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薛洪言
近日,上證指數再次打響 2900 點保衛戰。
年前最後兩個交易日的上漲,在過去一周裏全部吐了出來。短期看,在新年之初清倉股票的人又一次做對了。
行業層面看,開年以來至 1 月 9 日收盤,煤炭(6.18%)、公用事業(1.11%)、石油石化(0.42%)、銀行(0.31%)等闆塊逆勢上漲,計算機(-9.36%)、電子(-9.19%)、國防軍工(-8.04%)、通信(-7.52%)跌幅靠前。成長闆塊領跌,紅利闆塊取得超額收益。
一方面,市場風險偏好較低。在年初的資金配置選擇中,資金繼續流入高股息、低估值的紅利闆塊,對于更依賴未來增長前景的成長闆塊不感冒。以 1 月 9 日收盤價計算,煤炭、銀行、石油石化闆塊過去 12 個月的股息率分别爲 7.5%、5.9% 和 4.7%,在存款利率不斷下調的低息環境下均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近期美聯儲降息預期得到修正。2023 年末,CME 利率期貨定價今年美聯儲自 3 月起累計降息 6 次共 150 個基點,但近期美聯儲官員的發聲讓 3 月份降息的預期大幅降溫,10 年期美債利率觸底反彈,全球主要股市均錄得下跌。A 股成長闆塊對 10 年期美債利率更敏感,跌幅更大符合邏輯。
不過,與全球主要股市剛剛經曆了牛市上漲行情不同,A 股已經跌了兩年,此時跟随全球主要股市繼續下跌的邏輯非常勉強。無論是從中國經濟基本面、政策面還是估值角度看,A 股都理應走出獨立行情。
在這個意義上,A 股當前的下跌與全球股市的下跌不是相同的主導邏輯。A 股的問題不在基本面、政策面和估值,更不在美聯儲降息預期的修正,隻能從資金面上尋找原因。
價格由供需決定,股價走勢是買家和賣家博弈的結果。
股價下跌,表明賣出力量強于買入力量。具體又分爲兩種,一是賣出力量太強,正常的買入力量無法承接賣盤壓力,一般對應較高的成交量;二是買入力量太弱,正常的賣出行爲也會導緻下跌,一般對應較低的成交量。
開年以來,A 股日均成交量處于 7126 億元的低位,較 2023 年日均成交縮水 18.7%。低成交量下的殺跌,更多的應該是第二種情況,買入力量太弱,接不住正常的賣盤。
從股票交易雙方的訴求看,買入的一方主要期待資産增值,賣出的一方,除了投資層面的止盈止損外,還包含一層流動性需求。
就買方力量來說,當前這個位置,從資産增值的角度屬于可遇不可求的買點。買入意願不成問題,有沒有富餘資金才是關鍵。現實是,秉持越跌越買、長期持有的投資者,早已在下跌抄底中耗盡了資金,手裏已經沒有餘錢。
就賣方力量來說,當前這個位置,止盈盤是可以忽略的,止損盤是有的,但不是主流,賣出一方,更多地是基于流動性需求,不得不賣。流動性需求,微觀層面看,可以有很多理由,彙總到宏觀層面,至少有以下原因:一是春節前現金需求增大,二是償還到期債務需要提前籌備資金。
春節是傳統的用錢旺季,不再贅述。至于償還到期資金,主要對應 2023Q1 的天量信貸投放,其中的一年期貸款臨近到期。就當時的信貸資金用途看,部分用于固定資産投資,部分用于提前償還房貸,部分流入了投資市場,無論哪種情況,2023 年都沒有賺到錢。貸款本身沒能産生足夠的現金流,隻能從其他地方尋找資金,賤賣資産還貸成爲不得已選擇。
近期,不少上市公司的非控股股東發布減持公告,在地闆價賣出,緩解流動性壓力應該是主要原因。
綜合來看,股市買入一方,有意願但沒有錢,賣出一方,爲了錢不得不賣。歸根結底,都是流動性的問題。
換言之,隻要市場的流動性壓力得不到明顯緩解,股票市場也就難以止跌。下跌會引發更多的賣盤、也會降低潛在的買盤,容易産生惡性循環。
所以,當前政策的重點應該着力緩解流動性問題。
微觀層面,國家隊應繼續加大入市托底力度,政策端要加速推動保險、社保等長期資金入市,同時鼓勵上市公司積極開展回購,并繼續暫停 IPO、再融資等從市場中抽血。
宏觀層面,貨币政策也應做出适度調整,加大流動性投放力度(過去一周,央行 7 天逆回購合計淨回籠資金 2.42 萬億元,成爲市場流動性短期承壓的主要原因),并鼓勵銀行加大信貸投放,更好地滿足實體部門的流動性需求,尤其是在借新還舊方面出台鼓勵性政策,降低實體部門賤賣資産還貸的壓力。
基于上述邏輯,實體部門流動性壓力是股市在底部繼續下跌的源頭,那麽隻有流動性壓力得到緩解,股市才能有效止跌反彈。在此之前,投資者仍應保持耐心,熬過市場流動性壓力下的無序下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