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新劇《鳴龍少年》開播發布會上,張若昀就着預告片裏的 " 爹味梗 ",談到他對爹味的理解。
他說,爹味其實是一種單向的輸出,缺乏交流。
來源 | 抖音 @褲褲子探班 bot
沒想到,對 " 爹味 " 的精準解釋,還是出自一個男明星之口。
說到這部新劇,更大的驚喜還有它的豪華陣容。
多少觀衆是沖着這組合來的——白昀黑土。
張若昀,男頻爆劇男主代表,憑借其優秀的選本能力,被稱爲 " 内娛精品劇探測器 "。
導演丁黑,曾執導過《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警察榮譽》等多部高分佳作,今年又扛起現實主義大刀,講起熱血青春故事。
這是倆人繼《警察榮譽》後的二搭合作。
有網友說,《鳴龍少年》是丁黑導演的又一部炫技之作。
熱血逆襲的教育題材聽起來很俗套,但如何把一個俗套的故事拍得動人,才值得細品。
且看這技,是怎麽炫起來的——
逆襲故事最大的難點和看點,在于能否拍出逆襲的張力。
常規的逆襲套路,往往着重放大前後反差,但這部劇則鋪了一層懸疑感。
簡單來說,故事講的是金牌教師雷鳴(張若昀 飾)帶着五個墊底學生逆風翻盤考上一流大學。
劇名的鳴龍,指的是鳴英和龍海兩校合并。
一所頂尖高中,一所普通高中,教學目标怎麽制定?
副校長提議,聘請雷鳴出山,辦一個教學實驗班(11 班),重現 " 立州奇迹 "(指雷鳴的父親雷立州曾将 300 多個成績墊底的貧困生送入大學)。
看似是副校長的主意,隻言片語間,又像是雷鳴精心謀劃的一場局。
學校裏跟他有過交集的其他老師和校長,對他的态度意味深長。
就連自己的親生父親,說話也夾槍帶棒。
雖然預埋了一條懸疑故事線,但呈現方式又十分輕巧接地氣。
在雷鳴身上,就做了很多喜劇化處理。
雖然設定是金牌教師,卻沒有傳統意義上的爲人師表、充滿愛的光環,反而處處透露着不靠譜。
一出場就一副落魄模樣,在公園吆喝賣課。
吃個早飯,還是一聽就黑暗的拉稀套餐——
韭菜盒子,配老幹媽豆漿咖啡。
爲了招生在操場大搞動員大會,前一秒,他慷慨激昂發表一通演講,揚言要免費開班帶領差生重新洗牌,終于有學生舉起了手。
結果 …… 人是來拆台的。
顯然,所有學生都把他當大忽悠。
恰如張若昀說的,雷鳴既是混蛋,又是天使,是一個反向成長的角色。
一方面,他的行爲動機很功利,更像是爲了借再現 " 立州奇迹 " 打一場翻身仗。
雷鳴勸學,走的不是苦口婆心路線,而是運籌帷幄的腹黑路線。
他鎖定的 1 号學生李燃,物理天才,爲了拿進步獎金還能精準控分。
雷鳴發現他爲了賺錢打算租間手機店創業,于是跟蹤、偷聽,明知孩子會被騙也不明确制止,還陰陽怪氣祝他生意興隆。
直到他撞了南牆、創業夢碎,才又重新給了他希望。
但另一方面,細看雷鳴的招生條件,他的目标學生又并非普通差生,還需要滿足 " 單科成績突出、參加過比賽、成績有異常浮動 " 這三個條件。
簡言之,他想幫的,是問題差生。
看下去就能發現,雷鳴看似吊兒郎當,實際又不乏洞察力和共情力,在教育上處處透着笃定,堅守師德底線。
對于堕落天才,2 号學生程雨杉,一個數學試卷隻做最後大題的天才少女。
在偶然目睹她偷偷相親後,雷鳴直接跑人家家裏打麻将。
但真正目的是想告訴她,與其花心思物色一個能帶她離開原生家庭的男人,通過考試逆襲才是試錯成本最低、性價比最高的方式。
對待成績下滑的普通差生,他也能因材施教。
