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疑劇,最怕劇透。
每當有國産懸疑劇播出,總少不了「猜兇手」環節。
接連的熱搜詞條,總會無情出賣了後續劇情。
而網飛新出的一部台劇,偏不信邪。
将兇手早早公之于衆,卻絲毫沒有削弱緊張、刺激。
本劇改編自日本推理女王宮部美雪的同名小說。
由吳慷仁、柯佳嬿、林心如聯手出演。
值得一提的是,林心如離開内娛後,這幾年推出了不少爆款台劇。
上次主演兼制片的《華燈初上》,就将鏡頭聚焦于陪酒女,引起廣泛熱議。
這一次加盟的新劇,尺度進一步飙升。
将囚禁、SM、碎屍接連搬出。
熱度自然也是相當爆。
播出不到一周,便登上了多個地區熱播榜前三。
今天,魚叔就來說說它——
《模仿犯》
90 年代,台北街頭。
一則神秘錄影帶,占據了各大電視台的報道畫面。
面具男 Noh,自稱是近期女子連環殺人案的兇手。
他瘋狂叫嚣,點名道姓偵辦此案的檢察官,下了挑釁書。
「我跟你的遊戲要開始了」
故事要從八周前的「公園斷掌案」說起。
一個怪異的紅色禮盒,突兀地出現在清早的公園。
遛狗的女孩好奇地打開,被吓得連連後退。
裏面裝的,是一隻女人的斷手。
警察趕赴現場,試圖「大事化小」。
畢竟,情債、賭債頻頻發生,無人報案也就不必受理。
但,檢察官郭曉其(吳慷仁飾)不這麽認爲。
這起「斷掌案」,讓他想起了三年前的一樁強奸殺人案。
被害人同爲女性,同樣是大拇指脫臼。
能造成這種傷害的器具,隻有拇指铐。
當年的兇手田村義,早已落網服刑。
但再次提審,隻覺疑點重重。
首先,自首毫無動機。
被害人的屍體已經被精心掩埋,根本無人知曉。
反而是他主動帶領警方,挖掘出了屍體。
其次,對供詞過于熟稔。
三年過去,他依然能隻字不差地背誦。
更蹊跷的是,他根本不會用拇指铐。
郭曉其大膽推斷,田村義極有可能是替罪羊,真兇仍逍遙法外。
他來到了田村義家中,試圖尋得線索。
沒想到,廢棄多年的房門卻被打開了。
走進一看,桌上又擺着一個熟悉的紅色禮盒。
紅色禮盒中,裝着一個女孩的照片。
很顯然,兇手早已洞悉了郭曉其的計劃,他要引導警方找到新的受害者。
警方立即行動聯系其家屬,卻還是晚了一步。
女孩的外公已經接到了兇手的電話。
沒有索要錢财,而是要求他在鬧市爬行、學狗叫。
并聲稱,隻要扮得夠像、夠逼真,就能見到外孫女。
兇手沒有食言,果真讓外公見到了女孩。
不過,是一則錄影帶。
錄像中,女孩先是被性虐,随後被活活掐死。
喪心病狂的兇手,甚至将魔爪伸向了警方。
警官勇哥,也收到了來自女兒的挂件。
兇手提出,要他上電視台直播道歉。
當着三百萬觀衆的面,承認自己是個無能的父親、廢物警察。
關鍵時刻,郭曉其趕到,打斷了勇哥。
總結前幾起案件,他發現,一旦滿足了兇手的要求,女孩生還的幾率隻會更低。
面對鏡頭,他向兇手宣戰。
「我一定會抓到你,你玩完了」
猜兇手,一直是懸疑劇情的關鍵。
《模仿犯》卻反其道而行之。
劇集将将過半,就把兇手的身份釋出。
爲觀衆開啓上帝視角,目睹主角被反派玩弄于股掌之間。
主打的并非抽絲剝繭的爽感,而是巨大的虐心與無力。
爲了摸清兇手的犯罪心理,郭曉其找到擔任心理醫師的前女友胡允慧(柯佳嬿飾)尋求幫助。
她分析,兇手的每一次行動都仿佛在博取關注——
過于放大自我,過度期待被重視。
這些都是典型的自戀型人格。
細看兇手的作案手法,也處處留下線索。
瘋狂暗示,生怕警方懷疑不到自己頭上。
他會在所有受害者的眼角留下相似的紅色印記。
也會對受害者進行相似的捆綁。
并将照片與畫像寄給警方,宛如炫耀自己的勳章。
施害之前,他還會把受害人封口束縛,再裝進貨車後備箱。
随後載到家屬面前,任由其嗚咽哀嚎、撞擊車窗。
等到親屬走近,再一腳油門開走。
欣賞親屬急切、絕望的神情,折磨着被囚禁女子的内心。
抛屍的形式更是高調。
或将屍體挂在十字架上,引來八卦媒體蜂擁偷拍。
或将屍身置于午夜的公園内。
蒙上白布,聯系家屬親手掀開。
殺人犯罪,被他視爲一種藝術創作。
根據兇手留下的線索,警方早早鎖定了嫌疑目标。
卻由于沒有證據,隻能任由其逍遙法外。
更讓郭曉其沒想到的是,即使兇手落網,案件依然疑點重重。
兇手背後,還有主謀。
接下來,郭曉其也将成爲新的目标。
還記得開頭錄影帶中的叫嚣嗎?
