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于《紫金商業評論》,授權紫金财經發布,轉載請注明來源)
被字節收購兩年的 PICO,如今正在經曆動蕩期。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PICO 多位核心業務負責人相繼離職和調崗,今年上半年,PICO 副總裁任利鋒已實際意義上處于離職狀态,長期不負責 PICO 的業務管理,但仍挂職在公司内。
針對這一消息,字節跳動相關負責人回應稱,此消息不實,PICO 在正常運營,公司會長期投入 XR(擴展現實)業務。
盡管字節否認放棄 PICO 的消息,但一個越來越清晰的現實已經擺在眼前:随着元宇宙概念的降溫,資本市場對于 VR 的熱情正在慢慢減退,顯然,這不僅僅隻是 PICO 一家需要面對的問題。
PICO 也曾風光過
任利鋒的動向可能是判斷 PICO 處境的關鍵線索之一。
公開資料顯示,任利鋒曾在百度貼吧擔任産品運營,後擔任抖音産品運營負責人,被視作抖音 " 元老 " 之一,他還擔任過西瓜視頻總裁。随着字節高調收購 PICO 切入 " 元宇宙 " 業務,任利鋒轉崗到 PICO,負責内容生态相關業務。
不久前,有媒體透露,任利鋒近期前往新加坡找管理層彙報工作,得到的反饋是字節跳動将逐步放棄 PICO 業務。
随後,此消息被字節辟謠,PICO 相關負責人稱,公司會保持産品正常運營,并持續加強在産品技術方面的投入。
但不論如何,PICO 遭受逆境已是不争的事實。今年以來,關于 PICO 裁員的消息多次傳出。
2 月份,就有一則 PICO 裁員的消息—— PICO 被傳将優化 20%-30% 人員。當時 PICO 的團隊規模在 2000 人左右。對此,PICO 相關負責人表示 " 大裁員 " 信息不實,并表示這是 " 正常組織調整,不影響到業務正常運行。"
5 月份,離職風波再起,且波及核心管理層,PICO 負責内容生态的副總裁任立峰被爆料已申請休假,公司未來不排除人員調整的可能。
另據澎湃新聞報道,今年 9 月至 10 月,曾深受任利鋒重用的 PICO 視頻直播負責人劉彧已離職。另外,任利鋒手下的内容産品負責人也已經離開 PICO,轉崗回到抖音内部。
通過人員變動可以看出,當下的字節跳動,或許正在重新考慮 PICO 的戰略定位。滄海桑田隻在瞬間,事實上,PICO 也曾無限風光過。
2021 年 9 月,字節跳動豪擲 90 億收購 PICO,搶到了 " 元宇宙入場券 "。
自此,字節開始在 PICO 上傾注大量資源。先是投入了大量資金搞研發,并支援了不少算法、硬件調試領域的技術人才。
統計顯示,完成收購半年内,PICO 團隊規模突破 1000 人,同比翻了超過兩倍,其中近 80% 爲研發人員。
2022 年,VR 在元宇宙熱潮下大火,PICO 甚至被視爲可以與 Meta 的 Quest 抗衡的産品。
同年 9 月,随着 PICO 發布消費級 VR 新品 PICO 4/Pro,PICO 創始人周宏偉預測,PICO 4 的銷量會突破 100 萬台。
雖然不遺餘力的推進,但 PICO 始終未能完成字節内部定下的 100 萬台預計出貨量。
據相關報道,今年年初,PICO 将 2023 年的 VR 設備銷量目标下調爲 50 萬台左右,該數值相比去年 100 萬台的目标縮水了近一半。
而且,PICO 似乎也未能實現盈利,有消息稱 PICO 每賣出一台設備就虧損 1000-3000 元,且獲客成本高達 4 位數以上,字節甚至不惜以每台虧損 500 元左右的價格銷售 PICO 4/Pro 新品,以搶占更多市場份額。
今年以來,PICO 在市場上的聲量越來越小,當它再次出現在熱搜和頭條時,标題都已經和裁員相關,從受衆人追捧到如今面臨 " 停擺 " 風險,PICO 經曆這一切不過短短兩年的時間。
VR 行業整體遇冷
PICO 遭遇困境的背後,是整個 VR 賽道的疲軟。
國内另一家長期投入 VR 硬件的大平台愛奇藝,同樣也在今年直接選擇對于旗下 " 奇遇 "VR 采取降本增效措施。
而數據更能直接反映行業現狀,國内其他 AR/VR 設備公司面臨的狀況,甚至比 PICO 還要慘淡。
IDC 數據顯示,2023 年上半年,中國 AR/VR 頭顯出貨 32.8 萬台,同比下滑 44%。PICO 在其中占據 58.7% 的份額,其他品牌的份額僅有 PICO 的零頭。
另根據維深信息 wellsenn XR 的調研和跟蹤統計,2023 年二季度全球 VR 銷量爲 144 萬台,同比下降 37%;其中,國内市場 VR 頭顯銷量爲 12 萬台,同比下滑 65%;海外市場 VR 頭顯銷量爲 132 萬台,同比下滑 33%。
一個令外界疑惑的問題是:VR 行業的發展,爲何變得如此艱難?