食堂阿姨的兒子禹洋,因口吃自卑,連想加入 11 班還要媽媽領進教室,是典型的 " 不知道爲什麽學習 " 的表演型學習人格。
表面上,雷鳴咄咄逼人,以不符合入班條件爲由大聲質問他。
實際上,從他被喋喋不休的媽媽領進教室開始,雷鳴就看出問題,故意引導他通過反駁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恰如丁黑導演所說,劇裏探讨考學的過程,也是一個人格塑造的過程。
《鳴龍》所講的逆襲,不止是實現分數上的跨越,也是人格不斷完善的過程。
落魄的金牌教師也是如此,從一開始的大忽悠,到每個目标學生紛紛主動加入 11 班,既證明了雷鳴的本事,又渲染了幾分 神秘感。
雷鳴究竟經曆過什麽?還有什麽過人本事?出山又有何目的?目前還不得而知。
但這個角色的成立,已給這個逆襲故事打好了紮實的根基。
《鳴龍》的故事是青春群像,卻并非傳統意義上的青春劇。
逆襲故事自帶熱血 buff,販賣的是情緒,本就容易滑向口号式的懸浮套路。
而《鳴龍》的解法,不僅限在青春活力上揮毫,還勾勒現實的鋒利。
丁黑導演擅拍群像戲,劇中幾個問題差生的塑造,都是高考命題下不同社會問題的切面,每個孩子的成長底色都泛着不同程度的苦味。
1 号學生李燃,父親去世母親出走,跟奶奶相依爲命。
真人版就有實例——《令人心動的 offer5》裏,爹不疼娘不愛,由爺爺奶奶帶大的實習生黃凱。
李燃的處境還更慘些,從小被欺負,一夜間住的棚戶區被拆,爲了養家剛盤下的店也沒了,隻能跟着奶奶住在同學家地下室。
如此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李燃,心殼厚重,敏感得像一條随時暴起的小蛇,本能地不信任這個世界,包括向他抛出橄榄枝的雷鳴。
2 号學生程雨杉,生在重男輕女的重組家庭,家裏經營一家棋牌室,而她的房間就在嘈雜的一樓,家裏還有個日常偷窺的變态繼父。
房門上一張字條赫然寫着 " 不是廁所 " 四個大字,顯然此前已被誤闖過無數次。
3 号學生邊曉曉,寄養在姑姑家,寄人籬下的生活讓她養成了讨好型人格。爲了融入朋友圈,主動給她們排隊買早餐,目睹她們霸淩同學也不敢吭聲。
4 号學生江晴朗,生長于虎媽貓爸的高知家庭,說唱愛好不被支持,爲了應付家長還成了作弊慣犯。
雖然父母都是高知分子,實則教育缺位。母親掌控欲太強,父親看似包庇實則逃避,倆人還三天兩頭因爲教育問題争吵不休。
5 号學生禹洋,因爲口吃從小被霸淩,在毫無邊界的病态母愛下,養成了怯弱性格,完全失去了個人意志。
即使長成了人高馬大的高中生,媽媽還會把他帶到宿舍,一邊要求他背單詞一邊幫他擦身子,而他隻能像一隻猴子一樣被媽媽的同事們集體圍觀。
而這些故事帶來的沖擊力,很大程度上得歸功于拍攝手法上的創新。
每集一個主題的結構,在片頭就給足驚喜。
比如第二集《易燃易爆的少年》片頭。視覺上,黑白畫面,暗示李燃視角裏灰暗的童年記憶,灰暗中的紅色機器人象征着唯一鮮活的物理夢。
配合聽覺上奶奶的哭喪,小李燃無聲的哭泣,給觀衆帶來了感官和心理的雙重沖擊。
第四集《雙面人》片頭,用的則是一種近似話劇的展現形式,把邊曉曉讨好型人格的内心世界具象化。
導演在鏡頭語言上也設了不少巧思。相比常規的第三視角,導演更喜歡以劇中人的第一視角,帶觀衆直觀地感他們之所感。
讓我印象極深的,是程雨杉偶然在房間裏發現攝像頭後的混沌反應——
手裏的針孔攝像頭,突然變成一個灼人的溶洞,又似一團令人不安的欲火,不斷逼近直把人吞噬。
眼前變形的畫面,耳鳴的音效,讓人仿佛感受到雙颞的神經在抽動。
