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科幻片《流浪地球 2》火爆了所有人的朋友圈。身邊無數看過這部電影的朋友都大呼過瘾、震撼!截至目前,其總票房已超過 30 億。
優秀科幻巨制,破紀錄的票房背後,是人們對燦爛星空、浩瀚宇宙的好奇與敬畏。
關于宇宙,我們究竟了解多少?
宇宙的主要構成是普通物質嗎?
流浪地球計劃真的可行嗎?
第一個提出流浪地球設想的人是誰?
宇宙的終極命運是什麼?
2023 年 1 月,混沌文理院第四期第五模塊 " 現代宇宙學與宇宙未知之謎 " 在古城長沙開課。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陳學雷老師帶領同學們一起 " 仰望星空 ",探究宇宙背後那鮮為人知的暗能量,解答了同學們對宇宙學問題的重重疑惑。
陳老師的課程分為以下兩個部分
第 1 講:現代宇宙學
第 2 講:宇宙未知之謎
本文選取了課程中第 2 講的前兩個小節的小部分内容,回答了 " 什麼是暗物質 " 和 " 什麼是暗能量 " 這兩個宇宙學中的核心問題。
混沌文理院為混沌旗下文理教育品牌,今年已經第五年。我們緻力于邀請國内著名教授、學者,為學員提供涵蓋哲學與世界、生物與宇宙、藝術與美學、認知與系統、政治與法律、思想與文化等闆塊的專業文理教育。文理院五期正在招生。
以下為陳老師的分享。
宇宙還有 95% 是未知的
我有一個天文學家的同事寫了本書,這本書的書名很有意思,《一想到還有 95% 的問題留給人類,我就放心了》。
宇宙中 70% 多是一種東西叫做暗能量,20% 多是另外一種東西叫暗物質,4.8% 是我們熟悉的諸如原子、分子這些普通物質。
也就是說,宇宙中 95% 都是我們不知道的暗物質和暗能量。所以,你可以說我們很了解宇宙,也可以說我們很不了解宇宙,95% 的宇宙是不知道的。
要是都已知的話,我們就要失業了,還有 95% 是未知的,還可以繼續研究下去。
我們是如何知道有暗物質的?
宇宙中 20% 多是暗物質,我們是怎麼知道有暗物質的?
關于這個問題,曆史上有一個成功的先例,就是海王星的發現。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以後,天文學家進行觀測,當時人們認為太陽系有六顆行星,就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有了望遠鏡以後,一位英國天文學家叫赫歇爾,他在觀測當中意外地發現了一顆新的行星,也就是天王星。
在發現了天王星以後,大家繼續觀測它的運行,發現天王星運行的狀态跟牛頓理論的預測是不一樣的,那是不是牛頓理論錯了?
當時有兩位學者,一位是英國學者亞當斯,另一位是法國學者勒維耶,他們兩個都是做數學研究的。他們認為并不是牛頓理論錯了,而是還有一顆我們不知道的行星在它附近運行,這顆不知道的行星幹擾了它的軌道,所以導緻觀測到的軌道和牛頓的理論不一緻。
這兩位都是數學方面很強的人,他們各自進行了計算,各自獨立做了研究,預測有一顆未知的行星在那裡。亞當斯預測完就給當時的英國皇家天文台台長寫信,他說在什麼地方應該有個東西,你去觀測一下。英國皇家天文台的天文學家不太相信他說的,沒有理睬他。勒維耶也給德國一個叫蓋爾的寫了信,他們相信了他,去觀測了一下,結果真的就在那個預測的地方發現了一顆行星,這顆行星後來就被命名為海王星。
