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易妍君
編 輯丨朱益民
圖 源丨 IC
繼 8 月 18 日推出 " 一攬子 " 政策措施後,證監會近日表态,将充分考慮當前市場形勢,對 IPO、再融資節奏作出安排:包括階段性收緊 IPO 節奏、促進投融資兩端的動态平衡;優化再融資監管。
" 目前市場資金面偏弱,階段性收緊 IPO 和放緩再融資節奏,短期有助于緩和市場資金面壓力。"浦銀國際首席策略分析師賴烨烨指出。
種種迹象顯示,今年以來,A 股 IPO、再融資審核的節奏均有所放緩。
此外,Wind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A 股股權融資規模達到 9276.68 億元;其中,IPO 募資金額和再融資實際募資金額分别爲 3055.17 億元和 6221.51 億元,分别較去年同期減少了約 27.8%、11.1%。
IPO" 刹車 "
8 月 28 日,上交所決定終止對安徽老鄉雞餐飲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滬市主闆上市的審核。
據悉,安徽老鄉雞及其保薦人于 2023 年 8 月 23 日撤回了首次發行上市申請。
今年以來,拟 IPO 企業主動撤回上市申請的情況并不少見。據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粗略統計,年内,僅上交所、深交所範圍内,至少有 134 家 IPO 企業 " 終止審查 ",其中主動撤回的企業有 128 家,其餘 6 家則因審核不通過而終止。
與此同時,在 6 月經曆了 " 小高峰 " 之後,7 月以來,A 股 IPO 申報數量急劇下滑。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 Wind 統計的數據顯示,7 月 1 日— 8 月 29 日,僅有 3 家企業 IPO 申報獲受理(其中一家目前已進入問詢階段),且均爲北交所項目,上交所、深交所均無受理項目。
去年同期,三大交易所合計受理了 7 家企業的 IPO 申報。
" 往年 7、8 月申報 IPO 的企業數量也比較少,通常都會趕在 6 月底申報。因爲年報到期,多數企業會搶抓上半年末申報時點。" 資深投行人士王骥躍表示。
但也有投行人士指出,年内随着二級市場震蕩加大,IPO 和再融資的審核确有放緩趨勢。
另外,從 IPO 融資金額來看,Wind 數據顯示,截止 8 月 29 日,今年前 8 個月,三大交易所 IPO 募資金額合計爲 3055.17 億元,較去年同期的 4230.81 億元減少了約 27.8%。
其中,今年 7 月,37 家首發企業合計募集資金 381.94 億元;8 月,33 家首發企業合計募集資金 576.47 億元。
對比來看,去年 7 月,34 家首發企業合計募集資金 385.32 億元;去年 8 月,49 家首發企業合計募集資金 726.30 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 7 月— 8 月,A 股募資金額最大的首發項目爲華虹公司 IPO,其發行規模爲 212.03 億元。
有意思的是,8 月 23 日晚間,登陸科創闆不久的華虹公司發布公告稱,計劃使用最高餘額不超過人民币 210 億元 ( 含本數 ) 的閑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公司将按照相關規定嚴格控制風險,使用部分閑置募集資金購買安全性高、流動性好的低風險現金管理産品(包括但不限協定存款、通知存款等存款産品),且該等現金管理産品不得用于質押,不用于以證券投資爲目的的投資行爲。
再融資審核趨嚴
不僅僅是 IPO,A 股上市公司再融資的節奏也趨于放緩。
根據 Wind 統計數據,截止 8 月 29 日,今年前 8 個月,發起再融資的 358 家企業合計募集資金 6221.51 億元。其中,237 家企業定增募集資金合計 4641.42 億元,占比約 74.6%;100 家企業發行可轉債募集資金 1148.49 億元,占比約 18.5%。
其中,定增項目方面,資本貨物、材料Ⅱ與銀行這 3 個行業的募資金額均超過 100 億元;可轉債方面,募資金額最多的爲半導體與半導體生産設備行業,其累計發行金額超過 280 億元,其次爲材料Ⅱ,該行業發行了近 280 億元。
若對比去年同期,年内上市公司再融資金額也出現 " 縮水 " 的情況。
去年前 8 個月,發起再融資的 326 家企業合計募集資金 7001.78 億元。其中,208 家企業定增募集資金合計 4261.07 億元;93 家企業發行可轉債募集資金 1954.24 億元。
另一方面,6 月以來,終止再融資的上市公司數量開始增加,包括審核未通過以及主動撤回申請文件兩種情況。
