應。這就像浏覽器的 " 刷新 " 按鈕,每刷新一次,就會産生新的要素,要素疊加,就是成長。
薩提亞認爲,每一個人、每一個組織乃至社會,在某個時刻,都應點擊刷新——爲個人、組織、社會重新注入活力、煥發生命力。
② 創造二次人生——褚時健
看褚時健的人生經曆,他也是一位有成長型思維的領導者。
1979 年,褚時健被派到雲南玉溪卷煙廠 " 救火 "。
當時的玉溪卷煙廠,瀕臨破産,派系鬥争非常嚴重。很多卷煙壓在庫房賣不出去,卷煙機器都是國外已淘汰的産品。
褚時健以少有的膽量和氣魄,到國外買最先進的設備和技術,持續幾次大規模技術改造,并在國内創新出外包經營思路,使得原本的殘敗局面開始有了一絲生機。
1988 年,玉溪卷煙廠一躍成爲國内煙業老大,褚時健也因此被稱爲 " 亞洲煙草大王 "。
然而意外降臨,1994 年,褚時健被匿名檢舉貪污受賄,1999 年被判刑,進了監獄。到 2001 年,74 歲的他因糖尿病獲批保外就醫,活動範圍被限制在老家哀牢山一帶。
當時,大家都覺得他這輩子就這樣了,可是 2002 年,他以種橙爲項目開始了二次創業。
種苗、水源、肥料、農藥、采摘、選果等各個環節,褚時健深入進去,學習,實踐。
2009 年,橙子的産量開始飛速增長,銷售慢慢步入正軌。2012 年,褚橙因爲品質優良,通過電商售賣時,常常被銷售一空,褚時健因此被稱爲 " 中國橙王 "。
一個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是不會讓任何理由去阻擋那顆蓬勃向上的心。困難、挫折,都不是大事,自己能否從中成長才是大事。
他們的心時刻跳動着生機,跟年齡無關,跟病痛無關,但與相信能夠改變的力量息息相關。
對于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而言,改變是常态,是安心;一成不變是危機,是不安。
有成長型思維的人不一定事事成功,但可以确定的是,他們會變得越來越優秀,也更容易取得非凡成就。
二、成長型思維者,5 點認知
圖片來自《終身成長》
這張圖片展示了成長型思維與固定型思維的不同,對比中,我們可以總結出養成成長型思維的方法。
1. 學會接受和相信
首先,你要接受當下的自己,不要否認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模式。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部分固定型思維模式。
每個人的思維模式都是成長型和固定型的混合物。接受現實,然後着手改變。
其次,你要真的相信,沒有白費的努力,隻要付出精力和時間,一定有改變。一種思維方式的養成,需要的時間一定不短,如果你不相信,短時間沒有看到明顯的變化,很可能就放棄了。
2. 凡事試一試,不設限
我們很多時候的後悔,不是因爲做了某件事,而是因爲沒做某件事。
固定型思維,總是讓你給自己設限,拒絕挑戰,逃避困難。
有些事不做,永遠難。抱着試試的心态,放下 " 沒有結果 " 的焦慮,試想:做不好,我還做不差嗎?
當你嘗試以後,沒做成,沒關系,反正我試過了,不後悔;做成了,那就是意外之喜。
一位大公司的高管講過一個他自己的故事:
十幾年前,我做業務時,在公司前台接到一個電話,是一家大企業要招标。
于是,我和營業部經理前去拜訪。我們了解完情況,就有點洩氣,因爲參與競争的一共三家公司。另外兩家都挺有來頭,分别是那家企業兩個副總的關系戶。
我們則是被客戶在黃頁中選中,沒有什麽根基。
有大客戶銷售經驗的人應該明白,我們是何等弱勢,應該就是陪太子讀書,走個過場。
所以我當時想,随便應付一下得了。但我的經理不這麽想,他要我一定拜訪到那家企業的董事長。
我說:" 人家那麽大的人物會見我嗎?"
他說:" 打個電話會死嗎?你都沒試,怎麽會知道人家不願意?"
