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來源:筆記俠(ID:Notesman)
責編 | 若風
第 7722 篇深度好文:6028 字 | 12 分鍾閱讀
組織管理
筆記君說:
近日,阿裏分拆上市的發槍令,終于正式打響。
阿裏集團旗下增速最快的業務——菜鳥,正式向港交所沖刺 IPO。
這是自今年 3 月份,阿裏集團實行 "1+6+N" 組織變革後,第一個即将上市的子業務。
年初,逍遙子在發布全員信時,就提到過:未來,控股集團轉變成創業務孵化大本營的角色,各業務集團拆分運行,獨立上市和融資。
沒想到這麽快,菜鳥就第一個邁過了起跑線。
能不能打響這一槍?這對剛完成集團換帥的阿裏來說,很明顯,又是一道考驗。
畢竟,市場才是最好的試金石,各業務能不能經得住檢驗?擊穿各業務增長阈值?很關鍵。
爲什麽阿裏選擇拆分運營?背後究竟有何用意?一系列的變革,對于阿裏來說,真的能突破增長瓶頸嗎?
一、阿裏爲什麽要拆分?
阿裏此舉,很明顯,用心良苦:
1. 子業務:充分競争,獨立生長
淘寶和天貓商城作爲阿裏長子,一直都是阿裏巴巴的現金奶牛。它們長期按照 " 計劃經濟 " 的體制,爲其他兄弟企業提供新鮮的牛奶,滋養着他們成長。
此次深化變革,也意味着:大鍋飯的日子沒有了,子業務終于要 " 斷奶 ",開始自謀生路。
各業務充分參與市場競争,将更加遵循市場規律,有利于實現合理定價、降本增效的目标。
2. 組織變革:扁平化,更敏捷
阿裏每次組織調整,都與發展周期、市場環境變化同頻。
就像張勇在一次分享中,說他對組織設計的總結就是:" 在特定的時間點,解決縱和橫、分和合的問題 "。
他認爲,當組織追求速度時,應該把業務變成縱向的,讓業務分開快跑,當組織需要積累和沉澱時,需要把有些東西橫過來。
很顯然,這一次,阿裏希望組織扁平化、更敏捷。隻有決策鏈路變短,響應變快,企業才能适應快速變化和高度競争的市場。
3. 對抗組織熵增
财報顯示,阿裏 " 拆分 " 後第一份答卷,營收就增長了 14%。可以說,阿裏的那些裏程碑式成就,都是其自我改革的結果。
在過去 7 年,阿裏做過不下于二十次組織架構調整。爲什麽阿裏要這麽頻繁的做組織變革?很顯然,是爲了對抗組織熵增。
今天阿裏要解決的問題更多,也更複雜,阿裏再次進行組織變革,是希望找到新的跨越式增長點。
而對抗熵增,是所有優秀企業,都需要面對的問題,這也是企業持續活力的關鍵之一。
二、什麽是熵增?
在 1998 年亞馬遜緻股東信裏,貝佐斯說:" 我們要反抗熵(We want to fight entropy)。"
管理學大師彼得 · 德魯克說:" 管理要做的隻有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對抗熵增。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的生命力才會增加,而不是默默走向死亡。"
爲什麽貝佐斯和德魯克,都提到對抗熵增?到底什麽是熵增?究竟該怎麽去對抗?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周末在家收拾屋子,收拾了大半天,終于整齊了,結果過了一周,屋子又亂了。
這個亂的過程,就是熵增。爲了保持幹淨整潔,你就要不停地收拾屋子,隻要你不收拾,屋子就一定會亂。
公司也一樣,不是說你這次管理好了,以後就可以高枕無憂,再也不操心了。你需要不斷地操心,去調戰略、調業務和調組織,激發組織活力,找到新的增長點。
否則,任何一個企業,在沒有外力幹預的情況下,都是熵增的。它會自發地由有序走向無序,由整齊走向混亂,由效率高走向效率低。
如果放任不管,企業一定會出現問題,最終走向死亡。
所以,對抗熵增,也是在對抗企業内部的慣性和惰性。
再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做事情,要簡單、高效地拿結果。
如果 A 路徑,難而正确,賺錢少,從長期發展角度來說,更符合公司價值觀。
但行業内,大家都知道 B 路徑,高效、省力、掙錢多,卻可能損害公司利益。
這個時候,如果沒有人去約束,B 路徑就會成爲常規選擇,公司會越來越平庸;如果也沒有新力量去介入,最終公司很可能,就在沉默中走向死亡。
所以,對抗熵增,企業就要不斷地調整、約束和激活,才能保持鮮活的生命力。
就像我們的人生,越自律、越挑戰,才越進步、越優秀。
如果不去對抗熵增,我們的生命力就會在封閉系統内或平衡狀态中逐漸變得毫無生氣、死氣沉沉。
那時,即使生命尚未終結,生命力也已戛然而止,也就印證了那句著名的話 " 很多人 20 歲時就已死去,到 80 歲才埋 "。
然而,我們又該如何對抗熵增呢?