精準诠釋了什麽叫極緻的錯愕恐慌。
探讨現實社會議題,本就是把問題攤開的過程。
而怎麽拍得有沖擊力,調動觀衆的感官,才是對現實問題的有效诘問。
客觀來看,《鳴龍少年》當然也有瑕疵。
比如有些非本土演員的湖南口音,聽感上有些不習慣,努力仍跟不上營造氛圍的誠意。
雖然部分劇情有些理想化,畢竟堕落天才和問題差生一年内逆襲上一流大學,擱現實裏确實是小概率的奇迹。
但仍無法否定的是,這部劇對高考學子的真切關懷。
搭一個熟悉的逆襲框架,卻用了豐富的細節落地,包裹着溫暖的内核。
私以爲,《鳴龍》塑造女心理老師桑夏(黃堯 飾)這一角色,很妙。
一開場,桑夏挂着心理教師的名兒,幹的卻全是毫無技術含量的碎活兒,一點不受重視。
但事實證明,心理老師不是不被需要,而是總有人覺得不重要。
在親眼目睹程雨杉被忽略、被騷擾的處境後,桑夏開始關注到她的心理問題,用自己因拒絕以戀愛之名的性騷擾而被造黃謠,導緻自甘堕落的親身經曆,告訴她 " 身而爲女,不是你的錯 "。
所以妙就妙在,從一顆哪裏需要哪裏搬的螺絲釘,到發現這顆螺絲釘的不可或缺,恰恰暗合了現實教育中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忽視與呼喚。
有人覺得,劇中呈現的并非高中生普遍的生活狀态。
但這種非典型、不标準,或許正是劇方有意爲之。
它的目的,或許本不爲了追憶誰的青春,而是對當下學生情緒和心理狀态的探索和反思。
也不是簡單複制套路,而是通過調研真實案例做的戲劇化處理。
劇作特輯裏提到,禹洋被媽媽 | 逼問要考大學還是打工的片段,就是取自深度訪談中的真實素材。
他把自己鎖在房間,媽媽撬開房門的瞬間,也擊潰了内心對這個家最後的依戀," 從此我的家不再是安全的地方,我隻想往外走 "。
是的,高考帶來最根源的焦慮,是擺在眼前的未知岔路,是安全感的無處安放。
好比看着母親的生活處境,對自己的出路陷入迷茫的程雨杉。
母親也曾以爲能靠婚姻重生,卻再次掉入了婚姻陷阱,依然不改被理所當然當成萬能保姆的本質。
而在沒通過學習拓寬自己的選擇面之前,母親可能是她唯一的已知經驗,要麽直接複制,要麽朝着自以爲相反的道路,再重合。
果然,隻有女性編劇才更容易清醒捕捉到女性處境的幽微之處。
所以這部劇想引起的共鳴,不僅是某類具體問題,更是所有人在高考命題下的某類普遍情緒。
這其實是一個浪漫的現實主義故事。就像 11 班存在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追求逆襲的唯一結果,而是爲了讓還在泥潭中掙紮看不到希望的每個學生,重新看到希望。
還記得劇一開頭雷鳴迫于生計賣課時,被他彈走的蝸牛嗎?
彼時的他,推銷話術裏滿是對個人努力的不屑:要想成功,别妄想像這隻慢慢往上爬的蝸牛,童話裏都是騙人的。
看下去才發現,他撿回了那隻蝸牛,好生供養着。
什麽意思?
在雷鳴看來,他才不會放棄那些慢慢往上爬的蝸牛。
而他的使命,也正是不讓這些蝸牛放棄自己。
逆襲故事中,勵志、努力、成長這些詞已然成了雞湯文挂件。
恰如我們看多了主人公努力的身影,其實更關鍵在于如何努力,如何把成長掰開揉碎。
從這點上看,《鳴龍少年》已經起了一個不錯的頭,至少我已打消了它的逆襲方式會否陷入大開金手指套路的擔憂。
也期待白昀黑土帶來更大的驚喜,用誠意向觀衆剖開故事的更多切面。
非典型和不标準,也需要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