首先,從大的趨勢來看,AI 技術和大模型的熱潮,讓投資人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 AI 人工智能方向。
2022 年底,随着 ChatGPT 橫空出世," 生成式大模型 " 成爲熱點話題,今年以來,國内巨頭廠商紛紛布局,百度的 " 文心一言 "、阿裏的 " 通義千問 "、華爲的 " 盤古 " …… AI 大模型取代元宇宙,成爲當紅炸子雞。
當元宇宙的發展面臨各種瓶頸,原本被視爲唯一入口的 VR 硬件,自然也不會再受到太多待見。
與産品論證還遙遙無期的 VR 相比,大模型顯然離商業化的距離更近。于是,元宇宙的風徹底吹向了人工智能,連同 VR 設備一起進入寒冬。
其次,從 VR 行業本身來看,現有的 VR 類産品的應用場景較爲受限,生态内容匮乏,導緻很多消費者始終将其劃到 " 玩具 " 的範疇,而無法實際解決用戶痛點。
同爲消費級電子産品,VR 一體機與智能手機之間的差距依然是天壤之别。
互聯網投資人莊明浩表示,最早人們對 VR 寄予的希望是 " 下一個 iPhone",但事實證明,VR 承擔不了這個責任。單從出貨量上看,甚至趕不上主機。而從産品和技術的更叠來看,直到今天包括芯片、電池、材質、重量等依然沒有達到理想狀态。
凱基證券分析師、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認爲,綜合當下的市場表現來看,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頭顯将會在可見未來成爲消費性電子的下一個明星産品。
大廠不再給元宇宙 " 續費 "
在元宇宙陷入迷茫之際,選擇跳船的并不隻有字節跳動。
今年以來,騰訊、快手、百度等互聯網大廠大力投入的 VR、XR 等元宇宙項目,基本都發展的不盡如人意,萌生退意。
2 月,騰訊内部自研的 XR 團隊傳出全線解散的消息,當時騰訊回應稱,XR 團隊變更硬件發展路徑,相關業務團隊進行調整。
無獨有偶,快手也對元宇宙失去耐心。
消息顯示,快手元宇宙負責人馬英武已離職,同時快手全景視頻業務暫停。" 快手全景運營團隊扶上馬、送一程的使命完成後,将不得不和大家說再見了。" 在快手 VR 全景視頻創作者的微信群裏,官方運營團隊證實了快手 VR 業務、元宇宙業務的暫停。
百度去年寄予厚望、多次對外發聲的元宇宙項目 " 希壤 ",今年也再沒新消息。希壤負責人馬傑今年已經離開百度,目前是創新工場 AIGC 企業 " 北京零一萬物 " 的法人代表。
不僅僅是國内,海外的大廠也相繼收縮元宇宙業務線。
今年 2 月,微軟解散了 4 個月前剛剛成立的工業元宇宙團隊及團隊内 100 名成員,并開始在 Surface 設備、混合現實硬件(MR)HoloLens 和 Xbox 等部門裁員。
繼去年年底開啓裁員後,Meta 今年也多次宣布裁員,并放慢招聘節奏,繼續削減成本。Meta 創始人紮克伯格多次提到與 AI 相關的機會,他曾給大家打氣表示,Meta 不會錯過如今的 AI 浪潮,同時還會繼續投資元宇宙相關業務,并專注 AI 和元宇宙的結合。
無論國内國外,微軟、騰訊、百度……越來越多的巨頭撤離元宇宙賽道,開始以觀望的态度審視元宇宙。當下的科技環境下,元宇宙所設想的 " 虛拟現實 " 離落地還有多遠,大家心裏都沒底。
有業内分析人士表示,元宇宙需要足夠的技術支持,包括超高的計算能力和強大的網絡基礎設施,這樣才能開發出設想中的元宇宙産品。同時,元宇宙還需要完善的創作者生态,确保有足夠的有趣的内容吸引用戶使用。
目前來看," 元宇宙 " 并未像曆史上大部分成功的技術革命一樣,勢不可擋地開啓一個新的時代。這是一次有益的嘗試,但顯然并不成功。
寫在最後:元宇宙還有未來嗎?
巨頭們的加入曾一度讓人對元宇宙的發展充滿期待,然而現實卻告訴我們,元宇宙的發展并非一蹴而就,其技術和商業模式的探索需要時間和實踐,而巨頭的離場則讓元宇宙賽道變得暗淡。
即便如此,處在動蕩之中的元宇宙産業,依然不乏入局者。
據 VR 陀螺數據顯示,2023 年 8 月全球 VR/AR 産業融資并購規模總額爲 38.81 億元,有所回暖,共發生 23 起融資并購事件,整體投融資情況明顯回溫。
國内主要生産智能終端産品手機的巨頭們,仍對 XR 賽道保持着較高的行業敏感度。
小米通過其先鋒探索版 " 彙報 " 自己的研發進展;華爲内部也有專門的團隊一直在研發不同形态的 AR 眼鏡,探索合适的産品形态和功能;vivo 更是在其創新研究院内部不斷叠代其頭顯和 AR 眼鏡産品。
雖然 2023 年上半年 VR 頭顯設備的出貨量同比大幅下滑,但這并不意味着這個賽道徹底沒戲了。相反,這也可能是中國 VR 市場在進行一次深度的調整和積蓄力量的時期。
從長期來看,元宇宙是一個技術綜合體,涵蓋了 VR/AR、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Web3.0 等,在技術條件成熟及完善後,可以在消費娛樂、教育、醫療、工業設計、城市管理等場景中産生豐富的應用價值。
當下,元宇宙在全球範圍内仍然是科技風口,隻不過需要從平台思維到生态思維來構建産業落地,簡單的技術堆積與資本炒作于事無補,需要更多的應用場景,帶來提質增效的價值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