三、對抗熵增的底層邏輯
想要對抗熵增,就要引入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耗散結構。
" 耗散結構 " 是由一位名叫普利高津的科學家提出的,他也因爲這個理論而獲得了 1977 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耗散結構有兩個最爲重要的特性,一是開放性;二是非平衡。
簡單來說,就是越開放,你與外界的互動、交流越頻繁,調整、修正自己的空間就越大。
那麽,我們該如何讓自己成爲一個開放系統呢?
1. 用 " 成長型思維 " 替代 " 固定型思維 "
管理大師拉姆 · 查蘭說:" 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如何主動出擊,變中求勝,是每一個企業家要思考的問題。"
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企業之間的競争,不再是簡單的 " 大魚吃小魚 ",而是 " 快魚吃慢魚 "。
誰的反應更敏捷高效,誰更能把握目标用戶的需求變化,提供超出用戶預期的體驗,誰就有快速成功、突破增長的機會。
諾基亞曾是手機行業的 " 戰鬥機 ",從 1996 年開始,諾基亞手機銷量連續 15 年排名全球第一。
在諾基亞時代,蘋果手機的地位簡直不值一提。2013 年諾基亞宣布退出手機市場,宣告公司破産,之後被微軟收購,諾基亞時代從此一去不複返。
當諾基亞 CEO(首席執行官)約瑪 · 奧利拉(Jorma Ollila)在記者招待會上宣布同意被微軟收購時,他說了一句話:" 我們并沒有做錯什麽,但不知爲什麽我們輸了。"
導緻諾基亞破産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企業經營者沒有改變自己,沒有增長意識。
所以,阿裏換帥時,才會在全員信中,着重強調 " 市場變化 "" 自我變革 " 這兩點,并從業務、組織到人才,進行了全方位的重大調整。
比如:
在業務變革上,以用戶爲先、AI 驅動這兩大戰略重心,對技術驅動的互聯網平台,AI 驅動的科技業務,以及全球化的商業網絡三大業務加大投入;
在組織變革上,推進 "1+6+N" 組織結構,讓組織更敏捷,決策鏈路更短,響應變更快;
在人才變革上,阿裏永久合夥人蔡崇信擔任董事會主席," 十八羅漢 "、第一代程序員吳泳銘擔任 CEO,并宣布未來 4 年内,扶持 85 後、90 後成爲主力管理者,讓更多年輕人成爲阿裏的核心力量。
正因爲保持着成長型思維,阿裏一直習慣調整組織,驅動業務變化,從而适應市場變化。
正如,吳泳銘在全員信結尾寫下:"以創業心态,不沉溺過去,不墨守陳規,阿裏才能在 AI 時代繼續獲得巨大發展,創造更多價值。"
2. 用 " 流量思維 " 代替 " 存量思維 "
就比如,躺在書桌上的一堆油畫顔料,不會自動變成一幅美妙的油畫。
一定是因爲有了某種外界能量交換,比如,你拿起了畫筆,打開了顔料,開始畫畫,顔料才能變成油畫。
這是什麽意思?意思是說,隻有在與外界交換能量之後,一個人才有可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樣的人就是有着 " 流量 " 思維的人,相反則是 " 存量思維 "。
就像任正非說的兩大絕招: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一桶漿糊粘接世界智慧!