我們一開始不知道有海王星,但是海王星的引力被探測到了,科學家就預測那裡有東西,結果真的成功了。所以海王星在當時來說就是一種暗物質,因為海王星其實有反光,但是它反光不太強,所以人們一開始并不知道。這是一個通過引力來發現未知物質的先例。
雖然我們還不知道暗物質在哪兒,但是我們可以根據它的引力效應推測它的存在。
地球可以去流浪。
暗物質的發現者,
也是第一個設想流浪地球的人。
現代暗物質最早的發現者是茨威基,他是一個有各種奇思妙想的人。最近很多人去電影院看了《流浪地球Ⅱ》,帶着地球去流浪,大家都以為是劉慈欣腦洞大開,實際上最早想到地球可以流浪的是茨威基。他曾經想過,太陽變成紅巨星的時候怎麼辦,他就想到了流浪,地球可以流浪,可以跑到别處去。
他在觀測星系團以後測量出星系團裡有很多星系,星系都在快速地運動,它為什麼能夠快速運動而不飛散?肯定是星系團當中有物質在吸引它,把它吸引住了,我們可以根據它運動的速度推算出有多少物質,如果物質太少引力不足以束縛它,它就跑散了。
星系團裡有哪些星系,每一個星系有多亮,如果我們假定這些星系裡的恒星都跟我們太陽系周圍的恒星差不多的話,我們就可以推算出它們有多少質量。茨威基做了測量以後發現差得非常遠,差了幾十倍到幾百倍,所以他認為星系團當中是存在着大量的不發光物質,他就給這種物質起了個名字叫暗物質。
當然,最早他是針對一個星系團來研究得到的結果,也就是說當時就測了這一個星系團,但是後來我們也看到很多星系團都是這個樣子。
F.Zwicky 星系團
雖然茨威基發現了這一點,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被忽略了,因為天文裡頭各種不好解釋的現象很多,當時這隻是一個孤例,說明不了什麼問題。
引力透鏡效應:暗物質存在的又一證據
一個更直接的證據是引力透鏡效應,哈勃望遠鏡拍攝的一個星系團阿貝爾 2218,在星系團裡可以看到有很多星系,但是除了這些星系以外還有很多一道一道的光弧。
光弧的出現不是因為哈勃望遠鏡的透鏡有問題,光弧的産生是因為離得很遠的星系産生一個引力透鏡效應,光在傳播的過程中,星系團的引力作用發生了偏折,所以星系團的作用就像光學系統當中的一個透鏡的效應,這樣的話我們就能看到這些呈出來的多個像或者光弧。
根據這些光弧,我們可以推算星系團體的質量有多少,結果發現質量遠遠多于我們看到的物質。
暗物質是什麼?誰都搞不清楚
根據現在的粒子物理,物質的組成成分有哪些?有一類叫誇克,像原子核裡邊,實際上是有一些叫誇克的東西組成的;還有一類叫做輕子,輕子裡大家比較熟悉的是電子,除了電子以外還有 u 子和 T 子,然後每一個粒子還對應了一個中微子,就是 e 電子中微子、u 子中微子和 T 子中微子,通常我們觀測到的物質就是這些。
除了這些通常的物質以外,還有傳遞力的一些特殊的粒子,比如我們最熟悉的就是光子,光子是傳遞電磁相互作用力的,是規範波色子;傳遞誇克之間相互作用的叫交子;傳遞中微子和電子之間弱相互作用的叫做 W 玻色子和 Z 玻色子;大概 10 年前又發現了最後一種叫希格斯的粒子,希格斯玻色子。以上就是現在标準的粒子物理模型所知道的所有粒子。
暗物質是其中哪一種粒子?現在的結論是都不是,哪一種都不滿足暗物質的性質。