兇手斷言,人心都有惡。
他要做的是,把郭曉其心中的惡勾出來。
在兇手的設計下,郭曉其身邊的朋友、親人都接連受到傷害。
一道難題擺在他面前。
究竟該保持理智與兇手斡旋到底,還是施加私刑處決兇手?
敢放出兇手,是因爲劇本夠厚。
懸疑隻是《模仿犯》的第一層外衣,内在的社會議題非常豐富。
故事的核心,也不在于抓住某一個兇手。
而是揭露真兇背後,一個個幫兇。
先是屍位素餐的執法者。
早在三年前,便有女性接二連三地失蹤。
記者小路還特意整理出了《都會失蹤女子專題》。
警方不以爲意,甚至往被害者身上潑髒水。
田村義在供詞中一口咬定,他與被害女子是「合意性交」。
警方随即腦補出了一樁桃色事件——
女孩因缺錢找到田村義拍攝裸照,又因勒索惹怒對方,結果遭到殺害。
爲此,他們不惜篡改女孩朋友的供詞。
媒體,也難辭其咎。
連環殺人案一出,立即成爲新聞「大熱門」。
電視台、報社,都争相插播兇手寄出的錄影帶,唯恐天下不亂。
不覺間,将兇手捧上神壇。
「一刀未剪,搶先播出」
他們還邀請被害者家屬登台,錄制獨家欄目。
說好的是爲了死者發聲,卻極力揭傷疤、挖猛料。
甚至爲了收視率,罔顧事實帶節奏。
失掉了新聞良知,淪爲了流量的奴隸。
記者小路也因此憤而離職。
當社會事件被抽象爲一個又一個話題,具體的苦難就會被視而不見。
「我們今天不是在讨論一個話題,而是在講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民衆,亦是幫兇。
幾起案件的被害者,都曾在夜店出沒。
随着媒體的曝光,她們也不斷被造黃謠、潑髒水。
那位失親的外公曾登上節目,懇請觀衆提供線索。
換來的,卻是一波又一波「受害者有罪論」。
「你孫女跑到那些不三不四的地方,是她自己有問題。」
「那些泡夜店的女生都穿得很少,在勾引男人。」
如是亂象,放在今天仍比比皆是。 此前的「香港碎屍案」,新聞剛爆出,就引來各路八卦媒體。 有的狂扒細節,将碎屍、煮屍的步驟描繪得繪聲繪色。 有的猛揭傷疤,從被害人蔡天鳳的身份,到其家世、情史,毫不遺漏。 傳至網友耳中,又成爲茶餘飯後的大瓜。 新聞曾代表真相,現在卻是一場又一場的真人秀。 每一個舞台都是由觀衆的欲望創造出來的。 唯有觀衆沉迷的目光,表演者才有存在的價值。
「你們都是合謀」
《模仿犯》中,殺人是兇手引以爲傲的創作。
可這樣的創作,真的有什麽了不起嗎?
他一再打電話給電視台,不斷利用媒體制造恐慌、挑釁社會正義。
林心如飾演的主持人,終究壓蓋不住憤怒。
直面鏡頭,以一位女性的身份回怼。
「你隻對女性下手,因爲你隻有本事欺負弱小。」
「說穿了,你隻是個無能、無聊、無存在感的社會寄生蟲罷了。」
郭曉其也在與兇手的對峙中,果斷否定其價值。
靠殺害弱者滿足自我膨脹、博人眼球,可鄙且可憐。
這樣的人,根本就不重要。
「我打從心底看不起這個人」
如今網絡發達,誰都可以躲在暗處,變成另外一個人。
兇手也似乎變得無處不在。
媒介也成爲無形的殺人利器。
但,人應當保有起碼的良知與自制力。
媒體人,不能淪爲追逐流量的機器。
每一位平凡大衆,也不該在信息轟炸中失去方向。
「讓新聞不再淪爲戳人傷口、喂養别人的一場秀。」
全文完。助理編輯:三十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