于是,我膽戰心驚地撥通了董事長電話,出人意料,人家還真願意見我們。
這也給我很大的信心,于是我精心準備标書,最後竟然中标。
和那家企業熟了後,才知道,原來是董事長不滿意兩個副總的明争暗鬥,于是把業務反而給了毫無關系的我們。
這位高管最後說:通過這件事,讓我明白一個道理——我們不要在心裏砌上一個看不見的牆,再沒可能的事,隻要不傷筋動骨,皆可嘗試一下。
" 嘗試 " 看起來很簡單,卻很少有人踏出這一步。原因就是 " 固定思維 " 讓你懼怕行動,規避挑戰,因爲那意味着存在失敗的可能性。
什麽都不做,就能保持當下的完美感。就像卡羅爾教授在書中所說:固定型思維的人不接受未來的完美,他們必須現在就達到完美。
3. 關注進步而不是結果
一家有成長型思維的企業,關注過程大于關注結果。
很多企業喜歡制定 KPI,KPI 就是一種比較典型的結果導向思維。結果導向帶來的是很多人爲了結果,選擇去走重複的路,因爲被驗證過成功的道路總是最快出結果的。
久而久之,沒有人願意創新和冒險。德魯克說過,企業隻有兩個功能,第一個就是創新,創造差異化的産品和服務。
你作爲管理者,不能總想着求穩定,穩定中還要有創新。
一家企業如果想培養創新基因,考核标準的選擇十分重要,關注變化、關注成長要比關注結果重要得多。
4. 坦然接受失敗和批評,從中學習
在固定思維者眼裏,在一次比賽中,沒有達到自己認爲的标準,或者别人以爲的标準,他就會産生強烈的挫敗感,接着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
面對别人的批評,他不會去思考:這個批評中到底有沒有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反而他會變得憤怒,然後把别人的批評抛在腦後。
要知道,情緒總會過去,但是你從中學到的東西可能日後被你一直複用。
成長型思維者眼裏,失敗是一記警鍾,批評是一次不溫和的建議。他會複盤那些關鍵的地方,然後有所改正。
5. 專注自己的目标
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最極緻的表現是怎樣的?
那就是不被過往所束縛,不被情仇所困擾,隻專注于自己的目标。
2000 年 9 月,馬斯克正在外出度假的飛機上,公司卻悄然遭遇了一場 " 政變 "。因爲管理理念上的不合,他的 CEO 職位被另外一位創始人蒂爾取代。
得到消息後,他立刻趕回,試圖反擊,卻發現大勢已去。
所有人,都做好馬斯克要大鬧一場的準備。
誰知,他一改往日睚眦必報的個性,表現出極大的克制力,和各方談判,屈身成爲公司顧問,繼續注資,直到公司被 eBay 用 15 億美金收購。馬斯克作爲當時公司最大股東,分得了 1.8 億美金。
甚至在日後,他仍然和 " 政變 " 的幕後主使戴維 · 薩克斯,保持密切的生意往來,一起制作電影。
無獨有偶,1992 年,當時的聯想太子孫宏斌,被柳傳志親手送進監獄,大好前程,就此日薄西山。
2 年後,孫宏斌一無所有,狼狽出獄後,要求見柳傳志一面,他是要報仇嗎?當然不是,他懇求柳傳志幫襯一下,投資自己創業。
柳傳志,也很爽快,直接給了 50 萬,孫宏斌也拿着這筆錢,創辦了順馳房地産,後來竟然成爲地産大鳄。
你看,真正能成大器之人,絕不輸在快意恩仇, 情緒沒那麽重要,他們隻關注自己的目标。
這類人有種特殊本領:遺忘。
他們不會被過去的林林總總所困擾,放下情緒,放下糾結。每一個時點,對他們而言,都是一個全新的開始,這也是成長型思維的終極體現。
三、總結
我們每個人都有成長型和固定型思維,學會接受自己的固定型思維,然後着手改變。
思維模式的改變需要很長時間,要相信付出努力,就有改變,即使改變微不足道。
面對挑戰和困難,不要逃避,試試看。輸了是意料之中,赢了就是意外之喜。
關注結果,更要學會關注過程中的變化和進步。面對失敗和批評,放下情緒,情緒會過去,但是你從中學到東西,過不去。
最後,最極緻的成長型思維者,絕不輸在快意恩仇,他們眼中目标才是最重要的。
參考資料:
1.《什麽樣的人,會越來越優秀?》,筆記俠;
2.《比勤奮更能決定人生的,是成長型思維》,筆記俠
3.《原創 | 對成長型思維的固定型思維》,清華管理評論;
4.《終身成長》,卡羅爾 · 德韋克,江西人民出版社。
*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