首先我們看暗物質是不是不發光的普通物質。其實有很多普通物質在一些形态下是不發光的,比如煤袋星雲,它是個暗雲,襯在背景上,實際上是由一些塵埃組成的,它不發光。但是我們去找了很多也沒找到,而且更關鍵的是根據大爆炸理論,如果有更多的普通物質的話,它形成的氫和氦的數量跟我們現在預測的就不一樣了,這樣就會導緻它形成的氦的數量要更多,氫的同位素氘的數量要更少,所以跟觀測圖不一緻。另外微波背景輻射那個功率譜也會跟現在測量到的不一緻,所以基本可以把可能性排除了。
煤袋星雲
在标準模型裡,本來最有希望的是中微子。中微子是不帶電的,隻參與弱相互作用,所以很難探測,中微子可以輕松穿過太陽、穿過地球,我們都探測不到,從這個角度來說好像它可以作為暗物質。
早期确實有一位蘇聯科學家提出了這種設想,他也是蘇聯核彈的主要設計者之一,他提出暗物質是中微子。如果中微子是暗物質的話會發生什麼?宇宙學家進行了預測:由于中微子質量比較小,它會快速地運轉,在宇宙早期如果有大量中微子存在,形成物質,形成星系,會先形成一些叫熱暗物質的東西。因為早期的時候運動得太快,所以管它叫熱暗物質,它會把小尺度的這些漲落給抹平,最後形成的就是特别大質量的一些星系團,然後星系團再散裂成星系。反之,就是實際上我們看到的,正好與它相反的冷暗物質。冷暗物質就是物質運動得很慢,質量很大,會先形成小的星系,然後再形成大的星系。介于兩者之間的是溫暗物質。現在的觀測就是冷暗物質和溫暗物質還可以,熱暗物質在 1980 年代的時候就被觀測排除掉了。
所以我們不知道暗物質是什麼,但是我們已經知道有些東西肯定不是,像普通物質和中微子,這樣一來就把标準模型裡穩定的物質都排除掉了。
有的科學家認為暗物質是一種我們未知的新的粒子。
宇宙的主要成分——暗能量
大家關心的一個更大的問題,就是占宇宙 75% 的暗能量,我們更不知道它是什麼了。暗能量是在 1998 年才真正被發現的,之前大家不知道有這個東西。
暗能量的發現源于對超新星的觀測。
通常來說,像太陽這樣的恒星演化到最後就變成紅巨星、白矮星、行星狀星雲,但質量較大的恒星最後不是這樣,它最後會發生爆炸,變成超新星;還有一種超新星,像太陽這種小質量的恒星演化到最後會形成白矮星,如果單純就是一顆白矮星,它就留在那兒了,也沒有什麼。但是實際上我們發現恒星往往是成對出現的,兩顆恒星在一起形成一個雙星,其中一顆會先變成白矮星,另一顆還沒有,變成白矮星以後它會把另一顆星的物質給吸過來,吸過來以後物質就落到白矮星上堆積起來,堆積到一定數量壓力增大到一定程度,白矮星吃不消了,就會發生爆炸,這是另一種超新星。
這個承受不了的程度叫做錢德拉塞卡極限,這是一個固定的量。
尋找超新星非常難,1998 年有兩個團隊都在尋找超新星,他們的辦法是對着一塊天空盲拍,然後過一個月再拍一張照片。他們把一小塊圖片放大,對比三個星期前和三個星期後的圖片,發現有的地方稍微變亮了一點。找到這種異常的現象以後,再用望遠鏡進一步觀測,就能看到這顆超新星,他們當時找了 40 幾顆超新星。觀測的結果和預測産生了很大偏差,所以當時他們對得到的結果也不太相信,認為自己搞錯了,他們也不知道對手得到什麼結果,所以當時非常緊張,最後這兩個團隊都一點一點公布了結果,這導緻人們無法判斷到底是誰先公布的結論,最後諾貝爾獎就頒給了他們兩個團隊,承認他們都做了貢獻。他們的觀測結果是一緻的,就是發現确實宇宙當中有這種暗能量。
為什麼叫暗能量?