強調的就是學習能力。
在《一江春水向東流》中,任正非說," 我知識的底蘊不夠,也并不夠聰明,但我容得了優秀的員工與我一起工作,與他們在一起,我也被熏陶得優秀了。"
三人行必有我師,任正非是那種很善于學習别人,吸收别人 " 能量 " 的人。"我的性格像海綿一樣,善于吸取他們的營養,總結他們的精華,而且大膽地開放輸出。"
因此有的專家在跟任正非交流後,會感歎任正非在 " 血洗 " 他們的知識。
所謂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就是指多跟别人互動,重要的是彼此交流、促進的内容。
我們常說老闆決定了企業的天花闆,其實就是在說老闆的思維認知固化,不知道去學習,吸收能量。
特别是做管理工作的人,一定要注意這點,如果你不喜歡交流,不願意跟人溝通,就很難團結衆人,從别人那裏 " 吸收能量 "。
那什麽是 " 存量 " 思維者的典型行爲?
相比在學習上給自己做出投資,他更願意把錢存起來,讓它産生利息;
相比換個更适合更有前途的崗位或行業,他更願意繼續做現在這個安穩舒适的工作;
相比将自己看到的好文章、好書推薦出去,他更願意悄悄的收藏起來。
這種表面上的安穩、安全,實際上危機重重,隻是表面繁榮。
它會讓我們看到繁榮有序的表象時,以爲熵并不存在,但實際恰恰相反,熵正在暗中窺伺。它不是不存在了,它隻是隐形了。
1975 年,24 歲年輕的柯達工程師史蒂夫 · 薩松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數碼相機。
當他把這項驚人的成果呈現給公司高層的時候,傲慢的管理層對這個隻能拍 100 · 100 像素的奇怪機器嗤之以鼻—— " 沒有人願意在電視上看他們的照片 ",彼時的柯達在膠片時代笑傲群雄。
三十多年後,當柯達在 2012 申請破産保護的時候,當年的決策者們不會想到,敲響他們喪鍾的正是他們自己公司發明并雪藏起來的數碼相機。
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了摩托羅拉和諾基亞的身上。
死守 " 存量 ",蔑視 " 流量 ",終會帶來 " 當下很好、未來很糟 " 的必然結果,而避免這個結果的最好方式,就是擅用 " 流量思維 ",打開自己。
3. 走出舒适區和穩定區
" 舒适區 " 是美國人 NoelTichy 提出的理論,圖中的 3 個區可以表示爲你想學習事物的等級:
最裏面一圈是" 舒适區 ",它代表的是對你來說沒有學習難度的知識或者習以爲常的事務,自己可以處于非常舒适的心理狀态。
中間一圈是" 學習區 ",它代表的是那些對你來說有一定挑戰,因而感到不适,但是不至于太難受的工作、學習、思考。
而最外一圈則是" 恐慌區 ",它代表的是超出你能力範圍太多的事務或知識,心理感覺會嚴重不适,可能導緻崩潰以緻放棄學習。
在舒适區裏,你能得心應手,因爲每天都是處在熟悉的環境之中,做着自己在行的事,和熟悉的人交際,甚至你就是這個領域的專家,對這個區域中的人和事感到非常舒适。
這也是很多人,畢生都在追求的安全感,爲了得到對未來的确定性,他們願意做任何事情。
而另一些人,則非常能容忍不确定性。他們對世界的複雜有深刻認識,善于接受不确定性,并且習慣在高度不确定的環境中作出決策。這種人,往往更容易成爲成功的政治家或企業家。
比如,美團創始人王興,他對不确定性的容忍,似乎與生俱來。從一開始創業,他就無所畏懼,不斷嘗試新的東西,毫不害怕失敗。
他常常引用的一句話是 "Only the dead have seen the end of war",意爲,隻有死者才知道戰争的結局。
他極力推崇的一本書,是《有限和無限遊戲》。有限遊戲有一個明确的結局,而無限遊戲,則沒有誰輸誰赢,可以一直玩下去——這就是他眼中的競争。
看不到結局的遊戲,對于普通人來說,可能沒法忍受,但是王興卻樂此不疲。
如果想要對抗人生熵增,就必須遠離舒适區,主動走向 " 學習區 ",甚至是 " 恐慌區 "。
