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黃曉明的新劇《潛行者》播出了,是個好劇,可惜沒有爆火。
在全平台上的熱度追不上永遠在 " 生生世世愛 " 的仙俠古偶。
但奇怪的是,《潛行者》雖然沒火,主演黃曉明卻又紅了一把——
與劇無關,僅僅因爲去油成功,而這還要得益于楊洋。
前段時間,楊洋新劇《我的人間煙火》在全網翻了個底朝天,大家都嘲他油膩,與此同時,作爲曾經的油膩男演員,黃曉明也被網友重新翻出來了。
但這次不是黑,而是誇——
網友們挖出了黃曉明早期接受易立競采訪的視頻。
關于種種惡評,黃曉明真誠剖析自己,起初他不理解,自己并沒有做錯什麽,大家爲什麽罵得那麽狠?
但在一次次反省中,黃曉明終于和擰巴的自己和解了——
" 演員有義務去承擔這些個評說和指正。"
關于自己油膩這個評價,黃曉明在後來接受采訪的時候,也誠懇表示:
" 這不是開玩笑的評價,這是很認真的評價。我現在把自己的心态放得特别低。"
兩段采訪,讓本就去油成功的黃曉明狠賺一波路人緣。
有人說這是 " 羊難财 " 效應,但先生想說——
" 楊洋翻車 " 對黃曉明本身就是偶然因素,就算沒有 " 羊難财 ",黃曉明也會變得清爽,大家亦會肯定他的作品。
因爲作爲一個演員,黃曉明從出道至今,一直有作品傍身。
好作品,永遠都是一個演員的立足之本。
對于很多在娛樂圈摸爬滾打的人來說,黃曉明的人生無疑帶着運氣 buff。
陳坤就曾在節目上直言自己羨慕黃曉明,他的眼睛很單純,像玻璃一樣。
一個單純的明星,在娛樂圈是不可能生存的,但一個單純的演員可以。
因爲單純可以是靈氣,也可以是純粹。
在演戲這方面,黃曉明就是個有靈氣的人。
剛畢業沒幾年,他飾演《大漢天子》中年輕有爲的漢武帝劉徹。
這個角色讓當時還初出茅廬的黃曉明一炮而紅。
黃曉明飾演的劉徹不同于其他版本的霸氣側漏,他是年輕稚嫩的,但噴薄的野心根本藏不住。
《大漢天子》出圈後,黃曉明的演員生涯開始越來越好。
那幾年他出演了不少經典古裝劇,比如嚣張跋扈、陰險腹黑的天龍太子——
《還珠 3》中一往情深的蕭劍——
後來又在張紀中版本的《神雕俠侶》中飾演楊過——
千禧年之後的那幾年,黃曉明一路亨通,參演了不少古裝劇大男主。
但作爲一個演員,挑戰不同角色,才能突破自我。
許文強,一支香煙,一頂禮帽,一件風衣。
擡起頭,映入鏡頭的是憂郁深邃的眼睛。
諜戰大片《風聲》,一向參演正劇的黃曉明挑戰了一個反面角色——
武田。
他不似傳統抗戰片中的日本人,有着赤裸裸的變态,武田渾身上下散發的是一種陰濕氣質。
表面上在笑,實則下一秒就能讓人死無葬身之地,看似很紳士,實則狡詐虛僞,還有一絲難以覺察的擰巴自卑。
許多人都嘲笑黃曉明霸道總裁的油膩,但其實他本人還真有一部不油膩的霸道總裁——
《暗香》程遠,是很多人的白月光,隻可惜,在後來的一片 " 霸總 " 嘲聲中被淹沒了。
年代劇、諜戰片、現代言情、古裝劇、武俠劇,我們都能看見黃曉明的身影。
除此之外,他也嘗試過小人物的成長。
比如《中國合夥人》中的成冬青。
" 成冬青 " 讓當年風頭正盛的黃曉明一舉摘得了四座影帝大獎——
第 29 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第 15 屆中國電影華表獎、第 12 屆長春電影節金鹿獎、第 32 屆大衆電影百花獎最佳男主角獎。
不僅如此,他還靠該片替自己正名。
當時黃曉明陷入了 " 鬧太套 " 的笑話,全國人都在笑他的英語口音,一笑就笑了很久,對黃曉明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但作爲一個演員," 洗白 " 自己最好的方式不是病毒式營銷,也不是水軍的洗地,更不可能靠粉絲限定的清白,而是用一部部作品去說服觀衆,這才是一個演員的品格。
現在黃曉明不再油膩後,口碑能瞬間逆轉,背後的基礎邏輯就像這位網友總結得那樣:
" 隻要演員(歌手)不違反犯罪,不違背公序良俗,拿得出讓群衆喜愛的作品,就可以立馬扭轉普通人的愛恨。"
現在,關于黃曉明的紅與黑已然塵埃落定,當我們再次拿出他這些年的實績圖,或許會有一瞬間的恍惚——
這個被大家黑了很久的明星,其實出道二十餘年,從來都認真地在做一個演員。
黃曉明曾經油膩過,現在翻身了。
但也有人油膩過,卻很難再翻身了。
比如張翰。
去年一部《東八區的先生們》讓他多年以來搖搖欲墜的名聲徹底敗了。
張翰翻車不是意外,而是必然。
當年,他剛出道參演《一起來看流星雨》的時候是 25 歲;等到他參演《東八區先生》翻車的時候是 37 歲。
十年時間,張翰的演藝生涯裏隻有四個字:
霸道總裁。
單一的戲路早就讓觀衆審美疲勞了,更何況還是一成不變的油膩霸總。
其實張翰有過機會的,當初在《戰狼 2》客串的時候,有不少觀衆表示對張翰改觀了。
但他沒有抓住,還是一個猛子紮進了言情劇裏,仿佛十年前楚雨荨家門口的大雨一直澆到了現在,以至于讓張翰以爲自己還是慕容雲海。
這就是普通觀衆的愛恨,很純粹很簡單,作品才是衡量演員的唯一标準。
而這一标準到了另外一些演員身上則變成了 " 恨鐵不成鋼 "。
比如深陷綜藝的鄧超、李晨。
當年鄧超在《烈日灼心》中的一段表演直接讓他封神。
對于六大中生之一的鄧超,很多觀衆都表示可惜——
别上綜藝了,好好演戲吧。
如果說觀衆對鄧超是可惜,那麽對李晨,某些特定觀衆則多了一份怨念。
因爲他演過很多白月光角色,但卻在綜藝裏把自己變成大黑牛,以至于綜藝人設太深,觀衆在某一瞬間回想起白月光角色,有了一瞬間的幻滅。
這份 " 厭惡 " 并不是真的厭惡,而是失望。
一個有演技有作品的演員理應更進一步,但卻沉溺綜藝無法自拔。
說到底,我們對一個演員的喜愛、欣賞、嘲弄、失望、厭惡,都投射出了同一種心理:
作爲演員,你是否合格?
但現在很多青年演員空有皮囊,演技全靠氛圍感支撐,作品常年限定粉絲圈。
那麽一旦有朝一日翻車,必然無人替 TA 說話。
這是樸素觀衆一直以來堅持并踐行的想法——
演員最好的醫美不是顔值身材,不是粉絲,而是無可替代的演技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