暗能量其實也是一種物質,隻是它的特點和普通的物質不一樣,普通物質或暗物質,都是産生萬有引力的,也可以說普通物質是使時空朝一個方向奔去的,暗能量是使時空朝另一個方向奔去,抵消萬有引力的,也可以說是反引力或者斥力。
愛因斯坦當年引入了一個叫宇宙學常數的東西,如果普通的東西是使時空朝一個方向彎曲,假如有一個東西能夠把它給拽平了,往上拉起來,跟普通的東西是正好反着的,那宇宙不就可以靜止了嗎?所以愛因斯坦引入了宇宙學常數。
暗能量其實正好跟宇宙學常數的性質差不多,也是使它朝反方向彎曲,這樣的話宇宙的膨脹本來是減速的,有了暗能量就會加速。所以我們前面說這是愛因斯坦最大的錯誤,但是愛因基斯坦太偉大了,雖然當時他認為宇宙靜止是錯的,他錯失了宇宙膨脹,但是他引入的宇宙學常數竟然是對的。
到底宇宙的命運是什麼?
宇宙膨脹導緻宇宙的命運是什麼?宇宙的命運很大程度上是由暗能量狀态方程決定的。因為暗能量占 75%,這個量很大,起決定性作用。另外我們基本上知道普通物質、暗物質随着宇宙膨脹會怎麼演化,暗能量我們不太知道,它怎麼演化取決于它自身的狀态方程,狀态方程就是它的壓強和它的密度之間的一個關系。
如果說沒有暗能量的話,宇宙的命運就是弗裡德曼得出來的結論,封閉宇宙膨脹到一定程度,就會收縮,當然收縮完以後會發生什麼不知道,有可能會反彈,也有可能不會。如果是平直宇宙,就一直膨脹。如果是彎的,開放宇宙,也是一直膨脹。現在加上暗能量,如果暗能量就是宇宙學常數的話,宇宙也是一直膨脹,而且越膨脹越快。
我們現在的宇宙裡頭有很多星系,140 億年是我們今天的宇宙,宇宙演化下去,這些物質随着膨脹,它們離我們越來越遠。540 億年的時候,就剩我們這一個星系了,但是我們勉強還能看到遠處的星系,繼續膨脹下去,周圍這些星系就都消失在遠方了,那時候如果地球上一些天文學家去觀測宇宙,他們就很悲哀了,他們根本不知道有宇宙大爆炸的事,看到的就是茫茫夜空,什麼也沒有。
銀河系如果持續演化會發生什麼?銀河系裡頭有很多恒星,這些恒星演化着演化着,最終有一定的幾率會撞上,恒星演化到最後,燃料耗盡以後,或者是超新星,或者是白矮星,或者是黑洞。最後這些東西相互作用,越來越密集,最後都掉到一起,都掉到一個大黑洞裡面去。
大黑洞又會怎樣?按照霍金的理論,黑洞會緩慢地蒸發,但是蒸發的速度非常之慢,所以它在很長時間裡就是一個大黑洞。
有一種可能性是随着宇宙膨脹,暗能量越膨脹越多,宇宙就進入了一種奇異的狀态,通常叫做大撕裂狀态。因為量越來越多,到後來就剩星系了,但是星系本身是穩定的,随着宇宙的演化,暗能量越來越多,最後它在星系裡的密度就會超過星系裡普通物質和暗物質的密度。前面我們講暗能量的作用相當于萬有斥力一樣,所以星系本來已經是互相吸引都附着在一起了,暗能量太多以後它就把星系給拉散掉了。
它繼續增多以後,在我們的星系裡,最後它的密度會超過地球的密度,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把地球也拉散掉。地球上的各種物質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核和電子之間存在電磁相互作用,電的力通常比萬有引力要大很多。但是如果它可以一直增加下去,它最後會超過電的力,把原子也給拉散了,最後整個宇宙就會進入一種叫做大撕裂的狀态,把所有東西都給撕開了,宇宙就進入了一個我們誰也說不清楚到底是什麼的狀态了。
我們從邏輯推理上是這樣,但實際上我們并不知道是不是這樣的,因為暗能量的性質到底是什麼我們并不知道,天文學家能做的事情就是把狀态方程測出來,根據狀态方程去推測暗能量到底有什麼樣的性質。
點擊 " 閱讀原文 ",加入混沌文理院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