亞馬遜 CEO 貝佐斯就是這樣做的,他将亞馬遜的自營電商業務擴展到 AWS 雲服務、FBA 物流體系。而且,亞馬遜在做自營電商的時候,還大膽引入了第三方賣家,讓他們都在亞馬遜上開店,跟自己的自營店競争。
亞馬遜以網上賣書起家,但貝佐斯依然不甘心,開發出 kindle 閱讀器用電子書打敗自己的紙質書。
如果亞馬遜隻是停留在自己看似非常強大的自營電商業務裏,在一段時間内,它當然能夠獲得不錯的利潤,達到一種穩固的平衡态。
但這種平衡看似安逸平穩,卻也是 " 假性繁華 "。因爲随着時間的推進,企業一定會越來越缺乏活力,缺乏創新,最終走向死亡。
正是因爲貝佐斯非常清楚 " 熵 " 對于一個企業的嚴重危害,所以他在努力将亞馬遜每一次好不容易建立好的平衡感推倒,不斷把錢、把資源投入到新的領域;在企業内部創造各種形式的競争。
也正因爲此,亞馬遜創造了重量級的明星業務,貝佐斯也成爲了全球首富。
4. 颠覆式成長
對于企業來說,對抗熵增的最好辦法,就是不斷地尋找第二曲線。
查爾斯 · 漢迪在《第二曲線:跨越 "S 型曲線 " 的二次增長》一書中指出:"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産生與發展,都有一個生命周期,并形成一條曲線 "。
在這條曲線上,有起始期、成長期、成就期、下滑期、衰敗期。整個過程猶如登山活動一樣,從平地開始,不斷向山上攀登,接近或到達頂峰後,再由高而低向下走,直至最後回歸平地。
查爾斯 · 漢迪在長年的企業調研過程中發現:幾乎所有企業的增長模式都遵循 S 型曲線,從起步到增長,達到頂峰,然後下降,直至企業衰落。
當 " 第一曲線 " 滑過 S 曲線的極限點(S 曲線的最高點)就會衰退,而企業持續增長的秘密,就是在第一條曲線衰落之前開始一條新的 S 曲線,這就是第二曲線。
打造第二曲線,實際上是開創新的業務。對企業來說,是非連續性創新,實際上是在推翻原有體系的基礎上的一次自我變革,颠覆式成長,是個極其痛苦的革新過程。
但 " 第二曲線 " 能爲企業找到 " 新的生路 ",幫助企業做到持續增長,實現基業長青。
比如,蘋果公司的産品爲什麽能一直備受歡迎,就是因爲喬布斯深谙 " 第二曲線 " 之道:在蘋果公司推出 Mac 電腦大獲成功之後,喬布斯和他的團隊就已經着手推出 iPod。
而當 iPod 占領市場的時候,喬布斯又開始設計完全不同的新産品 iPhone;同樣獲得成功之後,他又帶領團隊開發了 iPad。
蘋果公司的每一條新曲線都是在上一條曲線達到巅峰之前,喬布斯就已經構想完畢。每一條新曲線都源自上一條曲線,但又指向完全不同的市場。
而如今,蘋果雖然在現任 CEO 庫克領導下,無論是銷量還是市值都實現了巨大的飛躍,但随着手機市場銷量低迷,支柱 iPhone 業務難以續寫往日高速增長的故事,企業創新力的不斷下降,也讓蘋果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危機。
所以,任正非曾說:" 企業隻有有效對抗熵增,才能永續經營和成長。"
亞馬遜同樣堅持與熵增做鬥争,始終堅持四個關鍵詞:癡迷用戶、爲用戶創造、長線思維、投資未來。
貝索斯說:" 我如此熱愛用戶,其中一個原因是用戶永不滿足。" 用戶的永不滿足,恰恰成爲亞馬遜永不熄火的創新引擎。
不做雄鷹,甘爲麻雀,那别人會替你成爲雄鷹。所有世界領先的企業,都是從小企業一步步成長起來,從區域增長爲國家乃至世界領先。
對于企業而言,要麽增長,要麽退場,擇高而立所确立的高标準、高要求是企業存活的基石和底氣。
參考資料:
1.《任正非和馬化騰的灰度:普通人追求安全感,高手擁抱不确定性》,筆記俠;
2.《真正的高手,都有對抗 " 熵增 " 的底層思維》,艾菲的理想;
3.《劇變時代,企業快速增長的 3 大建議》,中信出版書籍。
分享、點贊、在看,3 連 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