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蘋果在 iPhone 5S 上帶來了「Touch ID」,用戶可以将手指放在集成在 home 鍵内部的指紋識别器上,實現解鎖手機、支付等安全驗證。
(圖源:Apple)
四年後,iPhone X 橫空出世,取而代之的生物識别技術是「Face ID」。在劉海下,蘋果放置了紅外攝像頭、泛光照明燈、環境光傳感器、點陣投影器等多個元器件,組成了一套完整的面容識别系統。
但無論是「Touch ID」,還是「Face ID」,均沒有出現在蘋果剛剛發售的 Vision Pro 上。這台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虛拟現實設備,采用了虹膜識别技術作爲安全驗證的方案,官方将其稱之爲「Optic ID」。
(圖源:Apple)
虹膜識别技術并不是新鮮玩意兒,在智能手機領域,三星、諾基亞均有過示範,而在頭顯市場,Hololens 2 也采用了類似的方案。假如你曾體驗過三星 Galaxy S8 上的虹膜解鎖,那麽你一定能明白爲何這項技術一直不如指紋、面容,又或是聲學這類生物識别技術一樣,在主流消費市場裏被廣泛采用。
在安全驗證上,蘋果可以說是一直走在前沿,但我們卻沒有在 Vision Pro 上看到更新鮮的技術登場,而是已經被市場「抛棄」的虹膜識别。這一次,蘋果又在打什麽小算盤?
硬件上,Vision Pro 在雙眼覆蓋的區域上放置了兩顆朝下的攝像頭與四個紅外線傳感器,但主要負責掃描用戶虹膜的是一顆視覺攝像頭。
蘋果還特别标注,這種非可見光的 LED 紅外線傳感器在照亮眼部時,不會對眼睛造成傷害。
看起來,Optic ID 的硬件構成和早前微軟的 Hololens 2 并沒有很大的區别,隻是 Vision Pro 上的傳感器更多一些,有助于提升識别效率。而工作邏輯上,Optic ID 則要清晰得多。
據官網解析,Optic ID 默認掃描雙眼,且在每次成功驗證後,會根據當前的情況更新最新的信息,這與 Face ID 的自主學習邏輯保持一緻。" 輔助功能 " 裏還爲用戶提供了單隻眼睛解鎖的選項,或許是考慮到部分特殊群體的使用體驗。
(圖源:9to5Mac)
至于安全性,和之前蘋果的任何安全驗證方案一緻,官方承諾這些驗證數據、學習數據隻會被發送到機内的 Secure Enclave 和 Apple M2 芯片神經引擎的一部分進行處理,不會上傳到 iCloud。當然,任何支持 Face ID/Touch ID 的應用,都能啓用 Optic ID 進行安全驗證,這意味着開發者不需要重新設計應用的解鎖 / 支付模塊。
Optic ID 擁有更多傳感器,能夠更全面地捕捉虹膜數據,這是與當前大多數采用虹膜識别技術的智能設備稍微有些差别的地方。其次,Optic ID 沿用了蘋果早前的生物安全驗證邏輯,會不斷學習用戶的狀态,提高解鎖效率。但大體方向上看,Vision Pro 的虹膜識别,遠沒有到「革新」的程度。
從安全性來看,虹膜是人體所有能用于生物驗證的外置器官中最安全的一個,尤其是在非病變的情況下,虹膜紋路并不容易受到自然影響而改變。
設備特性上,Vision Pro 是一台混合虛拟現實設備,而 Face ID 無法做到每次都掃描用戶的全臉确認用戶身份、Touch ID 很難确保用戶是否需要使用這個設備。所以,在用戶經過佩戴、調整後,Optic ID 進行身份驗證,從而進入系統,是相對自然的操作邏輯。
另一方面,虹膜識别對于 Vision Pro 這類設備來說,基本沒有任何學習邏輯,其機身内部設計的傳感器始終鎖定在眼部,假如是 Touch ID,用戶還需花費時間熟悉它的位置。
(圖源:Microsoft)
前面我們提到,虹膜識别在微軟的 Hololens 2 上已經率先采用,作爲安全驗證方案而言,它的表現也是相對出色的。既然蘋果現有的兩種生物識别技術都不太适合 Vision Pro,而聲紋、靜脈解鎖又不夠成熟,選擇虹膜識别或許也是最好的結果。
當然,Optic ID 于 Vision Pro 而言,也可以是蘋果在安全驗證上的一次新嘗試,未來也能将這種方案應用到其他設備上,爲這些設備制造更能吸引消費者的賣點,比如 MacBook、iPhone,又或是還要等待好幾年的蘋果汽車。
可按照「前車之鑒」,虹膜識别還真不是一個善茬。
2015 年,富士通發布了中端機型 Arrow NX F-04G,諾基亞也推出新一代旗艦機 Lumia 950,兩款機型唯一的共同點是支持虹膜識别。
虹膜識别初次應用在智能手機上,體驗可以說是巨大的災難。不可否認,虹膜識别安全度非常高,但識别效率遠不如指紋識别,在效率與安全兩個方向上,消費者們顯然更追求二者的均衡。
(圖源:三星)
到了 2016 年,三星也推出了支持虹膜識别的 Galaxy Note7,由于這款機型同時還支持指紋識别,它的安全驗證部分沒有遭到太多吐槽。但到了 Galaxy S8 系列,後置指紋 + 虹膜識别的生物識别方案,就引起了不小的争議。三星堅持了幾年的虹膜識别,最終也止步在 Galaxy Note9 系列。
這種生物驗證設計,最大的問題在于應用場景。以手機爲例,大多數用戶拿起手機時,眼睛都不會正好對準位于屏幕頂部的紅外傳感器,這就導緻在使用虹膜解鎖時,必須調整自己的視線,才能精确地解鎖。另外,虹膜解鎖對于外部光照環境也有有求,高照度下解鎖成功的幾率被大大降低。
(圖源:Lumia)
但虹膜識别在筆記本電腦、虛拟現實設備上的應用還是比較有前景。比如,微軟在前幾年就确立了以虹膜識别、面部識别、指紋識别爲 Windows Hello 解鎖的主要安全驗證方案。很可惜,由于筆記本電腦正朝着輕薄化方向發展,配備指紋識别傳感器,顯然要比設計專門的紅外傳感器要更加節省空間與成本。
如今,蘋果将虹膜識别技術引進 Vision Pro,或許能給市場帶來一些新的刺激,促使這項技術得到發展,讓生物識别技術更加多樣化。
目前,生物識别技術基本可以分爲虹膜、指紋、手掌靜脈、人臉四種,安全等級依次遞減。
在過去幾年時間裏,我們也看到了市場對這些生物識别技術在産品上的嘗試,比如 LG,就曾推出過配備靜脈識别技術的智能手機。不過,對于大部分産品而言,已經找到了成熟又好用的方案,例如指紋識别 / 人臉識别于智能手機。
(圖源:LG)
可以預見,随着虹膜識别技術再一次走到大衆視野裏,或許會帶動廠商們嘗試更多新的生物識别方案,尤其是在智能手機、PC、智能家居等還在靜候新一輪增長的市場領域。
不過,生物識别技術在發展的特定時期很難說是先進還是落後,就像 LG 當初在 LG G8 推出的靜脈識别沒能成爲主流,如今卻在支付領域成爲焦點。這樣看來,生物識别技術的應用最重要的還是要等待合适的載體出現,這是廠商們在迎接新風口到來之時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