8 月 24 日,上交所審議決定華通線纜(605196.SH)向不特定對象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的申請不符合發行條件、上市條件或信息披露要求。
此外,上交所官網顯示,今年以來,滬市共有 14 家企業終止再融資項目,其中,在 6 月 30 日及之後終止的企業有 13 家。這 13 家企業中,有計劃定增融資的神力股份、華陽新材,以及大金融闆塊個股華鑫股份、中原證券;也包括原本計劃發行可轉債的民生銀行、禾信儀器等。
另據深交所披露的信息,6 月以來,深市共有 8 家上市公司終止再融資,均爲定增項目。如欣旺達及其保薦人于 2023 年 8 月 14 日提交了撤回定增申請文件的申請。8 月 18 日,深交所決定終止對欣旺達申請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的審核。
在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看來,撤回定增申請或終止定增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包括市場環境、資本市場風險和監管環境等因素。不過,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定增價格過低,低于公司的公允價值,導緻上市公司控股股東主動放棄定增,以防止股權的低價稀釋。
需要注意的是,個别定增項目在撤回申請前,曾經曆了多輪問詢。
例如,神力股份在今年 3 月 24 日披露定增募集說明書,該公司初始拟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 64,731.19 萬元,扣除發行費用後,募集資金淨額将全部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之後,上交所分别于 4 月 8 日、7 月 6 日,向該公司的定增申請文件發出問詢函;8 月 11 日,上交所又發出了審核中心意見落實函。
整體上看,監管問詢的焦點在于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的具體用途以及募資合理性等問題。
長短期政策需共同發力
在監管明确 " 合理把握 IPO、再融資節奏 " 的背景下,資金供給或将繼續 " 縮量 "。
考慮當前市場形勢,以完善一二級市場逆周期調節機制爲前提,8 月 27 日,證監會對 IPO、再融資節奏作出新的安排:
首先是階段性收緊 IPO 節奏;同時,優化再融資規則,如突出扶優限劣,對于存在破發、破淨、經營業績持續虧損、财務性投資比例偏高等情形的上市公司再融資等。
業内人士普遍認爲,對于融資端的優化,将減緩對市場的 " 抽水 " 效應。
中金公司研究部指出,曆史經驗顯示,在市場相對偏弱時期,IPO、再融資節奏放緩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市場資金面。
" 根據測算,2023 年以來,A 股資金供需情況相比 2022 年改善幅度有限。本次股權融資節奏調整對于階段性改善 A 股資金面壓力或将有一定積極效果;從更長期的角度,在 IPO 及再融資等發行端充分市場化背景下,退市制度的完善可能更爲重要,有助于改善資本市場的供需環境,優化資本市場優勝劣汰和價格發現功能。" 中金公司研究部表示。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恒也認爲,提高上市公司吸引力是 " 活躍資本市場 " 的核心任務。立足當下,階段性收緊 IPO 節奏,并且對金融業和大市值公司的再融資,以及部分破發、破淨、虧損和高杠杆的再融資進行限制,将對資金面改善起到一定作用,有利于短期内穩定市場情緒。
" 但更長期看,保持科技企業上市步伐基礎上,加大退市力度,才是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根本,才能發揮市場‘去蕪存菁’的作用。" 他表示。
此外,着眼長遠,羅志恒談到,資本市場一朝一夕的活躍不能完全滿足經濟發展需要、投資者殷切期盼和監管初心,更重要是完善基礎制度,堅持市場化改革,久久爲功,促進資本市場長久繁榮。具體看," 活躍資本市場 " 的核心任務是提高上市公司吸引力,關鍵舉措是引入長期資金,基礎功課是優化交易制度環境。
圍繞上述三個層面,羅志恒建議,未來的改革方向有:鼓勵科創企業上市,提供更多優質标的;加大退市力度,引導地方政府認識、順應退市趨勢,提供支持;借鑒美國 " 累計利潤稅制度 " 調整優化現行的分紅機制,完善股利稅收政策等;進一步優化交易制度,完善個人價格對沖工具,保證個人投資者工具和地位的公平。
SFC
本期編輯 劉雪瑩 實習生 宋佳遙
21 君薦讀