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口吃嗎?接觸過口吃的人嗎?
1997 年,爲加強全世界對口吃的重視,國際口吃聯盟(International Stuttering Association,ISA)把每年 10 月 22 日定爲 " 國際口吃日 ",并決定每 3 年舉行 1 次口吃者世界大會。
口吃俗稱 " 結巴 ",是一種言語流暢性障礙。世界衛生組織對口吃的定義是一種言語節奏的紊亂,即口吃者因爲不自主的聲音重複、延長或中斷,導緻無法說清楚自己所想表達的内容。也就是說,口吃者在說話過程中,十分确切知道自己要表達什麽,卻無法流利地說出完整意思。
圖 / 胡冰潔
口吃被醫學界認爲是世界上最奇怪、最複雜的疾病之一。口吃并不會直接損害健康,但因口吃導緻的交流障礙及自卑心理則會給人們工作、生活等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讓我們走進 " 口吃 " 者的世界,聽我慢慢地說……
口吃有哪些症狀?
口吃的症狀有很多種分類,歸納起來主要是在語言、心理和生理三方面的表現。
1
語言表現
言語節律失調,語音或字句的重複、中斷、阻滞而不流利,不正常的語言表達方式。
2
心理狀況
口吃者對口吃十分敏感,有恐懼心理,表現爲緊張不安、憂心忡忡、提心吊膽等,越想努力躲避口吃,越加深對口吃的敏感和強度。
正常人有時因緊張而口吃,口吃患者卻長期因口吃而緊張,具有正常人很難體會到的心理方面的表現。嚴重者可能有焦慮、恐懼等情緒出現,持續口吃患者可能會有自卑、性格孤僻、焦慮、抑郁等問題,對其生活、學習、工作等造成極大困擾。
圖源:pixabay
3
生理反應
話在心中,但嘴上難以表達,說話方式 " 急、重、快 "。會伴随出現四肢或面部肌肉緊張及異常動作表現,如氣短、胸悶、臉紅、喉舌僵硬、血壓升高等異常行爲,可有言語伴随動作,如嘴顫抖、眨眼、跺腳、拍腿、揮手、清喉嚨、面部和頭部抽搐、咬手指等表現,産生這些症狀的根本原因是由心理障礙引起的。
兒童是口吃的主要發病群體,全球有大約 5% 的兒童出現口吃,1% 的人口吃持續到成年。口吃可影響兒童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發育,因此,針對兒童口吃的預防及糾正訓練非常重要。
孩子口吃
家長該怎麽做?
不要太過焦慮
正視口吃,給孩子一個輕松的語言環境,自由發展的空間。口吃不是什麽絕症,不要将負面情緒傳遞給孩子,容易導緻孩子形成自卑内向的性格。
耐心傾聽,慢慢說話
家長與孩子說話時要放慢語速、不急躁、多停頓,也讓孩子慢慢說。孩子說話時經常會出現重複、啰唆、颠三倒四的現象,家長應不打斷、不糾正,全神貫注的耐心傾聽。
圖源:pixabay
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
不要過于糾正孩子的說話方式,說話時不要太過嚴厲。不呵斥、不打擊、不取笑,不說:" 你怎麽連這麽簡單的話都不會說?"" 你說話太慢了!" 等話語,尤其是對生性敏感的孩子,因爲這樣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可能增加口吃的程度和持續時間。
4
增加孩子講話的自信
口吃跟心理因素有很大的關系,應該鼓勵、誇獎、表揚,建立孩子說話時的自信,讓孩子知道自己可以說得很好。對待口吃的孩子要一視同仁,家長積極的态度更有利于孩子口吃的改善。
口吃沒有解藥,但治療會對口吃有幫助,在科學的治療和支持下,相信孩子會逐漸克服口吃。
圖 / 胡冰潔
關于口吃的誤區
口吃是模仿或學來的?
口吃不傳染,也不會通過簡單的模仿而形成。口吃是由多種綜合性的因素造成的,包括遺傳因素、言語發展、環境及大腦結構和功能的異常。
口吃是因爲緊張造成的?
口吃者在緊張或者有壓力的情況下,口吃程度會加劇,因此,容易誤解爲口吃是由緊張造成的。而事實上是,口吃可能會造成說話者緊張,緊張會加重口吃,但不是導緻口吃的主要原因。而一般人在緊張的情況下口吃,是正常情緒的表現。
口吃是一種心理障礙?
口吃者在口吃時,往往會有如羞愧、恐懼、焦慮、沮喪等負面情緒和心理,這是伴随口吃出現的,而不是口吃是一種心理障礙。對口吃患者的臨床治療往往包括心理輔導,以改善口吃帶來的負面情緒和消極态度。
口吃的人不夠聰明?
研究表明,口吃者的智力與常人無異。口吃者完全知道自己想要說的話,隻是不能完全流暢地說出來,其智力和思考的速度和常人無異,口吃者在各領域中不乏佼佼者。
5
口吃是錯誤的育兒方式造成的?
孩子口吃并不是家長的錯,但家長對兒童口吃的應對方式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長積極的态度和方式可以減輕孩子的壓力,增加自信。不當或錯誤的育兒方式會加重孩子的言語障礙和心理負擔,但不是造成口吃的原因。
6
口吃可以治愈嗎?
口吃目前沒有通用的治愈方法,臨床治療主要是言語治療加心理輔導。對于兒童口吃,如果持續半年以上建議進行專業的言語治療和早期幹預,治療重點在于提高言語流暢度。年齡較大的兒童、青少年和成人口吃除了關注言語流暢度外,還應關注其整體言語體驗,最大限度地降低口吃對其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影響。
爲 " 口吃 " 正名,讓我們對口吃者消除一些誤區,多一些理解,多一些關愛,多一些耐心,聽我、聽他慢慢地說……
讓口吃者融入主流社會,幫助他們更好地康複!
策劃制作
出品丨中華醫學會
作者丨周伊 西安醫學院 副教授
繪圖丨胡冰潔 西安醫學院
審核丨肖新莉 西安交通大學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