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胡群 " 中國的資本市場有一個巨大的财富漩渦,有一個巨大的财富漏出機制,(資本市場)發展不起來是資産供給端的問題,不是投資需求端的問題。"9 月 23 日,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吳曉求在首屆中國金融學科年會(2023)暨中國金融學科自主知識體系百所高校聯盟啓動儀式上表示,應重點關注中國資本市場在減持、IPO 泛化、融資标的、增發等方面的問題,推動資本市場改革。
9 月 26 日,A 股三大指數再次集體收跌。上證綜指收于 3102 點,跌 0.43%;深證成指跌 0.60%,創業闆指跌 0.77%,北證 50 跌 0.57%。滬深兩市成交額 6656 億元。兩市近 3500 隻個股下跌。
" 今年以來的市場已經将大部分人的耐心消磨殆盡,幾乎打破了所有人的信仰。" 一位陽光私募基金公司人士稱。另有銀行人士表示," 今年的市場,或者說這兩年的市場都是跌宕起伏、大幅震蕩,如果從 2021 年 2 月市場見頂後來看,公募基金已經超過 2 年半沒有取得較好的正收益回報了,今年 8 月末,更是跌破了去年 4 月底和 10 月底創的低點,恒生指數已經連續 4 年陰線,滬深 300 指數已經連續 3 年陰線。這确實非常令人沮喪,大家是不是已經被不斷下跌的市場熬的受不了了?"
在吳曉求看來,中國資本市場至今沒能發展起來,根本原因在于制度上存在四個漏洞,如果監管層能有效堵上漏洞,中國資本市場就有希望。
第一個漏洞是減持規則。吳曉求說," 現在的減持規則是股權分置後的結果,主要關注 3 年鎖定期。企業上市排隊是中國資本市場特有現象,這在其他國家不存在。但不可忽視的是,上市排隊有巨大的制度誘導,将會産生制度性的溢價。企業排隊成本巨大,既需要支付巨額的傭金,還要忍受監管部門的發行審批人員的核實,上市企業股東之所以可以忍受這些成本,在于收益巨大,就是上市的财富創造機制。數據顯示,現在 85% 以上公司大股東在公司上市 3 年後都會減持,這個需要監管進行約束。"
第二個漏洞是 IPO 泛化。吳曉求表示,高科技企業不盈利就可以上市,但必須具備可持續經營能力。《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闆股票上市規則》爲尚未盈利但具備盈利潛力的企業設置了第五套上市标準(其餘四套均對拟上市企業的年收入有具體規定),打開了尚未盈利企業上市融資的大門。" 這是沒有正确理解注冊制改革意義,把注冊制改革泛化,把 IPO 給 VC 化。當前企業 IPO 的收益率很低,一旦 VC 化,IPO 就有可能出現巨大的問題。過去 IPO 是爲國有企業解困融資提供便利,現在是爲高科技企業融資提供便利。這雖然不違規,但規則是錯誤的,有些标準要廢除。"
第三個漏洞,融券标的規則要迅速去掉。吳曉求說," 這個規則的出發點在于當時監管部門爲約束市場上漲。中國資本市場此前是怕上漲,不怕下跌,現在下跌的太厲害,但約束上漲的機制仍然存在,目前已不合時宜,不能适應新時代發展。"
第四個漏洞是股票增發。增發已經成爲上市公司大股東的套利工具和機制。2018 年至今的 5 年時間裏,各個層漏出資金大約 20 萬億,而減持是大頭,這些年加起來大約有 13 萬億。
" 現在要進行改革,就要站在市場是财富管理的市場的角度調整資本市場的規則和制度。隻要監管層有開放的意識和視野,以及改革的決心,中國資本市場一定會有希望。" 吳曉求最後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